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魯云 冉建
(成都大學體育學院 四川 成都 610106)
“新時代”中國社會實現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生產的自動化和生活服務社會化,進入了“強起來”的時代,更加重視體育活動特別是群眾體育活動,習總書記指出“體育承載著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時代的發展,經濟的進步,人們閑暇時間增多,消費能力提升,個性化沉浸式體驗的追求,“互聯網+”、“旅游+”等多元文化于體育市場的融入,使得社會體育市場結構發生改變,促使社會對體育人才的結構需求跟進變化,體育產品開發與應用、體育資源配置、體育技術指導、體育場館服務、體育中介服務等專業人才需求極大幅度增加。高校社會體育專業是社會體育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和來源。高校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制定應與社會經濟結構變化、地方發展趨勢與定位相適應。
2021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發布,提出,強化重慶和成都中心城市帶動作用,引領帶動成渝地區統籌協同發展,促進產業、人口及各類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校集聚,推動成渝地區形成有實力、有特色的雙城經濟圈,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2017年成都提出“賽事名城”打造,2021年9月《成都世界賽事名城建設綱要》全球發布,宣告成都將著力打造“兩都四中心一極”的世界賽事名城體系。到2025年建成世界賽事名城;到2030年建成世界體育名城;到2035年建成世界生活名城。2020年成都體育產業總產值突破800億元。成都在世界知名體育情報服務商Sportcal全球賽事影響力城市榜單排名由第89位躍居至第28位,進入全國前三。2022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以及北京冬奧會的即將舉辦,勢必將刺激一波新的社會體育產業群體入市。
成渝地區未來體育產業潛力巨大,社會體育專業具有強大的經濟社會機遇,人才需求空間巨大。高校應抓緊機遇,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爭取為社會和地方培養出高知、精技、實用的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為新時代“體育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2012年教育部將社會體育專業更名為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以下簡稱社會體育專業)。數據顯示,我國社會體育專業辦學院校從1999年的20余所發展到2020年的284所。這一數字既反映了社會體育專業強勁的發展勢頭,也反映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對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迫切需求。然而,辦學院校數量的增加并不等同于辦學質量的提高。近年來,不少社會體育專業辦學院校在人才培養、課程設置、學生就業等方面遇到諸多問題和困難,甚至有的辦學院校陷入了辦學迷茫。因此,如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如何明確專業定位、如何進行課程設置、如何辦出專業特色等已成為社會體育專業的熱點問題及其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
目前關于高校體育人才培養、社會體育人才培養的相關研究較多,關于體育人才應用能力研究的也有,還有從產教融合角度進行剖析,但是深入程度還不夠。本研究將以新時代社會需求和就業為導向,通過已獲批社會體育專業一流專業建設的高校為引領、精細化培養方案、優化課程設置、持續跟蹤社會需求等全方位途徑深入落實產教融合,最終實現社會體育專業人才應用能力培養,為步入社會就業崗位,做好保障。
偏離《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人才培養定位。在人才培養規格方面某些院校的人才培養定位不明確,缺乏頂層設計與過程化有效監管,并疏于對就業市場行情的分析,對學生的知識能力要求不明確、不細化,過于宏觀籠統,缺乏系統科學的管理與評價指標體系,應付辦學,致使學生能力不專亦不精。
部分高校培養方案與體育教育及休閑體育專業存在較大 “同質化”,任課教師重合度、課程安排類似度、教學設計重合度、培養目標重合度較高,致使專業建設缺乏特色,學生能力呈現不能體現差異性與獨特性。同時,學生就業渠道狹窄,“搶飯碗”、“爭崗位”現象較普遍,致使學生缺乏就業競爭力。
很多學校因硬件環境與條件有限,理論課程多,實踐課程、創新創業課程設置比例偏少,所學理論不能及時得到實踐,不能鞏固—改進—提高而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致使學生在課程所學與就業崗位能力所需呈現偏差,不能及時勝任崗位需要。
一些高校尤其是三四線城市所在高校,閉門辦學現象較普遍,管理層不夠積極走出校門與政府及企業建立合作聯系,不能與時俱進,結合市場分析行業情況,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計劃。同時,辦學過于傳統,課程設置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融合度不高,致使市場缺人,學生就業情況不佳現象較為嚴重。
課程設置主要存在實踐課程少、術科課程單一、術科特色不突出問題;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方式的快速變化,社會體育人才需求方向與專業性也在不斷更新,由傳統項目的指導與管理,向新興休閑項目的指導與管理過渡,對于培養單位的培養要求也在更新變化,對課程的設置、師資的配置、課程特色化建設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有些高校仍然存在術科項目不足,過于單一,特色不突出的問題。
以已獲批社會體育專業一流專業建設的高校為引領、精細化培養方案、優化課程設置、持續跟蹤社會需求等全方位途徑,深入落實產教融合,打造“多渠道引領+全方位培育+就業市場跟蹤”的應用型人才創新培育體系,最終實現社會體育專業人才應用能力培養,使高校對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定位客觀、學生對自我能力培養認識清晰,使學生畢業即能為社會所用,很好地實現學校培養與社會需要無縫銜接,保障學生自由擇業,安穩就業。
合理指定人才培養方案和培養標準,根據市場經濟形式,以人才需求為驅動,從產教融合的視角,定期進行社會體育發展趨勢調研,對于人才需求情況進行分析預判,同時對于學生就業反饋進行多維度、多角度評估,審視學生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契合度,做到知己知彼。
基于《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評價,分析各社會體育開辦院校首先應準確定位,提出,學生能力培養是應用型專業人才而非專門人才,培養規格應與市場需求緊密銜接,使學生能夠勝任體育行業相關職業,同時制定明確的技能培養規格。
結合市場結構需求,細化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設置安排,根據培養目標和要求,創建課內與課外延伸型培養結合模式,調整學時分配,雙師型教師配置。
引入與企業合作孵化平臺形式的“工作室進階循環”技能訓練實踐教學,使學生及時進行“學中練,練中進”,對學生專業技術能力反復打磨、演練,培養其扎實的專業能力。
學校積極與各級體育協會加強業務合作,為學生專業能力培養提升創造機會,在賽事志愿服務、執裁、組織、策劃、管理等方面培養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社會體育服務能力。并提出學生本科期間至少取得2個主攻方向,多個能力認證的“2+X”證書獲取的激勵舉措。
除豐富跟進校內教學與實踐環境條件的創設,如,創新創業項目、社團、競賽孵化等,還應豐富化校外學生實習實訓企業類型合作,為學生營造豐富的認知環境。提升學生對于社會體育的全面認識,并能參與其中,幫助學生對于專業就業未雨綢繆,提前規劃。
通過項目引領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設計與參賽等手段,培養學生體育IP開發設計能力。利用新技術進行賽事組織、策劃、運營,項目規劃等的“親產業”型技術服務能力。
學生進行“體育+人工智能+旅游”等多元融合及新技術在項目中的應用,從而培養符合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的復合型應用人才,從而優化學生的就業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