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加興
(宿遷市教研室,江蘇 宿遷 223800)
例題.(2021年江蘇省高考題)鐵絲圈上附有肥皂膜,豎直放置時,肥皂膜上的彩色條紋上疏下密,由此推測肥皂膜前后兩個面的側視形狀應當是
教材是高考命題專家的優質素材庫,高考試題的設計常源于教材、高于教材.通過對近幾年江蘇高考物理試題研究可以看出,目前源于教材的試題,不再是簡單地照抄課本,而是對常規的典型的問題在設問方式上進行創新,“移花接木、舊枝新顏”是常用的手段.這類試題往往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令人拍案稱奇.試題設置著力考查學生對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規律的理解和應用,引導教學重視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特別是讓學生形成物理觀念,重視基礎知識.
通過分析本考題,筆者發現試題源于人教版高中物理選修3- 4“光的顏色 色散”一節中正文演示實驗部分和問題與練習部分.試題將演示實驗(肥皂膜干涉實驗)與真實問題解決(牛頓環干涉條紋半徑變化)有機融合,了解并知道干涉條紋產生的機理,條紋分布的狀況等.從而引導考生回歸課本,去真做實驗,要認真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并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真實問題.
教材第68頁用肥皂膜做薄膜干涉實驗,在酒精燈的燈芯上撒一些食鹽,燈焰就能發出明亮的黃光.把鐵絲圈在肥皂水中蘸一下,讓它掛上一層薄薄的液膜.把這層液膜當作一個平面鏡,用它觀察燈焰的像(圖2).這個像與直接看到的燈焰有什么不同?

圖1

圖2 燈焰在肥皂膜上所成的像
教材第70頁問題與練習,牛頓環干涉條紋半徑變化.凸透鏡的彎曲表面是個球面,球面的半徑叫作這個曲面的曲率半徑.把一個凸透鏡壓在一塊平面玻璃上,讓單色光從上方射入(圖3),從上往下看凸透鏡,可以看到亮暗相間的圓環狀條紋.這個現象是牛頓首先發現的,這些環狀條紋叫作牛頓環,它是兩個玻璃表面之間的空氣膜引起的薄膜干涉造成的.如果換一個表面曲率半徑更大的凸透鏡,觀察到的圓環半徑是更大還是更小?如果改用波長更長的單色光照射,觀察到的圓環半徑是變大還是變小?

圖3 觀察牛頓環
下面以牛頓環干涉條紋為例,闡述薄膜干涉條紋形成的機理,以及條紋分布上疏下密的原因.
在一塊光滑平整的玻璃磚的上表面,放一塊曲率為R的平凸透鏡,兩者接觸于O點,用波長為λ的平行光垂直于上表面照射(圖4),現從平凸透鏡的上表面向下看,可以看到以O點為圓心的同心圓環(圖5、圖6).

圖4 牛頓環

圖5 單色光的干涉現象

圖6 白光的干涉現象
當單色光垂直于平凸透鏡的上表面入射時,一部分到達凸透鏡的凸面時,先由空氣層的上表面反射回去(l1),另一部分通過空氣層由其下表面反射,再通過空氣層的上表面透射出去(l2),由于實驗室中所用牛頓環球面曲率半徑很大,并且凸透鏡下表面與玻璃磚空氣層間隙又非常小,兩束反射光l1、l2彼此非常靠近,兩束反射光l1、l2必會在空間某一區域產生干涉現象,出現明暗相間的圓環.在圖7中的A點,設空氣層膜的厚度為d,則有

圖7

實際上,由于R?d,(1)式可以進一步寫成r2=2Rd,即

同時,當一束光從折射率小的光疏介質,垂直入射(i=0°)或掠入射(i≈90°)到折射率較大的光密介質上發生反射時,在這兩種介質分界面的入射點處,便有π相位突變,這相當于光波在該處存在半個波長的額外波程差.在A點,如果出現明條紋,有

其中k為整數,k=1,2,3…將(2)式代入(3)式,可得出亮條紋到中心O點的半徑為.因此,相鄰明條紋之間的距離為隨著k的值越來越大,明條紋之間的間距越來越小;在O點處,,出現暗斑.同理,我們也可以分析暗條紋,也會得出類似的結論.因此,牛頓環干涉條紋為明、暗相間的條紋,無論是明條紋還是暗條紋,都是由內向外明、暗條紋均依次變窄,中間為暗斑.


圖8 薄膜前后兩個面的反射光發生了干涉

圖9 實際的薄膜形狀

圖10 肥皂膜的干涉現象
總之,教材是物理課程的核心資源,為我們理解物理、理解學生、理解教學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是提高課堂效率的根本保證.教學中要充分發掘教材中例題、習題、實驗、科學漫步等欄目的教學功能與育人價值,回歸知識原點,讓學生在問題的解決中強化必備知識,形成物理觀念.減少通過刷題來提高成績的不科學做法,將時間真正還給學生.在《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指引下,立足于教學實際,認真研讀新課標,突出必備知識的基礎地位,再現知識建構過程,有機滲透科學思維,培養學科關鍵能力,提升學生學科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