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穎欣 鄭 凌
湖南工程學院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是當今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點對象[1]。以土家織錦為代表的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在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下既面臨沖擊也迎來新的挑戰,傳統生產模式顯然不能適應當前智能化、數字化文化產業的發展。因此挖掘產業需求,探索產業發展趨勢,結合互聯網思維開展生產性保護創新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主要從非遺生產性保護模式創新路徑研究出發,探索土家織錦生產性保護創新模式與策略,最終通過開發土家織錦App,驗證模式與策略的可行性。
“互聯網+”背景下文化產業的發展逐漸走向白熱化,不同于傳統物質類文化產品可以通過數字化、視覺化的形式進行生產性保護,以手工技藝為核心的非遺文化產業由于其技術復雜、產量少、成本高等因素,在開展生產性保護過程中存在諸多困難。因此,深入挖掘手工技藝類非遺保護傳統模式存在的問題并展開分析,結合互聯網思維與技術優勢探索生產性保護創新模式,首先需要確立非遺生產性保護模式創新研究路徑[2]。以土家織錦手工技藝為例,其主要包含土家織錦手工制品生產性保護需求與發展趨勢之間的擬合,確定創新模式以及圍繞土家織錦手工技藝模式創新所開展的生產性保護技術路線。
土家織錦生產性保護的模式創新技術路線圍繞研究對象、生產方式以及經營模式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展開分析,挖掘用戶需求、市場需求與產業發展需求,通過對土家織錦市場用戶反饋、銷售模式與織錦產業結構相匹配找到解決途徑,從技術創新、文化創新與發展可持續三個角度開展土家織錦生產性保護模式創新并給出相對應的解決方案。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包括研究對象需求與織錦市場趨勢擬合的創新匹配,從而得到模式創新原理與策略(如圖1)。
根據土家織錦生產性保護模式創新研究路徑,需要根據相關人員、產業、市場等的需求,根據政策、消費、技術等的發展趨勢,建立起兩者之間的擬合關系,推演出土家織錦生產性保護創新模式及對應的設計策略[3]。
通過線下訪談及實地調研,對消費者、農戶、商家、工廠以及各級非遺傳承人等多方對象進行數據信息采集。將訪談內容進行整理,通過制作洞察卡片的方法,更直觀地得到土家織錦利益相關者需求及痛點。洞察卡片的內容以POEMS 研究框架為指導,此框架可以對研究者的觀察以及記錄行為起到指導作用,同時提供信息后期處理的分析框架,主要由4部分組成:人物/行為/環境的圖片;問題描述;購買產品特點;購買動機。根據獲取的卡片進行成果整理,將利益相關者購買動機劃分為旅行紀念、裝飾收藏、體驗定制三種,并通過其給出的描述進行歸納、梳理及提煉,得到一些具有共性的需求特點如輕便化、趣味性、差異化、高端化、實用性、自由的、可操作等。最后通過發散設計機會點找到土家織錦生產性保護發展趨勢類型,形成需求與趨勢的擬合路線。用戶對土家織錦動機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需求預期,從而影響生產開發的形式。另外,針對用戶反饋、銷售模式以及產業結構的不同,推演出不同坐標系下土家織錦生產性保護創新原理。如文化創新與產業開發共存原理、破圈整合與可持續發展平衡原理、技術創新與技藝傳承匹配原理(如圖2)。
文化創新與產業開發共存。根據消費者的購買動機,一定數量消費者出于購買旅行紀念品的目的,在景區、機場、車站等相關場所產生購買行為。根據調研發現這部分消費者對土家織錦的消費需求主要包括產品的便攜程度、是否具有趣味性以及實用性等方面,因此根據消費場景及消費用途推演出生產設計機會點,可以從文化、造型、元素等角度展開大宗產品開發,通過品牌化的方式展開文化創新,形成文創品牌,實現產業發展。
破圈整合與可持續發展平衡。目前傳統土家織錦手工技藝的保護方式仍停留在產品的批量化生產與技術傳承人的持續性教學等,主要從內向外傳播與推廣技術與產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與經濟的發展,非遺文化的影響力逐漸外擴,許多消費者被非遺產品的外部所吸引,倒推文化或技藝由外向內發展,可以通過用戶參與、協同設計等方式搭建橋梁,通過不同圈層資源的整合,從可持續的角度實現傳統手工藝的發展。
技術創新與技藝傳承匹配。當前無論是企業相關人士、傳承人還是消費者普遍認為土家織錦仍存在技藝復雜、圖案陳舊、原材料低端等問題,導致產品耗時長、實用價值低、人工費用高等。于是從傳承人的角度更需要制定合理的生產計劃,通過少而精的傳統路線及建立高端產品線的方式,打造定制化、高品質的收藏級路線,從而實現技術與藝術的向上發展,彌補土家織錦手工技藝高端領域的空白。
通過二維象限法對用戶產生購買行為的需求特征進行歸類,根據土家織錦生產特點定義了用戶對土家織錦機器化生產與手工生產的需求的坐標兩端,再從用戶產生需求的動機出發分為個性化的需求與大眾化的需求,作為需求坐標的另一軸向兩端。圍繞文化創新、發展可持續與技術創新等方向展開原理分析,揭示土家織錦生產性保護模式創新的規律與法則,歸結生產性保護創新模式,分別為:以發展可持續為核心的體驗式生產模式、以文化創新開發為主的品牌化生產模式、以技術創新為基礎的高端化生產模式,并根據模式制定相對應的創新策略(如圖3)。
基于創新資源整合的品牌構建策略。從品牌角度出發,整合資源,包括樹立企業品牌形象以及品牌產品開發等。品牌產品開發主要包括旅游景區產品的開發以及傳統織錦的多種實用產品的開發[4]。根據需求特征中的實用性、趣味性以及輕便化,從多個角度出發,考慮織錦的多種可能性以及商業模式的多種可能性。可利用企業生產制造經驗,與高校協同育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使他們集體參與到土家織錦生產性保護大宗產品開發中,形成品牌發展戰略與校企文創孵化中心,保證持續不斷的創新來源。
基于用戶體驗的協同創新策略。協同設計已經從最初鼓勵用戶參與到設計過程中來,完成特定產品或服務的設計,發展到廣泛應用于產品設計、服務設計、社會創新研究領域,運用各種方式激發各利益相關者圍桌而坐,去創造共同的語言、遠景和戰略。在土家織錦生產性保護中,以手工實踐為核心的體驗式生產模式為用戶提供從體驗式服務到個人定制服務再到用戶能動性等多種需求層次的體驗方式。具體做法通常為線上線下結合的體驗式協同創新,消費者參與到手工藝體驗中并完成產品的制作。
以手工藝傳承為核心的技術開發策略。土家織錦的符號文本為流傳多年的圖案,這些具有強識別、強認知的符號文本很難從文本中找到突破,通過改變圖案或創新圖案的方式并不能完全解決產品的創新問題。土家織錦手工技藝的創新并不僅僅是圖案的創新,更多可能涉及土家織錦的材質、色彩、包裝等所謂的“伴隨文本”,可以從多樣的展示空間、材質效果以及數字化技術轉化等方面展開,構建具有收藏價值的高端化生產模式。
開展土家織錦生產性保護創新模式應用實踐,利用互聯網思維下的網絡傳播策略,提出基于“互聯網+非遺”的土家織錦生產性保護展示平臺交互系統模型。通過分析非遺軟件的系統架構與信息架構,獲取展示平臺軟件的核心功能模塊,最終進行交互與界面設計,從而驗證模式與策略的可行性[5]。軟件的核心功能有三個,包括線上線下非遺體驗模塊、品牌化產品運營模塊以及個性化定制及收藏模塊。如土家織錦非遺文創平臺“西蘭花”信息架構與效果圖設計(如圖4)。
線上線下非遺體驗模塊。土家織錦非遺文創平臺的核心功能模塊即線上線下體驗模塊,可通過免費線上教育課程提供給用戶可重復的知識內容,還有線下非遺體驗館及展覽館的介紹,可預約線下課程開展土家織錦手工技藝體驗與學習,實現非遺傳播的通路閉環。
品牌化產品運營模塊。根據土家織錦生產性保護創新策略中給予創新資源整合的品牌構建要求,樹立品牌并展開創新產品開發,通過平臺展示與推廣實現品牌化的運營與銷售,根據土家織錦非遺文創平臺“西蘭花”App信息架構的搭建設置導航分類、產品列表、廣告推廣等模塊,快速檢索消費者所需的土家織錦相關產品。
個性化定制及收藏模塊。根據軟件信息架構展示,為發揚并傳承傳統手工藝人的手工技藝,彌補土家織錦生產性保護中高端產品線的缺失,開發個性化定制服務模塊,滿足少量精品化客戶需求,從而達到提升品質和行業收藏價值標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