謝 楠 周澤程 肖文娜
(湖南師范大學商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近年來,由于計算機技術迅速發展,人們的社會生活步入了大數據時代,學習者的學習環境也出現了巨大變化,“以學為中心”的新型學習方式逐漸替代了傳統的“以教為中心”的學習方式,以微信、谷歌等為代表的社會互聯網已成了線下交往的線上延伸,已經成了人類日常生活中無法取代的重要工具,為學習者們提供了海量學習材料,也為學校進行個性化教育提供了科技保證。然而,目前部分高校個性化教學體系完善不夠完善,人才培養制度相對落后。因此,探討社交網絡環境下個性化教學的應用優勢和有效對策尤為必要。
現代計算機技術日新月異,人類社會的生存方式、學習環境、工作環境等各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倫在公元20世紀的六十年代提出了社交網絡的這一新概念,他認為社交網絡是一個虛構的網絡交流方式,是一種主要展示人與人之間互動交流的模式,符合社會建構主義、關聯主義等[1]。2022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強調要根據社會發展特點來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社交網絡環境下創建一個有效的學習空間顯得尤為重要,人的感覺器官能夠自動分辨出有用信息和無用信息,過濾掉無用信息,對有用信息進行分解和吸收。在社交網絡環境下,學習者的學習展現出社會化、碎片化、關聯性以及個性化的特點,學習者能夠按照自身的需要進行有選擇的進行運用、重構和聯想,從而打造個性化的學習空間[2]。
網絡的飛速發展,給學習者提供了諸多便捷的學習渠道,但這也給部分學習者心理造成帶來了困擾,如過多的信息堆砌不利于學習者去找尋真正有價值的知識信息。此時,學習者會根據自身學習的具體實際來尋找適合自己的個性化學習資源,科學規劃合理的方式利用好其自身個性化的學習空間。大數據分析技術可以直接通過對學習者網站的用戶訪問和記錄來針對每個學習者網站的用戶消費和行為特征做出大數據的分析,從而進行個性化推薦[3]。具體到個性化教學上,可以通過分析學習者的行為,制定針對性的教學策略,開發建設個性化教學資源。
關聯主義學習理強調學習者主動構建知識網絡,學習者納入信息和知識,然后對這些信息和知識進行編碼,形成節點。代表知識的節點存在于學習者大腦中,成為知識網絡的一部分。在社交網絡環境下,學習者不僅應對自己大腦內部知識進行強化吸收,更需要與大腦外部,即知識網絡的其他海量信息進行關聯與銜接,對比各個網絡之間的關聯性以及差異性,以此來進行整理,不斷地擴充知識,促進多領域個性化融合教學[4]。
傳統的“大班授課”模式仍是各大教育院校的主要人才培養方式,“大班授課”方式現已無法完全適應現代學生個性發展和未來社會發展所對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需要[5]。在“大班制”的大環境下,個性化教育并非空中樓閣,高校必須有效地將個性化教學與“大班制”相結合并充分發揮班級授課制的優勢,同時根據學生個性化的需求,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因材施教,有步驟的、循序漸進的,開展個性化教學。
個性化教育難以推進的最大原因是部分高校對個性化教育的認知不足,沒有清楚認識到個性化教育對學生個人以及整個社會發展的作用,導致支持力度不夠,個性化教育無法得到開展與普及。目前,一些高校對個性化教育認知不清,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將個性化教育與個別教育畫等號,“一生一師,一人一方案”,由此需要投入大量師資力量以及教學資源。二是個別高校將個性化教育看作是一種所有院校都可以普及的新型教育模式,過分夸張了個性化教育的適用范圍以及適用領域,導致理想與現實脫節[6]。
要想高效開展個性化教育,教育工作者是主要關鍵點。若教育工作者具備相應的教學水平,對個性化教育有著正確的認知,將個性化教學運用得當,那么將促進高校個性化教育的推進,反之,則會妨礙個性化教育的發展。但反觀當下,仍有部分高校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等存在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每個行業都可能存在職業懈怠,高校教師在面對工作、生活等的諸多壓力下,也難免存在職業懈怠。且高校教師不僅需要完成教書育人的工作,還需在科研方面有所建樹,多方面的壓力導致教師在參與個性化教育教學研究的精力與熱情不足。另外,一些高校教師評價制度過分看重教師的科研能力與科研成果相,反而作為教育之本的教育教學相對所占比重卻較低,直接導致高校教師對個性化教學的投入相對較少,導致個性化教育受阻。二是部分高校教師教學思想落后,不能熟練掌握大數據技術,對個性化教學的認識不足,所以不能很好地利用社交網絡進行個性化教學[7]。
個性化教學,其核心就是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制訂差異化的培養方案。由于學生在性格、年齡、學習習慣、學習偏好等方面各不相同,對教師的教學格調、教學措施、教學內容等也有著不同的期許,因此,根據各種因素了解學生需求是展開個性化教育的前提所在。這要求教師在學期初即對學生有一個詳細的了解,具體可通過發放考察問卷、當面談話等形式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從而制定差異化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作為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風向標,是否正確制訂直接關系到教學成果,因此,正確的教學目標在個性化培養過程中顯得尤其重要。首先,可以依據了解的學生個體狀況制訂差異化的教學目標,使教學目標貼近學生的個人需要。其次,通過大數據了解學生整體傾向,進而對教學目標進行調整[8]。
高校若想更好地普及并推廣個性化教育,應選拔優秀的教育教學方面的人才,組建屬于自己的個性化專業教學團隊,創建一支屬于自己的專攻于個性化教學的專業團隊,激發團隊成員致力于個性化教育的激情,提升團隊成員運用大數據、社交網絡等先進技術的能力。另外,團隊成員也應合理展望并規劃未來,吸收不同專業的人才,不斷提高個性化教育水平。除此之外,高校理應提供豐富的人力、物力以及良好的教學環境,為個性化教學提供全方面的支持與保障。首先,高校應組織與個性化教育有關的分享講座,敦促教員吸收學習個性化教育的理念以及內涵,同時,在師生之中大力宣傳個性化教育的核心內涵及重大意義,讓教師與學生均對個性化教學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其次,高校應主動為個性化教育活動提供充沛、扎實的物質與技術保障,如高校應重視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的建設與經營,加強與企業的聯系與溝通,給學生提供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開發學生個性化思維[9]。再次,高校應注重人力資源的建設,為教師提供參與培訓的機會,引進在個性化教學方面經驗較為豐富的導師進行兼職或進行輔導等。最后,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是個性化教育形成所必需的深厚的文化氛圍。高校應注重發揚本身的優秀傳統,同時提倡學生發揚校園個性文化,為個性化教育構建有力的保障體系,促進個性化教育的順利實施[10]。
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與參與者,高校教師決定了個性化教育能否順利實施。高校教師應充分發揮教育帶頭者的作用,具體來說,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改革。一是高校教師應克服職業懈怠,以飽滿的精神狀態,積極投身于個性化教學建設中。高校教師承擔著培養人才的歷史重擔,應時刻保持警醒,樹立清醒的角色認同感與角色自信,才能克服職業懈怠。二是高校教師應創新并發揚個性化教學方式,將大數據及社交網絡系統應用到個性化教學中,根據數據分析結果深入研究和掌握學生的學習現狀及需求,有針對性地制訂個性化的教學方案。比如,高校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個性和學習能力進行分組教學,改善以往統一教學速度對不同水平學生教學效果不佳的情況。另外,高校教師也可積極開展課堂活動,提高學生積極性,刺激更多的課堂互動。個性化教學方式的創新可以實現傳統教學方式的轉變,由被動變為主動,更大地調動老師與學生的積極性。三是高校教師應樹立開放式教學理念,尊重差異[11]。目前,仍有部分高校教師存在教學思想落后、古板的問題,不接受學生的差異性,這類教師應積極參與個性化教育座談會,改變落后的傳統思想,樹立先進、開放式、個性化的教學理念。
學生主體意識的體現是其個性化發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個性化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實現個性化、差異化的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國民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對個性化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12]。但現今仍有一些學生個體意識不強,人云亦云,長此以往,勢必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大學生是高校教育的主要參與者之一,提高大學生在個性化教育中的參與程度,發掘大學生優勢潛能,培養創新型人才,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高校在個性化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將學生作為主體地位,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教學理念。個性化教學方案、教學方式的選擇都應以學生為主體展開,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激發學生參與個性化教學的積極性。其次,學生自身應加強自主學習的能力,應從知識接受者向知識發掘者的方向轉變,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探索,形成有個人風格的學習策略,為個性化教學的實現奠定基礎。
社交網絡環境下已經來臨,高校教學引入大數據技術也是順應時代發展的表現。在社交網絡背景下,個性化教育的普及已是大勢所趨,高校及教師應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堅持教學初心,堅持良好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充分發揮自身能動性,調動學生積極性,積極推進個性化教學的開展。
由圖1可知,蔗糖從5%添加到9%時,酸度逐漸增加;到9%時,酸度達到了98°T。根據國標GB 2746—1999可知,酸奶的最佳發酵酸度為80~90°T時,能增進產品的風味,增加人們的食欲,當蔗糖添加量逐漸增加時發酵菌的生長速度會受影響,當蔗糖添加量為6%和7%時,酸度較適宜。綜合感官評分可知,當蔗糖添加量不斷增大時,感官評分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當蔗糖添加量為6%時,感官評分最高,因此黃精酸奶最適宜的蔗糖添加量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