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昀
(巴青縣農牧業科學技術服務站,西藏那曲 852100)
巴青縣草原面積136.43萬hm2,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積115.47萬hm2,核定載畜量98.15萬個綿羊單位,耕地面積120.57hm2,已全部退耕還草。2016年共有牧戶8988戶、牧民51936人,截至2021年棄牧搬遷2188戶,呈逐年上升趨勢。2020年末存欄牲畜21.14萬頭(只、匹),其中存欄牦牛20.58萬頭(能繁母牦牛8.18萬頭、種公牛0.62萬頭),縣域內有本塔牦牛、滿塔牦牛等優良地方品種。在海拔較低的鄉鎮偶爾可見種用黃牛和產奶用犏牛。
近年來,國家對畜牧業發展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通過落實草原生態補助獎勵機制政策,實施圍欄封育、黑土灘治理、草原滅鼠、人工種草、草原監理站等項目,草原生態得到了有效改善,為發展畜牧業提供了良好的生態保障;通過加大畜牧良種補貼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牧民群眾開展品種改良的積極性;通過堅持不斷完善縣、鄉、村獸防體系建設,實施農牧業科技服務站建設項目并配套相應編制,落實“三區科技人才”、科技專干、農業農村專干、鄉村振興專干、科技特派員等的招聘選派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針對牧業產業的公益性服務能力;通過實施防抗災體系建設相關項目及高寒棚圈建設項目,落實涉農保險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畜牧業應對風險的能力;通過建設牧道橋涵、發放便攜光伏發電設備、帳篷等改善了牧民輪牧轉場條件。
巴青縣地廣人稀,植被主要為天然牧草,由于地形多為山地河谷,小氣候較多,牧草品種豐富,為發展牦牛產業提供了堅實的天然飼草基礎,載畜量95.08萬個綿羊單位。巴青牦牛肉以其較好的風味和口感在西藏自治區范圍內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巴青牦牛對高寒缺氧及放牧粗飼條件適應性強,且肉質相對其他地區牦牛較好,是重要的種質資源;以及一定的存欄基數是發展特色牦牛產業的有利條件。
牦牛在巴青縣牧民群眾生產、生活、文化中具有重要意義,牦牛的肉、奶、皮、毛、糞都是牧民群眾重要的生產生活資料,牧民群眾對牦牛養殖具有深厚的感情,在長期的牦牛養殖中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經驗,利用合適的方式組織牧民群眾參與到特色牦牛產業中將為產業提供巨大的活力。牧民群眾對生產性能較好的牦牛及犏牛有一定的認知及引進意愿,例如:江綿鄉部分群眾主動從林芝引進體型較大的公牛;阿秀鄉某牧戶用3頭牦牛在青海換1頭母犏牛。部分牧民群眾已具有將多余牦牛出售的意愿,2020年出售活牦牛4566頭。
巴青縣是傳統的牧業縣,群眾對牦牛肉需求量巨大,雖然具有一定的牦牛存欄基數,但由于養殖周期長,惜殺惜售觀念嚴重,仍然存在巨大的牦牛肉需求缺口,市場上可見的牦牛肉幾乎全部從甘肅、青海等地輸入。本地藏族群眾對黃膘肉的認可度遠高于白膘肉,其他民族群眾對鮮肉需求較大,而外地輸入的牦牛肉均為凍肉,大部分為白膘肉,在本地發展牦牛產業,生產黃膘肉,四季供應鮮肉具有較大的溢價及市場空間。本地藏族群眾普遍認可在當地生產的鮮牛奶,生牛奶、經簡單發酵的酸奶價格達到30元/kg,部分經濟合作社、群眾已經意識到牛奶生產銷售的收益,“十三五”期間組建畜產品生產銷售經濟合作社7家,據調研,大部分本地干部及棄牧搬遷群眾喜歡只經過初步處理的鮮奶、酸奶,但苦于市場上沒有衛生質量較好的相關產品。
巴青縣嚴酷的自然條件決定了天然草地牧草產量低,青草期短,由于過牧及鼠害,草地存在一定的退化問題;地理位置偏遠決定了從外地調運飼草料的運輸成本高,甚至飼草運輸成本高于本身價格;耕地面積小且分散,多為坡地,不適宜開展規模化機械化種植,組織化利用成本高。牦牛生長周期長,體型普遍較小,產奶量低,生產性能低;在長期的養殖過程中沒有較系統科學的選種,近親繁殖,品種退化嚴重,據本地牧民群眾介紹,與上世紀90年代相比,當前牦牛生產性能普遍較低。牧民普遍缺乏科學的養殖理念和技術,對母牦牛過度擠奶,犢牛哺乳不足,枯草期沒有補飼意識,冬季草料儲備不足,導致牦牛長期處于營養不良狀態;加之冬季風大、氣溫低、雪天多,缺乏有效的保暖設施,牦牛長期處于“夏壯、秋肥、冬瘦、春死”的惡性循環。
牧民群眾在長期的牧業生產中,牦牛養殖主要是傳統的靠天放牧,自給自足,自宰自食,出欄上市少,未形成商品意識;受宗教及傳統觀念影響,不愿大規模屠宰牦牛,惜殺惜售觀念嚴重,排斥舍飼養殖。本地缺乏產業化發展牦牛養殖的經驗,政府部門及社會上均缺少比較了解國內外產業環境、技術應用及市場情況的人才,對產業的總體把握不足,而由于當前產業處于起步階段,難以在沒有政府補貼的情況下,市場化引入具備相應能力的企業和人才。
草原是本地低成本獲取牧草最主要的途徑,良好的草原生態及一定的牧草產量是發展牦牛產業的根本保障。建議持續推進退牧還草工程、草原生態補助獎勵機制,提升草原生態屬性。通過實施人工種草、補播改良、滅鼠工程等治理退化草地,提升牧草產量。并加強總體規劃,綜合考慮各區域實際,系統性、差異化地開展草原保護與建設,在氣候條件較好的區域開展刈割草場建設,探索本地牧草的商品屬性開發;在氣候條件相對惡劣的區域開展放牧草場建設,提升草地的牲畜承載能力及防減災、生態屬性。
4.2.1 加強牦牛的品種改良
利用好各類資金、政策、項目,引進優良牦牛品種,積極開展不同品種間雜交和區域間種牛交換,緩解近親交配問題,同時,加大支持和監管力度,保護牧民自發引進優良品種的積極性;爭取各類政策支持,擴大本地優良種群規模,加大提純復壯力度,提升優良種群的生產性能和推廣能力。
4.2.2 探索在適當區域開展犏牛養殖
犏牛的生產性能高于牦牛,母犏牛產奶性能明顯高于母牦牛是本地牧民的普遍認知。目前人工授精技術已十分成熟,通過人工授精解決由于公犏牛不育造成的引種成本高及黃牛對高海拔環境適應性差的問題已具備可能性。具有高產奶品種是解決本地鮮奶市場缺口及緩解人畜爭奶引起的犢牛由于哺乳不足導致發育遲緩、體型較小問題的有利條件。所以建議在適當的區域開展小規模的犏牛養殖探索,進一步確認將犏牛引入牧業產業化發展的可行性。
由于資源條件及發展程度限制,短期內本地牦牛產業難以與其他牦牛產區競爭,突出特色是確保牦牛產業持續發展的唯一路徑。建議:一方面,加大對本地文化特色的開發,結合文旅業發展牦牛產業。一方面,突出本地牦牛產品的品質特色,一是加強本地牦牛肉營養成分、烹飪方式、產品開發的研究,在產業發展中盡可能突出本地牦牛肉的特色;二是黃膘肉是本地放牧牦牛肉的顯著特點,牛黃色脂肪成因物質為β-胡蘿卜素,脂肪是牦牛最大的β-胡蘿卜素儲存庫,在缺乏維生素A時組織中β-胡蘿卜素轉化為維生素A,一定的β-胡蘿卜素攝入量可增加牦牛皮下脂肪β-胡蘿卜素含量,在牦牛的飼養過程中,補充維生素A和β-胡蘿卜素有利于黃膘肉的形成,建議在科研及生產中探索通過調配飼料成分產出具有本地特色的牦牛肉。
牧民普遍受宗教觀念影響不愿大規模屠宰牦牛,具有將多余的牛奶及奶制品出售的意愿,但在現有的條件下鮮奶難以長時間保存,做成酥油價值降低;在傳統的放牧條件下牦牛產奶量低,生產的牛奶大部分用于群眾自食;發展奶業必然提升品種改良、擴繁、畜群優化相關需求,架子牛將成為累贅,群眾出售架子牛的意愿必然增加。發展奶業符合牧民的傳統觀念,牧民對奶產業的認可度遠高于短期育肥;特色奶產業具有一定的市場需求,且可解決在發展牦牛肉產業中架子牛來源不足問題。建議以牧民合作社為主體,輻射全縣牧民群眾,提升產業的組織程度,探索發展一定規模的特色奶業;扶持培育本地具有一定意愿及基礎的合作社,幫助其解決牛奶保質時間短問題;研究、引進較先進的養殖技術,提升牛奶產量及架子牛養成能力;培育龍頭企業,建設鮮奶冷鏈運輸體系和奶產品開發加工銷售及品牌打造能力;研究制定草場流轉政策,為提升組織化提供政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