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群
查爾斯·狄更斯是英國歷史上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的創作大多批判和揭露統治階級的殘酷暴虐,總是能夠關注到社會底層民眾的艱辛與苦難,故事中體現出的人道主義關懷成為他創作的一大突出特色。有人將狄更斯譽為足以與莎士比亞比肩的作家,而他創作中所體現出的批判現實主義的精神和人道主義思想在當時社會具有較為先進的現實意義,他被人們稱為貧窮、受苦與被壓迫人民的同情者,是“時代的旗幟”,更是“仁愛的化身”[1]。在《雙城記》這部作品當中,狄更斯以法國大革命時期英國倫敦與法國巴黎兩座城市之間的空間轉換,講述了社會動蕩下社會底層小人物的悲慘境遇,并用仁愛的心理坦然接受了傷害,放棄了復仇,最終作品中的人物為愛獻身,以生命和鮮血換取救贖與成全,將人道主義思想上升了一個臺階,使之變得更加仁愛與無私。在當時社會環境下,動蕩的生存環境與經年累月的階級壓迫使得社會底層民眾生活悲慘,而戰爭帶來自由與解放的同時,也勢必裹挾著犧牲,狄更斯認為一味地報復無法換取真正的和平,而是應當以仁愛來待之,這在當時社會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和先進性,同時也體現出狄更斯本人不希望革命帶給社會重創,抱有對和平改制的一種美好祈愿。
從作家的作品當中往往就能看到作家自身的境遇與過往的人生軌跡,狄更斯的作品之所以有著對底層小人物的關注與入木三分的描寫,源自于他自身的現實經歷。狄更斯幼時就跟隨父母經歷了搬遷,因此,他的作品當中總能出現人物移居他處的經歷,在不同的環境下,人物的感受會出現轉變,這對人的成長具有深刻的影響?!峨p城記》中醫生馬內特的入獄,對應了狄更斯的父親早年因負債入獄的現實境遇,幼小的狄更斯因為要奔波于黑市打童工而逃過了與家人一同入獄的劫難,然而他的生活處境卻是可想而知的貧窮與困苦,后來的他還經歷了被驅逐的痛苦與輟學的窘境。當然,狄更斯沒有放棄個人成長與追逐,經過不懈地努力,他先是自學了速記,通過當學徒尋找到了發展的方向,最終成為了一名作家,并完成了諸多作品的創作?!峨p城記》中塑造的銀行家養大了馬內特醫生的女兒露西,而露西的出現及生活背景,就對應著狄更斯曾經愛慕過的銀行家的女兒,雖然慘遭拒絕之后,狄更斯曾一度懷疑現實中沒有美好女性的存在,但所幸他仍然遇到了一生的所愛瑪麗,盡管他因此愧對于妻子,但在彌留之際,他仍然記掛著愛而不得的瑪麗。由此可見,在《雙城記》中無論是底層小市民的艱辛與苦難,還是被迫入獄的痛苦折磨,是愛而不得的情感傷痛,還是為愛犧牲的心甘情愿,都與狄更斯本人的境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正如他所經歷過的如同地獄般的生活折磨一樣,他更加能夠與底層小市民感同身受,因此,他才會同情于他們的悲慘境遇,并將這些悲慘境遇描寫的入木三分,那種感同身受是深刻的,更是真切的,并不是站在高處的憐憫,更多的是站在一起的感觸與深陷其中的深入體會。對于愛情的渴望與為愛犧牲的執著,也是同樣根深蒂固的在狄更斯的腦海中揮之不去,他塑造的兩個面容酷似的男子,一個放棄了貴族家族的身份而選擇了愛情與贖罪,另一個雖然愛而不得卻選擇為愛犧牲,無怨無悔,這其中的人道主義思想體現為人性的寬仁大度,更體現為執著犧牲,這都是狄更斯一生所追求的,是他自己的真實寫照。總體來看,狄更斯的人道主義思想體現為愛與寬恕、犧牲與救贖,他認為這是對抗黑暗現實的最終武器,這在他的作品當中,也一以貫之的體現了出來[2]。
對于狄更斯《雙城記》中的人道主義思想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剖析,一個是宏觀角度,一個是微觀角度。
這里所提到的宏觀角度包括社會階級之間、家庭之間、人與人之間這三個方面:
首先是社會階級之間的人道主義思想,在《雙城記》當中主要的社會階級矛盾體現在貴族統治階級與被統治者之間,顯然厄弗里蒙地侯爵家族代表了統治階級,而被這個家族迫害的人群都代表著被統治者,這其中不乏醫生、佃戶、被當街撞死的孩童及其父親等等。在故事當中,首當其沖的受害者是佃戶家的農婦及其弟弟,侯爵兄弟因為覬覦農婦的美貌而將其迫害致死,以至于佃戶全家都遭到屠殺。從這里能夠看到,狄更斯對于統治階級是痛恨的,是厭惡的,更是始終保持批判的,對佃戶一家這樣的底層小市民是給予深刻同情的,于是他塑造了馬內特醫生這樣一個懷有仁心仁術,且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同時滿懷正義感與同情心的角色,他正直無私,拒絕了權貴的金錢拉攏,執意要揭發其罪行。體現了他要與統治階級的罪惡抗爭的決心,同時通過書信進行控訴的方式也是直接的行動體現,他成為了與統治階級抗爭的斗士。但是無奈,當時社會黑暗的體制下,抗爭失敗了,斗士淪為了階下囚,被關進了暗無天日的巴士底獄十八年之久。由此來看,狄更斯在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的斗爭當中,情感上是站在被統治階級一邊的,對他們給予了深刻的同情,也支持他們進行反抗,但他始終認為統治階級的勢力龐大,是難以被徹底根除的[3]。所以與其說他有革命的決心,不如說他對革命當中的勇士抱有尊敬與同情,更偏向于人道主義關懷而并非徹底破除黑暗的決心。
其次是家庭之間的人道主義思想。狄更斯在《雙城記》中家庭的塑造上,主要是側重于三個家庭,一個是厄弗里蒙地侯爵家族,在他看來,雖然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窮兇極惡,對馬內特醫生造成了巨大的傷害,對底層人民傷害至深,是惡的代表,但是同屬于一個家族的另一名青年人查爾斯·達爾奈卻出淤泥而不染,不僅正直善良,而且明辨是非,他得知自己家族的所作所為后不僅與之切斷了聯系,同時放棄了姓氏和權力的繼承??梢哉f,查爾斯·達爾奈代表著狄更斯對統治階級的看法,他并不以人的出身和形式來判定人是否有罪,而是以人道主義思想來審視人的行為和思想,他認為無論身處任何階層,人的本質并不會由于身份地位而發生改變,肯定了統治階級當中先進分子的存在。這種家庭關系的脫離是一種自我約束與救贖。同樣的,馬內特醫生的家庭與銀行家的家庭之間雖然沒有血緣關系,但是銀行家卻給了露西較好的成長環境,而銀行家在當時社會而言也是相對具有社會公信力的階級,這也肯定了上述對于人的本質不受到階級影響的思想論斷。第二個家庭則是馬內特醫生的家庭,在馬內特醫生入獄后,他的妻子沒有放棄對他的尋找,他的仆人也沒有嫌棄他的改變,他曾經的商業友人也在他妻子死后幫忙撫養了他們的女兒露西,這種種的境遇深刻地反映出了狄更斯對于“善有善報”的仁愛思想的認同,馬內特醫生雖然深陷牢獄之中,但苦難檢驗了他身邊的家人和朋友,最終他也獲得了釋放,這說明馬內特醫生為代表的革命斗士雖然要經歷犧牲和苦難,但是勞苦大眾不會忘記他們,他們也最終獲得救贖。這其中體現出的人道主義思想更加深刻地反映出了狄更斯的仁愛思想,他對一切敢于反抗的人們都是持有同情和救贖的心態,希望他們能夠得到公平地對待。第三個家庭其實與第二個家庭之間存在著重疊,那就是兩個面容相似的男青年與露西、馬內特醫生之間形成的羈絆,馬內特醫生能夠放棄仇恨,接納查爾斯·達爾奈,并欣然接受他與自己的女兒露西成婚,這顯示了馬內特醫生開明的愛恨觀念——罪不及家人,馬內特醫生身上體現出的人道主義思想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狄更斯向往的,通過原諒與理解、包容,放下仇恨的枷鎖,望向更加光明的未來。這無疑是最具有進步精神的,在當時紛亂動蕩的時局中,也是最難能可貴的。狄更斯認為仇恨唯有用愛和原諒才能化解,如果一直執著于仇恨,只會帶來更多的誤解與仇恨。
最后是人與人之間的人道主義思想體現。馬內特醫生同情素未謀面的佃戶姐弟,并拒絕了貴族的金錢誘惑,毅然決然選擇為死去的姐弟而斗爭,這是陌生人之間因為正義感和同情心所產生的人道主義關懷。銀行家收養馬內特醫生的女兒露西,這是打破金錢利益之下人與人之間產生的羈絆與關懷,是人道主義思想的具體展現之一。以陌生人身份一見如故的查爾斯·達爾奈與馬內特醫生之間摒棄了家族的仇恨,并相互維護,相互救贖,化解了心結的同時,締結了家人般的溫情,這是狄更斯對于用愛化解仇恨的最高體現,他更渴望以仁愛之心化解仇恨,而不是用仇恨來報復循環。露西與查爾斯·達爾奈之間是戀人的惺惺相惜,是愛情的關懷與包容,即便家庭之前存有仇恨,但狄更斯認為愛可以戰勝一切苦難和仇恨。即便在查爾斯·達爾奈落難之際,露西也不遺余力地營救,展現了男女之間真摯的愛情,而愛情本身也是人道主義思想永恒不變的主題之一。西德尼·卡頓對露西有著真摯的愛慕,他清高且熱烈,他為了革命一往無前,思想先進,也為了愛情而甘愿犧牲自我,最后用自己換出了查爾斯·達爾奈,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拯救了所愛之人的愛人,這種愛是崇高的,擺脫了愛而不得的勾心斗角,用慷慨赴死來顯示了為愛付出的決心。這也是狄更斯將仁愛精神發揮到極致的一種結局營造,西德尼·卡頓代表了犧牲,也同時代表了愛能夠戰勝一切的終極奧義。
這里所提到的微觀角度,主要是將視野集中在《雙城記》中特殊的人物身上,以此來觀察不同人物形象身上所體現出的人道主義思想。
首先是代表人物馬內特醫生,他是革命的先驅者也是第一批犧牲者,代表著本無意參與革命,但是本身又對統治階級的行徑早有不滿的人群。在書中能夠看到,馬內特醫生原本并不愿意為貴族兄弟出診,是在挾持下才不得不參與其中,這就體現出了他原本的立場并不與統治階級一致,或許早就萌生了革命的想法,只是沒有付諸實踐。而這次出診給了他足夠的理由,他親眼目睹了被欺壓者的慘死,因此奮起反抗。雖然事與愿違,他遭受了不公的待遇,并且失去了自由,但最終他獲得釋放。這也象征著狄更斯的人道主義思想,一批先期投入革命的先驅者,他們的犧牲和苦難最終將得到解救,證明狄更斯是與正義站在一起,與苦難的底層人民站在一起的。馬內特醫生的人道主義精神還體現在他對查爾斯·達爾奈的諒解與包容,拯救與肯定,而他甚至將自己的女兒露西嫁給了仇人家族的成員,這是相當高尚的情操,也是人道主義精神的具體展示。
其次是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他們是典型的統治者與壓迫者的代表,他們不僅荒淫無度,甚至殘害人命,在他們的眼中法度蕩然無存,任何被他們統治的下層人民都不值一提,他們無法無天,最后居然當街用馬車撞死了可憐的男童,心中從未有過悔過之意。狄更斯用自己的筆刻畫了統治階級的丑惡嘴臉,字字句句揭露著這些人面獸心之人令人唾棄的行徑,不僅抨擊了統治階級的殘暴統治,同時也體現了對社會底層人民的同情與悲憫。最終,狄更斯用男童父親的手殺死了侯爵兄弟,也象征著在長期的壓迫統治下底層人民反抗壓迫的決心和能力,認為統治者殘暴的統治下,被壓迫被奴役的人們必然會做出反抗,他也將改革的希望寄托在了統治階級的身上,希望他們改過自新,積極改善和調和社會矛盾。
此外,一些筆墨集中的人物身上都具有狄更斯人道主義思想的投射,他們分別具備著不同程度的仁愛、寬恕、正義、善良、熱情等精神,在選擇自我犧牲的西德尼·卡頓身上,對自我的執著追求與堅持自我的犧牲救贖是他的代名詞,他為了自己所愛而犧牲是出自自愿,他投身到革命之中也是出于自愿,他的生命似乎始終是自由的,不被周遭環境所束縛。雖然最終他走向了替人赴死的斷頭臺,也沒有因此得到露西的愛,但他沒有后悔和遲疑,甚至在狄更斯筆下感受到了他慷慨赴死前的一絲慰藉和坦然。這是狄更斯對向往自由之心的一種肯定,也是書中對人道主義思想的一種升華。
《雙城記》發生的背景是法國大革命時期,社會動蕩,階級矛盾頻發,法國大革命的爆發帶來了社會體制的深刻變革,長達千年的階級壓迫因此發生了改變。在狄更斯的筆下,他用感同身受的筆觸與底層人民站在一起,同情他們的遭遇,愿意為之的不公處境而發出聲討,彰顯了對底層人民的人道主義關懷。他對貴族統治者的暴虐殘酷刻畫地淋漓盡致,抨擊了他們的殘暴無度,揭發了他們令人唾棄的罪行,為貧苦人群發聲,渴望社會發生變革。他親眼目睹了革命帶來的社會動蕩,也見證了戰爭之下人民的苦不堪言,因此,他更加期盼用和平的方式來化解階級矛盾,而他尋找到的出路是用仁愛之心和犧牲來化解矛盾,渴望用更加緩和的方式來取代革命帶來的疾風驟雨。狄更斯的作品是偉大的,是充滿人道主義關懷精神的,是替底層人民發聲的,他不愧為時代的斗士。但客觀來說,對于維持了近千年的階級壓迫而言,只通過緩和的方式來化解矛盾過于理想主義了[4],革命必然是要發生的,并且這場革命注定是要翻天覆地,徹頭徹尾的,否則無法擺脫千年來沉重的階級統治枷鎖,更無法徹底將底層人民從水深火熱的狀況當中解救出來。試圖用愛和原諒來化解矛盾,是一種理想化的思想,其局限性還是相當明顯的。但盡管如此,《雙城記》中的進步思想仍然是突出的,狄更斯這種人道主義思想的現實意義仍然是突出且深刻的,具有極強的社會價值,并且作品創作的文學價值也極其凸顯,不愧為文學史上的經典作品,值得反復推敲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