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平
(中共阿克蘇地委黨校,新疆 阿克蘇 843000)
農村基層干部的文化對農村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作用、意義,要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的積極回應、覺醒與勇于擔當。農村基層干部的文化自覺是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思想前提,既體現在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關切和貢獻中,又體現在對自身文化品位、文化價值追求的實踐中。農村基層干部應樹立高遠的社會擔當精神,回應農民群眾迫切需求,切實維護農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樹立先進文化意識,自覺擔當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的重任,農村基層干部樹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意識,就是要始終銘記“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是一種健康、科學、文明、向上的精神生活方式”。
隨著新時代的來臨,農村基層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求知意識更加強烈,手機、電腦等科技產品得到普及,群眾的審美觀念增強,人們對文化層次的要求變得更高。傳統的農村基層群眾文化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社會主義文化也在不斷革新,在這個過程中出現各種各樣的文化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群眾的生活方式。群眾之間的思維方式不同、習慣不同、愛好不同、審美觀念不同,受到教育程度也不是完全一樣,由此群眾的文化需求也不盡相同,既在相同文化層次上所追求的精神文化也會存在差異,在這種情況下產生多元化的文化活動。
新時代農村基層群眾文化的建設可以提高農村基層群眾文化素養,可以滿足農村基層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因此新時代農村基層群眾文化的建設十分重要。跟大城市比,農村基層群眾受教育平均水平普遍低于城市群眾受教育水平,農村地區的教育條件有限,甚至在落后的農村地區,一部分農村基層群眾沒有受到教育,思想普遍落后。隨著新時代農村基層群眾文化的建設的進行,中共黨中央出臺相關文化政策,確立指導方針,傳達新的文化理念,幫助農村基層群眾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念,滿足農村基層群眾精神需求,也使農村基層群眾的文化生活質量得到提高,農村基層群眾的文化素養得到提升。
隨著新時期的到來,社會矛盾的變化,群眾的物質需求得到滿足的同時,群眾追求幸福的腳步也逐漸加快,因此,農村基層群眾對文化的需求也隨之增多,在不同的精神層次上產生了不同的文化需求,農村基層群眾對多元化文化需求增多。加快新時代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深入了解群眾的多元化文化需求,并篩選出合法、積極的文化需求,根據群眾的文化需求及實際情況,設計合理、科學的文化建設方案,保證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合理實施,積極建設農村書屋、文化廣場、文化亭等滿足群眾需要的基礎文化設施,讓群眾基層群眾的文化項目變得豐富起來。在豐富文化多樣性的同時,也要營造濃厚的文化氣氛,提高群眾的對文化的興趣,提高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促使農村群眾基層文化長遠發展。
鄉村振興是一個長遠的發展目標,而鄉村文化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基石,只有把基石打牢固,目標的發展才會長遠,只有物質加入而沒有文化積淀的發展必定不長遠。美麗農村建設、鄉村農副產業的發展等會在農村基層文化地引領下越來越好。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具引領鄉村振興的特性,能夠促進新農村產業加快發展,促進產業多樣化,對群眾生產力的提高也起到促進作用。在振興鄉村的實踐中,把農村的物質建設和文化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促使農村均衡發展。
老話說“民以食為天”,受傳統的發展模式影響,一些農村的發展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認為農村經濟發展了,農村就進步了,而文化建設往往受到忽視。有些農村在村中建設了一些簡單的文化設施,如文化亭、文化報欄等,但基本用不到,大部分時間處于“荒廢”狀態,文化設施的功能無法發揮出來,文化設施建設也成為村里的面子工程,阻礙了農村基層群眾文化的發展。
大部分活動的開展都需要經費的,農村基層群眾文化活動也是一樣,經費是保障農村群眾文化正常建設的前提。隨著社會的進步,新農村的改革,農村經濟飛速發展,但相較于城市發展,農村發展還是普遍落后,再加上群眾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群眾思維能力增強,群眾對新文化品質要求也隨之提高,受到經濟發展落后、群眾需求過高等條件的限制,新時代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無法得到充足的資金,無法滿足群眾對新文化的需求,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無法向前開展。大部分農村的建設以修路、修橋、發展農業項目為中心,所有資金都投入到這些項目上去,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無法得到資金的投入,農村基層群眾文化事業就無法做下去。有些農村地區文化活動的開展靠外部資助的經費進行,但大多資助目的性較強、持續性差、牢固性低,在農村經濟利益的回報下可以持續下去,當沒有利益時果斷撤資,因此農村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內容、質量無法保障,文化活動無法持續進行下去,這對農村基層群眾文化的建設帶來困擾。
有些農村的文化基礎設施使用時間過長,再加上使用不合理,沒有專人對其進行合理維護,一些文化基礎設施老化或者損壞,文化基礎設施功能無法發揮出來。農村缺少相應的配套條件,新時代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無法順利進行。部分農村已開展農村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但無法滿足群眾的實際需要,無法應用到文化建設上來,這樣不僅浪費人力、物力、資金,也延緩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速度。
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大量的農村人口去城市居住,大量的農民工也涌入城市,農村人口缺失,老人、留守兒童所占比例增加,農村教育資源也隨之減少。很多農村老人受到教育水平有限、文化水平不高,因此思想比較落后。由于思想觀念的守舊,一些先進的文化思想無法得到認同,還有對農村基層群眾的文化宣傳不到位,無法改變農村基層群眾的“老思想”,群眾參與的熱情與積極性不高,新時代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無法順利開展。
農村基層群眾文化的開展難,在基層工作的人員的不斷努力下,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在進行著,為維持農村群眾的參與熱情,一些基層工作人員采用單一的活動方式來迎合大部分群眾的喜好。這樣不但不會推動新時代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反而會起到阻礙作用。農村群眾喜歡看歌舞表演,基層工作人員就一直用歌舞表演的活動方式推進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然而書籍、繪畫、體育等豐富多樣的活動方式被忽視。采用單一的文化活動只能達到娛樂群眾的目的,無法發揮基層群眾文化的積極作用,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無法合理地進行下去。
農村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在要求,積極推進新農村文化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證。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新農村建設需要新型的農民,農民的主動性、創造性是新農村建設的內因,新農村建設的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把發展農村基層文化擺到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位置來抓并取得顯著成效,成為近年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大亮點。各地加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有的組建文藝隊伍,有的創辦藏書室、閱覽室、娛樂室、廣播室、科技培訓室、文藝輔導室等宣傳文化站,有的成立文化活動中心,還有的形成了以縣城為龍頭,鄉鎮為樞紐、村為基礎的三級文化網絡,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文化活動,向廣大農民群眾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把科學進步的生產知識和生活方式帶入農戶,為廣大群眾提供豐厚的精神食糧,農民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進一步提高,推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新時代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是非常重要的,各級黨委、政府應充分重視起來,當今社會不再以吃飽為目標,不再是“民以食為天”的大時代,要讓群眾吃好、幸福才是根本。在經濟建設的同時,更要加強農村基層群眾的文化建設,提高群眾的文化水平。村委在改革農村經濟建設的同時,一定要把文化建設考慮進去,切實落實文化建設任務內容,把經濟文化兩手抓,實現農村的協調發展。同時,強化基層文化工作者的責任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文化觀,有效地抓起文化建設任務。大力宣傳文化作用,提高群眾對文化的認識,使群眾等參與到文化建設中來。
建立農村群眾文化專用資金平臺,使農村群眾文化建設資金得到保障。為合理、高效地利用不多的文化資金,需設計科學的使用方案,合理規劃每一筆資金,建立完善的監管機制,保證資金使用的有效性。在農村建設中,經濟建設同樣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因此單一的財政投入無法滿足基層文化建設需求,就要吸引社會資本投入進來,同時完善相關措施,把握文化主動性,保障文化建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著重完善農村基礎文化設施,構建農村文化服務網絡。把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總體規劃納入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之中,完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促使城鄉文化服務體系成型,從而解決基礎設施老化和損壞問題。在各個農村的文化區域,積極建設配套的文化基礎設施。還有在建設農村基礎文化實施前,要切實考慮群眾需求,建設合理的基礎文化設施,提高農村群眾的參與熱情,充分發揮農村基礎文化設施的價值,從而推動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
一些農村基層群眾思想落后,無法體會到農村基層群眾文化的先進性、科學性、重要性,農村基層文化建設不能有效推進。面對這種情況,基層工作者人員要大力宣傳農村基層文化的先進性、重要性、科學性,加深農村基層群眾對農村基層群眾文化的認識程度,改變群眾固有觀念。農村基層工作者要切實與群眾交流,在群眾不懂的地方做詳細講解。還可以利用微信、QQ等科技軟件進行宣傳,在QQ群、微信群里進行文化宣傳活動,提升群眾對新文化的認同程度。加大宣傳力度,為農村基層文化建設帶來積極作用。
單一的農村基層群眾活動根本無法真正滿足廣大農民群眾的文化需求,一些單一的文化活動僅僅能滿足群眾的文娛享受,因此豐富農村基層群眾活動是非常必要的。基層文化工作人員要積極配合上級文化部門的要求,把地方特色以文化活動的方式展現出來,在傳統歌舞、表演文化活動的基礎上,加入民間藝術等新型活動,引導農村基層群眾自發組織文化活動,以促進文化的多樣性。不斷創新文化活動方式,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并把新文化與傳統文化結合,豐富文化活動內涵,加大對群眾的吸引力,保障了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重視基層文化工作人員的培養,建立合理的培訓體系,提高基層文化工作人員的工作能力、專業知識能力及文化素養。根據農村實地情況,設計合理的福利政策,加大財政投入,提高基層工作人員的薪資水平,同時鼓勵大學生回鄉任職,給予其施展平臺,充分吸收優秀人才來補充農村文化基層隊伍。定期開展文化經驗討論會,讓基層文化工作人員談論文化活動開展的經驗和教訓,以提升隊伍的實踐能力。
加快現代工業文明與傳統農村文化的融合。人口流動可以促使城鄉文明的碰撞與交流,這有利于沖擊農村傳統的生活方式,改變農民的精神生活、價值觀念,進而引發生產方式的巨大變革。而這種交流與碰撞的發生關鍵是需要政府打破限制城鄉文化交流、人口有效流動的各種制度性障礙,構建城鄉文化交流的機制和平臺。另外,要根據城鄉不同的文化需要,正確處理農村傳統文化與城市現代文化的矛盾,采取不同的文化推廣形式和推廣運行機制來統籌城鄉文化發展。在農村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結合與碰撞中,把推廣現代文明與發展農村特色文化有機結合起來,進行創造性的改造。
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在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提高群眾享受、群眾幸福感獲得的重要途徑。新時代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應結合農村基層群眾的文化需求,保證建設質量,嚴格建設標準。因此,要進一步提高對新時代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加大對新時代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經費投入,完善農村基礎文化設施,加大文化宣傳力度,豐富農村基層群眾活動,建設農村文化基層隊伍,革新文化產品供給,從而提高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