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圓
(廣西外國語學院 廣西 南寧 530222)
廣西地區處于我國的南部,屬于山地丘陵地區,人們以農耕為主,這樣的生產方式孕育了很多具有農耕特色的原生態體育,如,打扁擔、打拐、賽馬、打泥腳、斗牛、打手毽、對頂杠、賽龍舟等等,這些原生態的體育項目就是在人們勞動期間產生創造的。

圖1 融水苗族龍舟節中龍舟比賽
廣西地區的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水平相對而言較為落后,大部分的人們都是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主要生活方式以農耕為主。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機器代替了人力勞動,老百姓的閑暇時間變多,之前由農耕勞動發展起來的原生態體育逐漸產生變遷,有的已經消失。如,苗族的“打泥腳”項目就是當地民族在勞作時捏起泥巴打別人腳,然后互相躲閃而成的一項娛樂性體育項目。但是現如今的農戶都是各自耕種自己的田地,沒有像過去的集體勞作,再加上很多人覺得泥巴臟,久而久之便對這項體育項目失去了興趣,取而代之的是現在的“沙包”游戲。再如,侗族的“青草毽”“蘆葦毽”等,都是用各種青草扎成的尖子,現在因環境的破壞與經濟的發展,人們不再用青草扎毽子,各種電動小玩具、積木等玩具取代了青草毽、蘆葦毽,具有民族特色的原生態體育活動逐漸從人們的生活消失。
如今追求經濟收入的人們越來越多,很多民族地區人們涌入了其他的發達地區工作,也有部分留在了本土,但其目的也是為了經濟收入的增長。民族原生態體育本身就是以娛樂為主的游戲,與經濟收入沒有關聯,因此導致很多體育項目被忽視與丟棄。例如,以往最常見的“舞獅子”就被很多地區所遺忘,逐漸走向消亡。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劇直接導致了民族凝聚力減弱,使得廣西各少數民族的原生態體育文化失去了賴以生存的依靠。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的原生態體育都是在人們長期的鄉村發展中衍生出來的,但是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城鎮中各民族人口交錯,使得民族凝聚力大大減弱,進而讓當地少數民族中的原生態體育發展受到影響。例如,壯族的“跳桌子”、“打尺”、“打榔”等項目,苗族的“斗牛”項目,以及瑤族的“跳繩”等等,都受到了嚴重的挑戰。
現在的體育發展大多數以競技體育為主,因此很多人對競技體育了解的更多、關注的更多,而且為了滿足人們的欣賞需求,競技體育規則也在發生變化,再加上很多的體育明星成為了深受喜愛的偶像,使得競技體育比原生態體育發展更具優勢。因此,在競技體育的沖擊下,民族原生態體育的發展與傳承受到了阻礙與影響。原生態體育沒有競技體育的激烈,也沒有完全的規范,更沒有明星的產生,這些都使得原生態民族體育發生了變遷。
經濟水平落后是影響原生態體育發展,阻礙推動全民健身的一大障礙。在走訪中發現廣西少數民族地理環境較為特殊,很多地方的發展比較落后,除了經濟匱乏之外,交通也是其中重要因素,這對推動全民健身有一定的限制,同時也會影響廣西地區少數民族原生態體育的發展與傳承。例如,對少數民族地區全民健身思想宣傳力度不夠,大多數人們的健身意識薄弱,對原生態體育文化興趣不高,再加上缺少相應資金、設備的投入,很難繼續開展以原生態體育為主的全民健身活動。另外,各民族居住環境較為封閉、人們之間的溝通交流不足,導致原生態體育在這樣的環境中很難繼續生存。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陸續提升,很多少數民族人民對物質生活的要求逐漸提高,人們的幸福感也有所提高,緊接著就是對精神的追求、對身體的追求。社會在發展的同時物質文化更加的多元化,以往少數民族農耕生活已經無法滿足現代人的各方面追求,很多年輕人為了追求更高的經濟要求逐漸走到大城市去務工。廣西各少數民族的部分年輕人為了謀求更好的生活逐漸踏入城市工作與生活,因此產生了大量的留守老人或孩童,這也是導致少數民族地區原生態文化得不到傳承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實際調查中發現,很多落后的少數民族本土文化逐漸丟失,原生態體育文化開始斷裂,再加上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多體育文化都是傳男不傳女,因此導致原生態體育文化鏈斷裂,實際傳承人數減少,使得很多體育項目無法傳承下來。
我國廣西少數民族地區地勢在自然環境多樣性的情況下,導致氣候、水土、植被、生活生產方式十分的豐富多樣,也正因如此產生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原生態體育文化活動。很多原生態體育和當地的一些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如,風俗文化、宗教文化、節日文化、職業文化等等,這些都是造成原生態體育形式多樣性的重要原因。
中華文明從始至終都沒有中斷過,可以說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原生態體育文化是典型的中華傳統文化,是一種持續發展,具有綿延生命力的文化。在我國的滄海桑田中,人們為了身體的健康、生命的延續,各名族與自然、人文、環境的適應,創造并延續了多樣的原生態體育文化。在道教典籍《道藏·軒轅黃帝傳》中就記載了“黃帝令作蹴鞠之戲,以練武士”,也就是說現代足球源于5000多年前的軒轅氏。在《呂氏春秋》的《蕩兵》中記載了“剝林木以戰”,指的就是木兵,是中華武術的鼻祖,距今已有5500多年。這些書籍記載了不同時期的原生態體育文化,在幾千年的歷史變更中仍然延續至今。
原生態體育文化的差異性也可以理解成體育文化生態的不平衡性,這種差異是在自然環境下所產生的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發展程度所造成的文化水平,最終產生了不同特性的民族原生態體育文化。再者就是中國體育文化與國外體育文化的差異性。正是這種差異性成為了我國原生態體育文化綿延發展的動力,而且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因此民族原生態體育具有明顯的差異性特征。
“21世紀將會是西方不亮,東方亮”的狀態,也就是說中國的文化生態在21世紀中有著無限的生機。而這為我國民族原生態體育文化的發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也將會迎來無限的生機。就目前的民族原生態體育文化發展可以從以下方面得以體現:首先是全面恢復。自上世紀80年代我國民族原生態體育逐漸走向全面恢復階段,并且落實到了實地挖掘、資料搜集、多樣化整理等項目上。政府的重視、企業的參與、媒體的傳播,為民族原生態體育的發展帶來了積極的影響,為民族原生態體育的全面恢復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另外,有序的保護也使民族原生態體育文化得到了全面的恢復,很多原生態體育文化被列入非遺保護名錄中,得到了良好的發展。除此之外,連續性是我國民族原生態體育呈現發展性的一種表現。其中最主要的是對原生態的保護,盡可能地保持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原汁原味,讓土生土長的民族原生態體育在本土地域繼續生存和發展。目前位置,我國的生態博物館已有16個,其中大部分坐落在廣西。生態博物館的建設對原生態體育文化而言,無疑是原生性與整體性的保護,諸如,陀獻紅舞、黑槍舞、竹竿舞、踩高蹺等,都得到了原生態的保護與發展。再者就是民族原生態體育與教育教學的結合,也起到了良好的保護、弘揚、繼承、發展的作用,很多廣西當地的原生態體育項目加入到體育課程、運動會中,如,踢毽子、打陀螺、踩高蹺、竹竿舞等,都被納入到體育課堂與課后活動中。
首先,政策優勢。自改革開放前,我國的社會局面較不穩定,少數民族人們的生活環境惡劣,使得國民的身體健康素質有所下降。自新中國成立后,社會在不斷地前行與發展,人們衣食住行等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物質生活大大提高,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社會各自然資源也得到了開發,但是生態平衡卻遭到了破壞,生存環境被污染,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對身體健康的重視程度逐漸加深,體育鍛煉意識有所改變。隨著《全民健身綱要》的提出,全民健身計劃初步形成,繼而掀起了全民健身浪潮。在這樣的政策優勢下,我國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的原生態體育文化受到了重視,很多少數民族原生態體育文化已被申遺保護,各民族地區也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以原生態體育為主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們積極參與到全民健身行列中,使廣西地區的原生態體育文化得到了良好的發展,也切實貫徹與推行了全民健身;
其次,自然環境優勢。廣西地區的環境、地形地勢較為復雜,很多少數民族位于偏遠崎嶇的位置,但是卻有著當地獨有的自然資源和獨具特色的物質,所以少數民族原生態環境具有很大的開發價值。在全民健身政策背景下,廣西的很多少數民族原生態體育文化逐漸被保護起來,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廣西地區居住著眾多少數民族。在少數民族眾多的地區,開發力度逐每年都在增加,這也為民族生態體育帶來了很好的發展機遇。目前,廣西少數民族原生態體育正被悄然地發掘與發展,再加上具有先天優勢的原生態環境,很多人都慕名而來,而打造以環境為主的廣西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原生態體育成為國家與社會關切的重點。
廣西少數族原生態體育受自然環境的影響有著一定的群眾基礎,原生態體育項目形式多樣,對場地與器材的要求并不高,規則比較靈活,很多體育項目參加的人數可多可少,上到老人下至孩童都可以參與進來,因此受到了各個民族人們的喜愛,甚至一些外來的游客也十分喜愛。這對傳承與發展當地少數民族原生態體育有著重要的作用,也有效地推動了當地全民健身熱潮,提高人們終身體育意識。現如今,我國大力推行全民健身運動,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廣西少數民族的原生態文化得到了有效的傳播與弘揚,增進了各個民族之間的往來與交流,增強了民族之間的感情,使得各民族之間更加團結;
最后,文化優勢。廣西少數民族的原生態體育發展歷程較為長遠與艱辛,在歷史長河中,少數民族體育項目保存至今的已有上百項,并且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對于少數民族而言,以發達地區的模式促進廣西各民族原生態體育發展,推動全民健身是不可行的。如今,當地政府部門在全民健身戰略推動下找到了發展當地原生態體育的有效路徑,那就是發展原生態體育文化。就目前我國的國情來看,建設現代化社會主義強國,堅持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道路,文化的發展是不可獲取的。我國廣西是一個多民族的區域,各民族之間的文化相互交融,創造了很多與生活、勞作有限的體育文化,這些原生態體育文化透露著濃厚的民族特色與韻味,如此別具一格的體育文化吸引了眾多的體育文化愛好者,因此,廣西少數民族可以充分利用文化優勢打造富有特色的原生態體育文化產業,推動原生態體育的發展,鼓勵人人都參與到全民健身行列中,同時也帶動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產業、文化的大力發展。
廣西地理位置獨特,經濟、交通等水平發展較為緩慢,因此,廣西很多的少數民族地區生活比較落后,主要生活環境為原生態,無論是在建筑還是人文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原生態味道,這對推動廣西少數民族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在倡導與推行全民健身背景下,打造具有特色與活力的少數民族休閑旅游、科技教育、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的民族小鎮對于廣西這一有眾多少數民族的地區來講十分可行。目前,廣西已經有許多具有當地原生態體育文化特色的旅游小鎮,并且都得到了良好的發展,許多外地游客慕名而來。可見,以打造特色旅游小鎮為主,發展少數民族原生態體育,推動當地居民全民健身十分有效。廣西少數民族應提高創建特色旅游文化小鎮的意識,積極配合當地政府參與到旅游小鎮建設中,大力發展少數民族原生態體育文化,打造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從個人形成獨具民族特色的民族小鎮,真正地將原生態體育推廣出去,也帶動當地人民的體育健身意識,讓人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提高全民身體健康素質。
首先,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少數民族原生態體育文化。文化是在與自然搏斗的歷史中產生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少數民族文化歷經豐滿、充實、消失、重生。在大力倡導與推行全民健身背景下,廣西少數民族原生態體育的發展要結合時代發展的需求,滿足人類的生活需求,發展全新的體育文化體系。這就需要我們以發展的眼光去看到少數民族原生態體育文化,及時了解原生態體育在當今社會發展的問題,才能探索出更加高效的改進措施,從而更好地推動全民健身事業;其次,提高全民原生態體育文化認同感。以廣西少數民族原生態體育推動全民健身更多的是為了傳承與保護傳統文化,提高全民的身體素質。這就需要人們樹立正確的原生態體育鍛煉意識,提高體育文化的認同感。在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原生態體育時需要尊重當地民族傳統,主動與當地居民溝通交流,才能深入體會原生態體育的價值與內涵,更好地運用原生態體育文化推動全民健身;最后,大力宣傳,提高人們對少數民族原生態體育文化的保護自覺性,引導人們積極參與到原生態體育鍛煉中。現如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少數民族地域環境、傳統文化等遭受到了一定的破壞,很多原生態體育文化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對當地的原生態體育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有重大影響。因此,在發展少數民族原生態體育時,需要加強當地體育文化的宣傳工作,讓人們意識到原生態體育文化發展的重要意義。如,當地部門可以通過信息網絡與電視媒體進行宣傳,讓更多的人認知與了解原生態體育文化,將其與全民健身理想相融合,了解當中的價值與意義,從而更高效地推動全民健身,改善人們身體素質。
舉辦少數民族原生態體育賽事是發展當地體育文化的重要契機。首先,當地部門應整理與挖掘廣西各個少數民族的原生態體育項目,將一些老少皆宜深受喜愛的項目進行調改,結合人們的生理特征、興趣愛好以及發展舉措等進行創新,通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研究出更加適合少數民族人們身體健康發展的體育項目,然后積極開展各種有趣的體育賽事,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全民的健身意識,激發人們積極參與的熱情,還能起到良好的宣傳作用,這對傳承與發展少數民族原生態體育具有重要意義。
廣西少數民族原生態體育文化一直都是非常特殊的存在,在推動全民健身政策背景下,傳承與保護少數民族原生態體育,促進民族文化的長遠發展是提高全民身體素質,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以原生態體育推動全民健身立足于當地民族區域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各項優勢建立其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小鎮,通過各種手段加大宣傳力度,提高人們對原生態體育文化的認知,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全民健身理念,促進民族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