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倚帆 王 亮
湖南省有著50多個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在邵陽市隆回縣中居住著一支瑤族分支——花瑤族。花瑤族尤以花瑤民歌著名。花瑤民歌主要分布在小沙江鎮、虎形山瑤族鄉、麻塘山鄉、大水田鄉這四個鄉鎮之中。代表花瑤民族音樂文化的嗚哇山歌早早被列為湖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若將花瑤民歌和當地的旅游文化產業相結合,不僅可以保護花瑤民歌文化的傳播,更有利于將其打造成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旅游資源,實現保護花瑤民族音樂文化與提升湘西南旅游影響力的多重目的,促進文化產業的繁榮與可持續發展。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提出,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創新發展。本文就如何將花瑤民族音樂文化與湘西南旅游文化有機結合起來,提出幾點建議與思考。
“花瑤”,顧名思義,是因為花瑤族五彩的服飾而得名,花瑤族主要居住在邵陽市隆回縣西北部小沙江地區。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花瑤人在勞動與斗爭的過程中,創造了許許多多的、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其中,花瑤民歌和“挑花”技藝最為著名。如果說“挑花”代表花瑤民族靚麗的物質文明,那么花瑤民歌就是花瑤民族當之無愧的精神文明。
花瑤族居住的地區位于高海拔的山地,其地形“遠看山嶠重疊,近看丘陵起伏”,境內峽谷飛瀑,植被茂盛,自然資源十分豐富。這不僅為花瑤居民的生存與生活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物質基礎,也影響了花瑤人的文化發展。
居住在大山中,使得花瑤人民天然地對自然有種依賴感。由于處于高寒山區,自然災害較多,花瑤人民在依賴大自然的基礎上又多了一份敬畏之心。由于與外界交流較少,花瑤族的文明程度也不高,他們認為在自然界存在著另一種力量,統攝著萬物,主宰著人們,即使在今天,他們依舊敬奉著巨石、古樹。在這種氛圍下,花瑤民族音樂文化中的祭祀歌應運而生。
此外,花瑤人民起初在狩獵與勞作時,為了加大群體力量,求取種族繁衍,花瑤人常常群體協同勞作,他們常以“嗚哇”之聲作為勞動號子來消除疲勞。“嗚哇”之聲與花瑤民俗相生相伴,成為精神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因此,這種聲音又被稱作“嗚哇山歌”。對嗚哇山歌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相當于在探索花瑤的歷史傳承。花瑤民歌在2006年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后,嗚哇山歌又在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直到科技文明如此進步的今天,花瑤民族的居住地區依舊高山林立,交通較為不便,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花瑤民歌的穩定與傳承,給花瑤民族音樂文化打上了深厚的地域烙印。
首先,素來有著“東方吉普賽人”稱呼的花瑤族,在魏晉南北朝到明清這漫長的千百年來不斷遭受壓迫和反抗,從江南地區輾轉至隆回縣定居。在這不斷地遷徙與斗爭的過程中,花瑤民族產生了遷徙歌、斗爭歌,花瑤人民在每年五月十五“討念拜節日”當天唱山歌紀年民族英雄奉姐。
其次,花瑤族的生產方式對花瑤民族音樂文化也有著間接性的影響。花瑤人民始終遵循傳統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式生活。這種生活讓他們形成了樂天知命、安土重遷的心理。他們固守傳統,不輕易進行改變,因而在沒有文字流傳的情況下,古老的民族音樂文化得以保留至今。直到如今,花瑤人民的民歌創作依舊是固定曲調,依曲填詞,深究其原因,不能不與其特殊的社會環境有關。
花瑤人認為,靈魂是不死的,他們從自然界中出發,相信古樹、巨石是梅山神靈的象征。相比于其他民族文化,可以說花瑤族的文化環境還停留在較為初級的階段。在這一觀念的總領下,產生了許多諸如鬼魂崇拜、祖先崇拜等活動。
此外,花瑤人在生活中,無論是民俗祭祀,還是日常生活,歌曲是他們表達情意的一個重要途徑之一,目之所及皆可成歌,如“日頭鉆頂午時來,十八滿姑送飯來”等。
正因為山歌在日常生活中的實用性,花瑤民族音樂文化才能流傳到今天,在勞動、慶典、婚葬等多重公共場合的歌唱,使花瑤民歌變得豐富多樣[1]。
花瑤民歌與百姓的生活緊密融合,若按照類別,可以分為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生活歌、情歌和攔門歌六種,而這六種民歌對應不同的活動,作用也大不相同,但它們共同向人們展示了花瑤民族的生產與生活的全貌。在多元文化發展的今天,民族文化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和保護,很多地區都圍繞著民族文化“大展拳腳”,有意識地將其打造成為本地區獨特的旅游名片。得天獨厚的花瑤民族音樂文化正好可以借助時代的東風,與湘西南地區的旅游文化產業相融合,在給游客帶來獨特游覽體驗的基礎上,提升花瑤民族文化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形成共贏的局面。
我國幅員遼闊,如果僅以花瑤地區的旅游風貌來說,影響力較為有限,但如果將民族音樂文化與旅游風景區相結合,則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音樂本身便帶有人類共通的情感,花瑤民族音樂是花瑤文化的精神所在,當花瑤民族音樂與旅游文化相結合的時候,就將靜態的風景賦予了動態的靈魂。
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指旅游者到達目的地前、中、后過程中形成的對旅游目的地總體的、抽象的、概括的認識和評價[2]。對于游客來說,旅游目的地的整體性是游客進行選擇的關鍵性因素。比如游客眼中的西藏代表了空曠、純潔,云南則代表了七彩、民俗等等,這種形象的產生固然有自然因素,但更多的還是來源于其文化背景。花瑤民歌音樂文化是隆回一張獨具特色的名片,在發展的過程中,民歌承載了花瑤人的發展,記錄了其歷史、文化、生活等重要的知識,是一座“聽來的”寶藏。而這座寶藏為開發湘西南地區的旅游文化活動提供了發展的可能,在提升花瑤族形象過程的同時,也在推動著花瑤旅游的發展,提升其產業價值與附加值。
相對來說,民歌的受眾群體和傳承者相對于其他歌曲都是很小的,在民歌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其立足于傳統,對創新的著眼點較少。但如果將民歌文化與旅游文化結合起來,不僅能大力推動旅游文化的發展,還可以進一步刺激花瑤民歌文化的發展,為其注入一股新鮮的活力。
在花瑤民歌文化和旅游文化的融合過程中,可以增加許多民歌音樂活動的演出,如音樂節大型匯演等活動,可以為花瑤民歌獲得更多的展示機會,讓游客對花瑤民歌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才能為其打下扎實的群眾基礎,才能為其傳播與傳承進行有效的延伸。同時,在花瑤民歌文化與旅游文化的融合過程中,也可以吸引更多的音樂人參與到花瑤民歌的創作活動當中,借鑒其他的音樂元素,進行適當地“揚棄”,才能使花瑤民族音樂文化更加豐富。新生力量源源不斷地加入,足以使其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對于任何一個地區來說,旅游文化的發展從來都不是“一枝獨秀”的,而是要借助當地的特色文化打造出完整的旅游產業鏈。這條產業鏈打造得越深入、越長久,才能越全面地滿足游客的旅游體驗,推動經濟的發展。“文化搭臺,旅游唱戲”的發展模式已經吸引了許多城市,成為其發展旅游文化的主要模式,如眉山東坡故里的花鼓戲、安徽壽縣的鼓鑼文化等。這些成功的旅游發展模式吸引了許許多多的游客,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在融入當地民俗文化的過程中,不知不覺間提高了地方旅游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花瑤民歌文化作為花瑤文化的代表,可以應用到不同的場景當中,推動湘西南區域旅游文化的創新發展。
花瑤族的民族音樂氛圍十分濃厚,這就為其民族音樂文化與旅游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許多可能。每當花瑤族的“討念拜”等重要節日,花瑤人都會舉行盛大的節慶活動。每逢這種佳節,花瑤人會舉行篝火晚會,這也是他們賽歌的好時機。個人賽、組合賽,花瑤人們有許多花樣進行山歌演唱,別出心裁,獨具匠心[3]。而每逢有貴客來臨,花瑤族的姑娘會唱起那首古老的的攔門酒歌,歡迎貴客的光臨。
將花瑤族的傳統節日和花瑤山歌、嗚哇山歌的比賽結合起來,如在風景區舉辦山歌會等,將其變成花瑤地區的文化盛會,吸引許多游客前來參觀。在舉行歌會的同時,設置不同的環節與流程,給予游客沉浸式體驗,打造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音樂文化節,讓其成為花瑤民族文化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1.設置攔門酒歌表演。對于花瑤族來說,“攔門”是花瑤人對遠方而來的友人最高的接見禮節。主人會為客人獻上一碗迎客的美酒,而客人喝下美酒后也要回以歌曲,以示感謝主人。將此攔門酒歌放到文化節的迎接活動中,主客觥籌交錯,有來有回,既傳達了花瑤人的熱情好客,又讓客人積極融入其中。
2.設置嗚哇山歌表演。作為花瑤族勞動歌曲的典型代表,“嗚哇”“哦嗬”這樣的襯詞是表達花瑤人情感的主要體現方式,邊唱山歌邊做農活,一天下來也不會覺得累。在花瑤人勞作的過程中,可以邀請游客深入體驗嗚哇山歌的魅力。
3.設置儀式歌表演。花瑤人信奉“梅山教”,在他們早上進山時,會唱《請神歌》以告慰山神。歌曲中既有對自然的敬畏與禱告,又包含了人們在生產與生活中的熱情。在進行儀式歌表演的之前或之后,向游客們講解花瑤族祭祀的意義,以便其更好地了解花瑤歷史。同時,花瑤人還可以為游客開展祈福活動,為客人們討個彩頭,使其獲得心理滿足。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許多景點都通過開發文旅休閑產品來擴寬經濟渠道,在這方面,花瑤民族文化也可以借著時代的東風,開發相應的周邊產品。
1.開發“做一日花瑤人”活動。花瑤民族音樂文化與其他民族相差較大,這可以給游客帶來強烈的反差感與新鮮感。花瑤民族音樂文化貫穿花瑤人的生活,無論是洗衣做飯,還是農耕挑花,抑或是婚葬嫁娶,花瑤人永遠離不開山歌。而這些日常生活場景與花瑤人的生活勞動是對應的。游客可以跟著花瑤人也體驗做一天花瑤人的感覺,忘記喧囂的都市,得到心靈片刻的恬靜。在游覽之后,游客還可以飽嘗花瑤族美食,如花瑤臘肉、龍潭油豆腐等多種花瑤特色美食,得到聽覺、味覺、嗅覺的多重滿足。
2.成立花瑤民歌文化博物館。花瑤族的音樂文化歷史久遠,傳承了千百年,經歷了漫長的發展與融合。有五聲徵調式、二音、三音列羽調式,以及五聲宮調式等等,蘊含著千百年花瑤文化發展的脈絡。成立花瑤民歌文化博物館不僅能有效地向游客展示花瑤文化,還可以對花瑤族不同時期的音樂資源進行收集、整理以及編撰,并以館藏的形式為游客提供最為直觀的欣賞,讓游客感受花瑤的音樂氛圍,通過“看”展覽、“聽”講解、“彈”樂器等多種互動方式打造情境,使游客全身心地感受花瑤民族音樂文化。
3.提供文創產品。文創產品不僅能顯示出地方特色,還能為當地打來巨大的經濟利益。如故宮文創的學習用具、文墨產品,大熊貓孵化基地的熊貓雪糕、熊貓紀念幣等都是優秀的開發范例。花瑤民族文化也可以同樣如此,為游客提供獨具特色的花瑤文創產品。花瑤挑花技術和嗚哇山歌向來是花瑤族的門面與招牌,深耕于文創產品的設計與開發,可以將含有“挑花”元素的產品諸如手帕、紗巾、紀念幣,以及包含嗚哇山歌的音樂盒、掛件等多種文創產品進行宣傳與售賣。不僅可以滿足游客多樣化的購買需求,還可以拉動經濟增長,推動湘西南旅游文化的快速發展。
4.打造蜜月景點。愛情向來是一個永恒的話題,花瑤人民對愛情的表達便是唱情歌。他們不需要書本,隨口成歌,以對歌“唱訕”的形式來抒發自己濃濃的愛意。一聲“十八哥”,一聲“十八妹”,一問一答之間愛情便流露出來。同樣,在花瑤民族音樂文化與旅游文化的融合中,也可以借助情歌的力量,在花瑤打造蜜月景點。如建立帶有花瑤特色的蜜月民宿、提供花瑤情歌表演等多種方式,給湘西南地區的青年男女打造獨特的愛情童話。
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給各行各業都帶來了一定的沖擊,而互聯網的發展為旅游文化打開了一個別樣的通道,拓寬了受眾范圍,可以讓更多的人接觸到產品,大大提高了其影響力和輻射范圍。花瑤民族文化也應隨著時代的形勢而進行變通,為湘西南的旅游文化開創出新的消費渠道。
如上文提到的文創產品,除了在花瑤當地進行宣傳和售賣,還可以通過網絡宣傳拓展知名度。當地居民在淘寶等多個購物平臺開設網點,售賣花瑤民族音樂文化相關產品,并附以簡介,向廣大游客展示花瑤文化。同時,也可以開通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直播等多種自媒體形式,發布花瑤民族音樂相關活動,如對花瑤歷史的介紹、對山歌微電影等活動進行宣傳,面向湘西南游客乃至全國游客宣傳花瑤文化,通過多種渠道拓寬花瑤旅游文化的知名度。
花瑤民族音樂文化是花瑤歷史發展的精神文化與載體,在物質文明逐漸豐富的今天,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越來越高,而花瑤民歌恰好應和這一消費需求,充分利用本民族資源為湘西南的旅游文化發展助力,形成共謀共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