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帆
(沈陽音樂學院附屬中等音樂學校,遼寧 沈陽 110000)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在高中階段開始實施新高考制度,改變了傳統的高中教學模式,將培養學生形成學科核心素養作為重點教學內容。在歷史新課程標準中提出了主題式教學方法,這一措施的落實改變了以往的歷史課堂教學模式,打破了填鴨式教育的限制,可以對教學內容實施深度整合、跨度整合,對時間跨度大、結構體系復雜知識點的學習有著重要意義,能夠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中領略歷史的內在魅力。作為歷史教師應當對主題式教學法的內涵進行深入分析,能夠認識到主題式教學的意義和作用,結合其應用原則制定合適的教學策略,充分發揮主題式教學在新課程改革中的功能的作用。
主題式教學是以主題為核心統領教學課堂,通過對高中歷史教材進行研究分析,明確教學主題,將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作為教學目標,以學生為歷史課堂主體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1]。主題式教學將課堂教學主題作為教學基礎,對教學內容和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分類,利用情境設置、小組合作、實踐探究等不同方式增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完善學生思維體系,促使其從淺層思維轉變到高層思維,打破教材在教學過程中的局限性,落實核心素養培育目標。主題式教學讓課堂按照從點到線、從線到面的順序不斷推進,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歷史知識,形成立體化的知識結構,強化學生歷史綜合能力。
要想能夠保證教學實踐策略的合理性,在教學之前應當明確主題式教學的基本原則,以此為基礎可以保證教學活動的合理性[2]。第一,堅持科學性原則。在確立教學主題時不能隨意根據課程標題進行確定,應當對新課程標準內容進行分析,同時結合學業質量標準明確教學主題,保證課堂教學活動符合教學要求,可以滿足學生的學習發展需求。高中學業質量劃分了不同的層次,規定了學生在某一階段應當達到的發展水平,是學生最終學習結果的具體表現。以此為基礎可以落實分層教學理念,切實提高不同層次水平學生的學習能力。第二,堅持前瞻性原則。學習歷史的目的在于可以結合過去發生的歷史對現在進行反思,對未來發展計劃進行調整,做到鑒往知來,因此在歷史課堂中應將現實和未來作為關注重點。在主題式教學中教師應當形成前瞻性意識,將前沿理念融入課堂中,如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理念。第三,堅持有效性原則。首先,應結合核心素養教育理念選擇教學主題,要求學生掌握學習歷史方式,形成正確看待歷史的理念和態度。其次,教學主題應當和高考要求相連接,切實提升學生的歷史知識水平,提高學生的歷史成績以及在高考過程中的競爭力。
主題式教學當前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已經有了廣泛的應用,有效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為了保證主題式教學理念使用的合理性,選擇《兩宋的政治和軍事》為例,分析了高中歷史“主題式教學”實踐策略。
教材和學情分析是歷史教學的關鍵基礎,通過做好分析工作能夠了解教材教學內容重點和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針對教學要求和學生學情制定針對性的教學設計,提升歷史教學質量[3]。在主題式教育的過程當中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有利于進一步提煉教學主題,為主題式教學活動的開展打下重要基礎。首先,教材分析。在分析時應當結合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并對各項內容之間的聯系進行總結,挖掘學習內容所蘊含的價值,從而對學習范圍、學習深度進行明確,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打下重要的基礎。其次,學情分析。教學活動必須要符合學生學習情況才能夠真正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發揮主題式教學的作用,因此在教學前應當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學情分析包括知識基礎、學習能力、認知特點等,針對性學生在各個方面存在的問題制定針對性教學策略。例如,《兩宋的政治和軍事》主要的教學內容為兩宋時期的發展歷史,教學重點為北宋歷史,要求學生可以梳理兩宋發展脈絡。在學習本課前學生對于兩宋前的歷史發展情況有所了解,具備一定的歷史知識基礎,但是高中學習內容過于復雜,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較弱,應當重視引入史料學習、化繁為簡手段的應用,減輕學生學習難度。
在主題式教學過程中主題是極其關鍵的,也是該種教學方法實施的重點,確定合適的教學主題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豐富學生思考內容,引導學生領悟在主題背后所蘊含的深層價值[4]。教學主題應當以歷史學科主題為基礎,將歷史核心素養的培育作為教學重點,讓學生能夠通過歷史學習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同時,教師在確定單科教學主題時應當結合單元主題對其進行設定,從單元整體角度出發把握單課教學重點,能夠讓學生將單元的各類知識點進行融合。因此,在主題教學過程中應按照學科主題、單元主題以及單個主題的順序依次確定教學主題,保證歷史課堂符合課程改革要求,加強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
高中歷史的教學重點在于強化個人文化素養,感受歷史文化的豐富意蘊,積極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以此可將學科主題歸納為傳承文明、提高文化素養、強化思考和行動能力。以《兩宋的政治和軍事》為例,該單元主要學習遼宋夏金元的三個發展階段,分別為南北宋和其他國家的對峙以及元朝統一,形成了歷史上第一個由北方民族所建立的統一王朝。單元主題在于讓學生可以了解不同歷史階段的經濟文化發展特點,從歷史學習中獲得啟示。結合學科主題和單元主題,本課的主題可以確定為“祖宗之法”作為教學主題,以此為教學線索引導學生認識“祖宗之法”的好處、壞處,了解北宋社會產生的變化,分析其創立基礎和深刻影響。
在確定主題后應當對教學目標進行調整,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重要引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保證教學活動可以以教學目標為核心,從而提升學生的歷史綜合能力。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應當體現歷史核心素養,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落實核心素養教育理念,切實提高學生核心素養能力,使學生可以在掌握歷史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念[5]。在《兩宋的政治和軍事》中教學目標應設定為幾點。第一,唯物史觀。要求學生可以了解北宋時期權力分配情況以及加強中央集權的方式,并分析其所實施的措施特征。第二,時空觀念。要求學生可以了解北宋和南宋時間變化以及空間更替的邏輯。第三,史料實證。結合教材以及歷史史料分析北宋危機的體現,認識到開展變革運動的必要性。第四,歷史解釋。結合變法活動的影響對其進行正確評價。第五,家國情懷。結合變法活動中改革認識的責任感和家國情懷,促使學生形成家國認同感,認識到個人和國家利益的緊密聯系。
4.1 以主題為基礎設計教學結構
教師應當對教學結構進行優化設計,以主題為核心建構教材內容,梳理內容之間的邏輯以及結構聯系。通過完善教學結構可以重點突出核心教學內容,讓學生了解到本課標題之間的關系,形成環環相扣的教學模式,提升教學活動整體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4.2 結合教學主題選擇歷史史料
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在教學時開始重視融入歷史史料,通過史料的融合可以讓學生對歷史有更加深刻和清晰的認知,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6]。在歷史問題探究過程中學生也可以利用史料實證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有利于引導學生對史料有正確的認知,并促使學生主動搜集史料、整理史料、分析史料,合理利用史料完成歷史知識的學習。在選擇歷史史料時應當結合時代發展特點以及新課程標準,以教學主題為核心,不能選擇片面化的史料內容,應當為學生提供全面的思考角度,避免出現以偏概全或者望文生義的現象。通過對史料進行研讀,能夠讓學生從正反兩個角度出發對王安石變法活動進行分析和思考,形成辯證思考的模式,避免出現片面化的思考問題。同時,在研讀過程中也能夠了解變法活動帶來的好處,認識到王安石身上所具備的家國意識,引導學生學習王安石的社會責任感,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4.3 創設教學情境
在教學過程中除去引入史料外教師還應當創設教學情境,為學生提供合適的學習環境,以此來提升學習效率,讓學生能夠從自身以及時代特點角度出發分析歷史知識,從而能夠利用歷史知識解決實踐問題,真正做到以史為鑒。教師可以讓學生按照北宋中央權力分配情況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此來模擬當時的情境,有利于加強學生對中央集權的認知,理解祖宗家法對于北宋發展的好處以及弊端,為后續王安石變法、南宋確立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在教學情境中學生可以擁有較強的代入感,也可以引導學生形成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思考意識,在課堂內營造合適的學習氛圍[7]。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角色扮演,在完成角色扮演和史料分析后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分享自己的想法。通過小組合作能夠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在互動交流中拓展學生的思維視野,使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出發進行思考,完善學生思考模式。教學方法的優化可以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引發學生對教學主題進行深入思考。在學生討論后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適當指點,完成主題升華,引導學生進一步挖掘教學主題背后的價值意蘊。
教學反思對于課堂教學模式的不斷優化有著積極影響,能夠讓教師認識到主題式教學和傳統教學模式之間的差異,強化教師的教學能力,為高效課堂建設提供重要幫助[8]。教學反思也可以使教師深入分析本次教學活動效果,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此制定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彌補學生存在的能力缺陷。在教學反思過程中應當分析本次教學的亮點以及不足之處,辯證思考教學活動的開展情況。在完成教學反思后制定合適的教學改正建議,例如現階段在歷史教學過程中雖然已經引入了主題式教學理念、重視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但是一些教師仍然會出現指導過多、不放心學生自主學習的現象,會抑制學生的思考積極性。面對這一問題應當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空間,重視讓學生自主解決學習問題。學生難以理解的歷史信息應從學生角度出發進行分析[9-10]。
主題式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問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對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合理應用,對于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育有著重要的影響。高中歷史教師在實施主題式教學時應當堅持科學性、有效性以及前瞻性原則,充分發揮主題是教學理念的功能和作用,完善歷史教學體系,優化教學方法,學生構建高校的歷史學習課堂。在進行教學前應當做好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確定合適的教學主題以及教學目標,引入情境教學、合作教學等不同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完成教學后教師應當進行適當的反思,分析本次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以及亮點,從而進一步對歷史教學模式進行優化,提高主題式教學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