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主題式教研是圍繞某一主題內容進行系列的、多層次的、多形式的教研。主題式教研的主題來源于教師日常教學中發(fā)現(xiàn)的有價值的問題,在主題教研過程中,教師可將大主題分化成小主題并進行細化落實,逐步推進,最終以案例、成果等形式進行匯總、交流、分享,從而達到大主題教研的目的。
【關鍵詞】主題式教研;問題;幼兒觀察
作者簡介:孫燕峰(1983—),女,江蘇省蘇州市太倉市科教新城幼教中心。
教師在每天與幼兒、課程打交道的過程中會遇到多種多樣的教育問題,這些問題大多需要通過幼兒園教研活動去研究和解決,但同時,大多數(shù)問題都不是一兩次教研活動就能解決的,而是需要在反復的、多角度的、系列化的、有深度的主題式教研活動中逐步推進解決的。主題式教研活動有利于幼兒園集中本園各方面的力量對本園某一領域的某一問題進行系統(tǒng)全面的、深入透徹的研究,讓工作中的弱項變成強項,強項變成優(yōu)勢和特色。近年來筆者一直不斷反思園內教研現(xiàn)狀,針對教研內容過多,教研問題缺乏直觀性、導向性,教研活動忽視教師的自主發(fā)展與內在需求等問題,積極探索基于問題的幼兒園主題式教研模式建構,以“觀察”為關鍵詞進行了多層次的、多形式的主題教研。
一、聚焦問題,剖析經驗
基于問題的教研活動是直指教師教育實踐的,其起點是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和需求,其終點也是以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問題為導向的。教師在教研過程中,思考、領悟到相應的答案,也在思考中又提出新問題,這本身就是一個縱向深化的過程[1]。
如隨著園內課程游戲化項目的不斷深入推進,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的觀察意識已逐步形成,但對“如何進行有重點的觀察”“如何科學解讀幼兒學習行為”“如何針對幼兒的學習提出下一步支持”等問題仍存在困擾。基于此,筆者聚焦“觀察”這一關鍵詞,圍繞“有效做好幼兒觀察”的主題開展深入教研,以具體案例的形式,組織教師展開一系列的研討。
二、分化主題,細化落實
主題式教研是圍繞某一主題內容進行系列的、多層次的、多形式的主題教研。在主題教研過程中,大主題可分化成若干小主題,通過將這些小主題進行細化落實,逐步推進,以案例、成果等形式進行匯總、交流、分享,最終達到大主題教研的目的。以“有效做好幼兒觀察”為例,筆者通過集中教研的方式圍繞該主題進行了深度研討,對其進行逐步細化,設計了以下主題式教研活動,如表1所示。
以上小主題,均是在“有效做好幼兒觀察”大主題的基礎上進行分解的,整個主題教研活動細化成若干小主題教研活動,層次分明,而且內容與形式均緊緊圍繞主題教研目標,為主題教研活動的有效開展打好了基礎。每一個小主題的教研都是步步深入推進的,前一個小主題教研為后一個小主題教研提供經驗。各小主題負責人根據(jù)本小主題的活動計劃,認真組織教研活動,并且做好相關材料的收集、整理與歸檔。
三、緊扣主題,實踐案例
教師緊緊圍繞每一個教研小主題,以具體案例的形式展開小主題教研,并通過對保教工作中真實的、典型的案例進行分析或評價,挖掘其中所蘊含的教學經驗或教學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思路。教師通過實例分析與實際操作來解決實際問題,結合理論與實踐,有助于所有教研參與者理清理論與實踐的聯(lián)系,從中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并將其遷移到新的教學情境中[2]。
(一)篩選案例,呈現(xiàn)重點
教師選擇適當?shù)陌咐前咐萄械年P鍵,案例的適宜度直接影響相關教研活動的質量。在選擇案例時,筆者首先考慮案例的真實性、典型性、代表性以及研究性,要能引起參與教研的教師在原有經驗上的認知沖突,這樣有利于推動教師形成新的認識。其次,選擇好案例后,筆者要求教師對案例進行精加工,突出呈現(xiàn)與教研主題密切相關的情節(jié)。最后,筆者要求教師在案例呈現(xiàn)時考慮序列,先呈現(xiàn)哪些,后呈現(xiàn)哪些,并需要圍繞教研主題進行深度呈現(xiàn)。
例如,觀察案例“幼兒和莖的故事”,此案例緊緊圍繞教師在活動中怎樣一步步給予幼兒支持,怎樣落實教師的支架策略展開。因此,此案例突出呈現(xiàn)教師組織幼兒分組進行關于“莖”的各種研究的過程,如“莖都是直直的嗎?”“莖里面是什么樣的?”“藕是莖嗎?還有哪些莖也可以吃?”“莖上面有什么?”等觀察探究環(huán)節(jié)。
(二)聚焦案例,跟蹤實踐
任何教研活動都建立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在一次教研后,教師初步的教研成果需應用于教學實踐去進行驗證,再在實踐中產生新的教研問題,這是一個循環(huán)往復又不斷深化的過程。如“給彎彎繞繞的絲瓜莖搭架子”就是“幼兒和莖的故事”案例中的一次集體戶外活動,活動來源于幼兒對攀緣植物的關注。在觀察莖的時候,幼兒發(fā)現(xiàn)種植園里的絲瓜莖蔓延得很長,一直拖在地上,有的甚至被其他班級的小朋友踩斷了。小宇說:“我爺爺在家里給絲瓜搭了一個房子,絲瓜就沿著房子的邊往上長,這樣就不會踩斷它的莖了……”由此,教師組織“給彎彎繞繞的絲瓜莖搭架子”的活動。
實踐案例:搭建絲瓜架
第一,通過問題導入活動:1.最近,種植園種了什么?2.絲瓜生長有什么特別的地方?3.絲瓜是一種攀緣植物,上次,我們討論過,苗越長越高需要什么?
第二,交流計劃表:1.你們共同商量好了搭建計劃,各個小組派代表介紹一下你們的計劃。2.你們幾個人一起合作?怎樣分工?需要哪些材料?設計了怎樣的絲瓜架造型?3.在搭建絲瓜架時,還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第三,現(xiàn)場搭建與分享交流:1.請看看你們的計劃表,列出了哪些材料?2.你們組是按照計劃來搭建的嗎?進行了哪些改造?3.你們在搭建的時候遇到了哪些困難?4.你們認為,哪種絲瓜架更適合?為什么?5.搭完了絲瓜架,你們接下來還有什么想法?
第四,教師在觀摩活動現(xiàn)場跟蹤實踐,并在此基礎上展開跟蹤教研。此案例實踐后教師的部分教研過程如下。
教師A:“小組探究搭建的過程中,幼兒人數(shù)多但現(xiàn)場地方小,個別幼兒合作意識不強,并沒有真正參與到活動中來?!?/p>
教師B:“各個小組的人數(shù)可以再少一點,這樣更便于幼兒的合作?!?/p>
教師C:“整個活動過程都是自由、自主、愉悅、有創(chuàng)造性的,幼兒前期自主設計絲瓜架、自主收集搭建材料,又在組長的帶領下分組合作進行搭建,真正體現(xiàn)了課程游戲化的理念?!?/p>
教師D:“從活動中可以看出幼兒在不斷嘗試、不斷調整、不斷解決問題,獲得語言交流、動手能力以及社會交往等方面的發(fā)展。有的幼兒甚至運用到了建構區(qū)搭建的一些經驗,體現(xiàn)幼兒已有經驗的輸出與新經驗架構有效結合的過程?!?/p>
教師E:“這其實又是另一個關于‘如何搭架子’微課程的開始,教師要對‘今天現(xiàn)場遇到的問題如何解決?有些架子沒成功怎么辦?還有哪些架子有問題?該怎么調整?’等問題及時跟進與探究?!?/p>
(三)討論案例,解決問題
在案例“幼兒和莖的故事”分享交流中,教師介紹了活動中各種有趣的小案例。隨后教師圍繞“幼兒在活動中獲得了哪些方面的發(fā)展?教師是如何推進幼兒的發(fā)展的?還可以做哪些調整或推進?”等問題集中進行深入的研討。
問題一:幼兒在活動中獲得了哪些方面的發(fā)展?
教師A:“幼兒在活動中體驗分組、合作、遇到困難一起克服、主動承擔任務、發(fā)表自己意見、傾聽別人意見等,培養(yǎng)了較好的學習品質?!?/p>
教師B:“幼兒通過制作隊徽、記錄繪畫等,獲得了藝術能力的提高?!?/p>
教師C:“幼兒學會觀察、比較、記錄等,這些都是最基本的科學探究能力。”
主持人:“從各位的發(fā)言中,我們可以看出案例中幼兒的學習與發(fā)展是契合其年齡段的發(fā)展需求的?!?/p>
問題二:教師是如何推進幼兒的發(fā)展的?
教師A:“當幼兒遇到問題時,教師通過觀察、討論、共同探究等不同方法引導幼兒自主解決問題。”
教師B:“教師充分利用家長資源以及社區(qū)資源,較好地推動課程的開展。”
主持人:“教師是幼兒的引領者,教師的態(tài)度和行為直接影響到幼兒的態(tài)度和行為,這需要教師有較高的專業(yè)能力來支撐?!?/p>
問題三:還可以做哪些調整或推進?
教師A:“教師在活動中可以再多鼓勵幼兒記錄,如可以提供記錄紙,讓幼兒發(fā)現(xiàn)不同的問題可以隨時記錄下來,隨著幼兒觀察的深入,記錄的內容會逐漸豐富,最后裝訂成“莖的故事本”。這既是幼兒學習的記錄,又可作為今后經驗分享的載體?!?/p>
教師B:“在“好吃的莖”這個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幼兒進行一些烹煮和品嘗活動,讓幼兒理解莖也是一種有營養(yǎng)的美食。”
主持人:“大家的討論的確很有價值,剛才兩位老師的觀點我也非常贊同,在案例推進后期,資料的整理和歸檔相當重要,這不僅是對幼兒學習發(fā)展的記錄,同時也可以作為幼兒發(fā)展評價的依據(jù),對教師間的經驗交流推廣有很大的價值。”
(四)總結活動,提煉梳理
整個教研過程以問題為抓手,層層推進,緊緊圍繞觀察案例本身展開互動研討。教師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以自己所積累的經驗去分析問題,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這種方式可以促使教師重構和擴展自己的經驗,使得原來每一個個體所擁有的經驗和觀點成為一種共享的群體資源,具有很大的價值。
四、整理成果,展示評價
在整個大主題教研結束后,開展教研成果展示交流,各小主題教研小組展示各自所取得的活動研究成果,讓全園教師一起分享,有利于推動保教工作質量獲得提高。參研教師通過理論成果和實踐成長向全園教師甚至園外教師推廣本專題的研究成果,可以讓更多的教師從研究中獲益,促進教研經驗的共享。
五、反思感悟,后期展望
(一)主題細化,漸進連續(xù)
在整個主題教研過程中,采用了“研討與實踐”雙向并行的漸進連續(xù)教研方式,推動教師在不斷地學習、研討、實踐的過程中學習和重構有效觀察的新經驗。教研中采用了“集中教研”“小組教研”“案例交流研討”“個別自主實踐”“經驗展示”等多種形式,在一層層地解讀和研討中逐漸解決教師在幼兒觀察中遇到的問題,提高了教師觀察指導的能力。
(二)問題聚焦,突出重點
教研以案例作為切入點,聚焦案例中的問題,通過解決一個個不同的小問題,達到主題教研的最終目的,即轉變教師的觀察理念、增強教師的觀察意識、提高教師的觀察指導能力。如案例“幼兒和莖的故事”研討中,教師現(xiàn)場圍繞問題進行深入的剖析,有效地交流經驗。教師在往后的教研實踐中均以解決問題為核心,使教研更好地突出重點。
結語
基于問題的主題式教研模式構建,是課程游戲化實施推進的一種全新教育理念的體現(xiàn),也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必然之勢,教師應在下一步實踐中不斷尋求更大的突破。
【參考文獻】
[1]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基于問題解決:提升課程領導力的行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主題導航教研[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