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弘
(上海體育學院 上海 200438)
休閑性身體活動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ies,LTPA))是指人們在閑暇的時間里為滿足休閑需要而進行的體育活動。適量的休閑性身體活動不僅能使人身心愉悅和開心滿足,更是減少慢性病,提高身體健康水平的重要方式。國外學者研究指出,身體活動水平受到公共政策、社會系統和運動環境等各種方面因素影響,其中運動環境因素對人們身體活動的影響最為顯著。
公園綠地等開放空間是人們選擇進行休閑活動的重要場所,而以上海為代表的高密度城市,近年來中心城區的綠地開放空間幾乎沒有增加。在這種情況下,社區綠地成為居民日常生活中進行休閑身體活動的重要載體,社區公共綠地同時也是居民最容易接觸到的戶外環境之一,承擔了居民社交、休憩和娛樂等功能,所以社區綠地的環境品量和設計規劃就變得非常重要。通過良好社區公共綠地環境的打造營造適宜的戶外環境條件,為人們茶余飯后的休閑健身創造了機會,可以使社區居民參與戶外體育鍛煉的概率提高3倍,研究居民的身體活動特征有利于提升社區綠地環境的有效使用率和規劃管理建設。
身體活動的研究方法已非常成熟,主要分為系統性觀察法、客觀測量法和主觀測量法3種。心率監測、加速度計和雙標水法等客觀測量方法已在國外得到有效應用。我國關于居民戶外身體活動研究普遍采用問卷調查、現場訪談等傳統主觀測量方法。系統性觀察法被認為是公共開放環境中調查群體身體活動行為最有效的方法體系,其中SOPARC(System for Observing Play and Recreation in Communities,社區玩耍與游憩觀察系統)是一種基于瞬時批量采樣技術完成的戶外運動信息采集工具,被廣泛應用于公園綠地等戶外開放空間的群體身體活動研究。本文以上海市永泰花苑社區為案例,利用SOPARC方法調查社區居民在社區綠地空間中的休閑性身體活動行為,并對提高居民戶外休閑性身體活動水平和社區綠地的規劃設計提出建議。
永泰花苑社區位屬上海市浦東新區東明路街道三林城區,社區面積28萬m2,常住人口7736人,社區內含有為居民提供休閑娛樂功能以及含有豐富景觀要素的社區綠地空間。東明路街道正在開展“宜居東明、人民社區”三年社區更新行動規劃,并于2021年10月期間進行社區花園改造,本文以永泰花苑社區綠地改造項目為契機,對社區綠地內居民休閑性身體活動特征進行觀察分析,為社區環境規劃設計提出建議。
SOPARC(System for Observing Play and Recreation in C-ommunities),即社區休閑娛樂活動觀察系統,是Mckenzie提出是一種基于瞬間批量抽樣技術而完成的體育類批量信息收集的工具。區別于客觀、主觀測量法側重個體身體活動的研究,這一方法的優點在于可用做公共開放空間群體的身體活動研究,且在不干擾觀察對象的情況下收集居民的人口社會學特征、身體活動特征信息。SOPARC被提出以來,在公共開放空間研究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可以較為系統地獲取開放空間居民的身體活動特征信息。
2021年9月23-26日期間正式開始,研究區域為永泰花苑社區,研究日期共4天,包含2個工作日和2個休息日,于每個觀測日當天8點,10點,15點,17點進行觀測,分別代表居民早上、上午、下午和晚上鍛煉時段。4個觀測日都是晴天,日均氣溫35℃。基于SOPARC量表,利用直接觀察、拍照等方式對永泰花苑社區綠地空間中的活動人群進行數據采集,觀察記錄內容包括再次鍛煉居民的人次、性別、年齡、活動類型和活動強度。同時將觀察對象分為5個年齡組,分別為兒童(0-6歲)、少年(7-17歲)、青年(18-40歲)、中年(41-59歲)和老年(60歲以上)。將觀察到的身體活動強度分為S、W和V3個等級,分別表示輕度、中度和劇烈身體活動。對一天中在永泰花苑社區公共空間中活動居民的特征(年齡、性別)、人數以及其進行的休閑性體力活動情況進行實際觀察和記錄,4個觀測日共觀察獲取466個樣本數據。
依據在永泰花苑4個觀測日的觀察統計,共有466位居民在目標場地進行休閑性體力活動。
從被觀察者性別結構分析來看(表1),男女比例相似,女性人數偏多,稍高于男性。

表1 居民特征及體力活動情況
從年齡結構分析來看,老年人占到總觀測人數的61%,達到總觀測人數的一半以上;其次是中年與兒童,青年與少年占比重較小,尤其是少年,占全部總人數2%,4個觀測日只有13位少年被觀測到。從體力活動強度分析來看,居民從事輕度體力活動強度(如,靜坐、棋牌等)的人數最多,占據48%的比例;其次是中度身體活動強度(如,健身操、公共健身器健身等),占據34%的比例;從事劇烈身體活動強度(如,跑步、打球)的人數最少,只占到總觀測人數的18%。從整體上看,公園內的植物景觀、更多的娛樂場所將會大大增加人的體能輸出,此外,健身器材、遮蔭設備也會更多。而更多的座椅設施和更多的健身活動被選中的機會卻很少。在6-17周歲的青少年中,使用更多的運動器材,建立以運動器材及大型玩具為主的游樂場,可大幅提高公園的整體服務;18-40歲人群對綠化和娛樂活動的需求最大。在這一年齡群體中,個體的不同需要程度最大,因此,在園區內進行合理而高效的功能區域是實現運動場所最優的重要因素;40歲以上的老年人最注重的是閑暇時間。廣場舞、快走、太極拳等運動項目都是中老年人群的健身項目,但由于場地有限,或者缺乏足夠的規劃,導致了一個中央廣場滿足了大部分的需要:廣場跳舞的人覺得場地太少,而太極拳愛好者則覺得周圍的場地過于嘈雜。如果能按照周邊住戶的基本需要,放棄一些座位、走廊等設施,對園區的交通線進行調整,將吵鬧區和幽靜區分開;或增加了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在社區綠地空間中的活動人群在性別上差別不大,在各類群體均有分布,且3種強度的體力活動行為在社區綠地中均有出現,說明社區綠地對于不同性別及各類群體都具有吸引力,社區綠地的使用對象及用途非常廣泛。
從周末和工作日的分布情況來看(表1),周末和工作日的人數分別為211人和255人,社區綠地中周末的活動人數并沒有增加,甚至低于工作日活動人數,且各時段人數工作日基本都要高于周末。
從各個時間段分析來看,工作日和周末的活動人數起伏在時間段上具有同樣的特征(表2),無論是周末還是工作日,在社區綠地進行活動的人數都主要分布在早上(8點)和晚上(17點)時段,比例占到總觀測人數的73%,明顯高于其余時段,上午(10點)時活動人數最少,其次是下午(3點),而后人數逐步增加。據現場調查,由于9月份上海天氣依舊炎熱,4個觀測日氣溫都在35℃,居民更喜歡在早上和晚上氣溫涼爽時出來活動。

表2 周末與工作日各時間段人數
研究依據SOPARC觀察量表,將觀測到的居民身體活動強度分為輕度、中度、劇烈共3個等級,即輕度S、中度W和劇烈。居民在觀測期間及觀測區域內3種強度類型的活動均有出現。觀測區域出現的輕度身體活動主要為靜坐和棋牌;中度身體活動主要包括散步、健身操、遛狗和基于健身器械的健身活動;劇烈身體活動包括跑步和各球類運動。
從觀察數據可以看出(表1),從事輕度身體活動人數最多,為224人;其次是中度身體活動162人;進行劇烈身體活動人數最少,觀測期間僅有80人。女性進行中度身體活動的人數高于男性,其他強度身體活動人數低于男性;輕度身體活動老年人占年齡百分比最高為63.1%,中度身體活動兒童占年齡百分比最高為54.2%,劇烈身體活動少年占年齡百分比最高為69.2%;周末輕度身體活動人數減少,劇烈身體活動人數更加,中度身體活動人數變化不大;在晚上進行劇烈身體活動的人數最多,其次是早上,早晚時段各強度活動人數高于其余時段。
通過交叉列聯表分析基于不同活動強度的被觀察者特征的差異,使用卡方檢驗并計算數據間的關聯統計量,分析結果見表3。

表3 運動強度與被觀察者性別、年齡段、活動時間段特征的關聯
根據統計結果分析,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組、不同時間段的被觀察者在身體活動強度方面均存在明顯差異(P<0.05)。女性進行劇烈身體活動的人數要低于男性活動者,更喜歡從事輕中度身體活動。居民在不同年齡段的身體活動強度也有較大差異(Cramer’s V=0.298),兒童、少年、青年和中年的活動強度明顯高于老年,特別是少年,雖然在觀測期間被觀測到的活動人數明顯少于其他年齡段,但活動強度占年齡比例最高,有69.2%的少年進行了劇烈強度的身體活動。在社區綠地環境中,青少年的體能活動總體狀態較差,主要表現為體能活動頻率低、活動時間短。體育活動強度較低,活動方式較差,場地設施要求較低。比如,散步、打羽毛球、跑步等。對場地設備和設備的需求也相對較低。同時表現出強烈的時斷性特征,以周六、周日為主要活動時段,其余時段的活動相對較少。居民在不同時間段的身體活動強度也存在較大差異(Cramer’s V=0.136),觀測期間居民更喜歡在早晚進行劇烈活動,在此時間段進行的身體活動強度明顯要高于其余時段,如,在上午和下午時間段進行活動的人數和強度都有明顯的下降。
通過游憩行為觀察法(SOPARC)與數理統計,分析在社區公共綠地進行活動居民的基本屬性和身體活動特征得出以下結論:(1)從年齡結構分析來看,在社區綠地內進行身體活動的老年人所占的比重最高,遠超其他年齡段,其次是中年人,住區附近的社區綠地因為其可達性優勢,是中老年人就近首選的戶外休閑性運動場所;兒童少年青年觀測期間被觀測到的人數較少,這主要是因為這一部分群體大都忙于學業和事業,兒童青少年在周末時活動人數相對平日增加;(2)從性別結構分析來看,女性活動者所占的比重較大,社區內的綠地空間成為家庭主婦日常進行戶外休閑活動的場所。國外的相關領域調查研究也有相似發現,女性參與戶外運動的人數多于男性,女性參與戶外體育休閑活動具有普遍性,且形成一種休閑文化;(3)從活動時間特征分析來看,工作日的活動人數要高于周末。許多家庭會選擇周末到公園等大型綠地空間進行體育休閑活動,而社區綠地位于社區內部或臨近社區,成為社區居民平日進行休閑性身體活動的場所;同時受到受天氣氣溫影響,觀測期間早晚時段活動人數高于其余時段;(4)從身體活動強度分析來看,大部分社區居民喜歡棋牌、遛狗、公共健身器等輕中度強度的身體活動。這是由于在社區內綠地空間進行活動的多為老年人,棋牌靜坐是日常生活中中老年人的主要休閑方式,而被觀測到人數偏少的兒童青少年,大都從事球類跑步等中高度身體活動;女性的身體活動強度低于男性,以靜坐、散步等輕度身體活動為主;(5)都市人群越來越接受多體育鍛煉的居住模式,其身體活動偏好與其年齡之間存在較低的負相關性,而男女間則無明顯的相關性。但是,由于文化和專業的差別,他們在體育方面的偏好也會有很大的差別。公眾首先會選擇運動場地,體育館等新的運動場地還沒有完全推廣。在公園里,跑步和步行比跳廣場舞更流行,因此,正確的路徑規劃是非常關鍵的。
不同年齡組對環境問題的關切程度不同,但對健康問題的重視程度最高,景觀營造問題次之。在這些因素當中,青少年較多地關心道路的問題,而對于中老年人來說,他們更關心的是環境的營造和功能的劃分,希望能夠得到一個更好的運動環境。在社區環境中,以豐富的植被和較多的休閑場所作為主要的需求,然后是運動設備和遮陰設備。
依據結論為社區綠地環境設計規劃和居民身體活動水平的提高提出建議。
(1)依據各年齡段人群休閑活動偏好,完善社區設施配置。社區綠地的使用者以老年人為主,所以滿足老年人活動時的習慣偏好就顯得非常重要。觀察發現老年人以靜坐棋牌等輕度活動為主要休閑方式,其中適宜老年人鍛煉的健身器材設施(如,公共健身器)供應不足,也導致了老年人更多選擇以靜坐、棋牌和散步的形式在社區進行休閑活動。社區規劃管理部門要根據居民的需求偏好來改良體育休閑環境,持續改善和健全社區各項設施,滿足老年活動者需求,設置多種形式的健身器材和設備,促進居民參加豐富多元的體育休閑活動,從而帶動居民增加參與身體活動類型的強度,以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
(2)兒童青少年是在社區戶外綠地休閑活動中的弱勢群體,觀測期間在案例地區觀察記錄到的兒童青少年活動者人數遠遠少于其他年齡段,兒童青少年雖以中高強度身體活動為主,但活動類型單一,缺乏針對兒童青少年玩耍的游樂場所及配套設施是重要原因。兒童青少年運動愛好廣泛,追求新穎潮流的體育運動,對于休閑性活動有較大需求,合理的戶外體育活動對于兒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體力活動是促進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有效方式。社區規劃管理部門應在社區綠地空間建設中增加兒童友好型設施,增添兒童友好型設計,豐富兒童青少年戶外體育活動參與體驗,激發兒童青少年參與戶外體育活動的興趣;
(3)適應各類人群運動的環境需求,提升社區綠地環境安全。早晚時段是居民進行體力活動的主要時間段。這就需要注意社區綠地夜間環境的安全性,加強社區綠地夜間照明條件,滿足居民早晚鍛煉需求,增設遮陽設備或場所滿足居民上午下午時段的鍛煉需求。同時,大量活動者聚集在一個時間段,也會對社區綠地的環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比如,跑道擁擠、健身設施供給不足、綠地資源環境遭到破壞等。社區規劃管理部門應根據居民進行戶外休閑活動的時空特征進而合理引導居民戶外活動,以滿足不同時段的活動人群,提高社區綠地活動安全性,保持社區綠地的環境質量;
(4)重視各要素之間的結合作用,加強小區綠化的規劃。通過公園選址、種植公園植物等措施,可以通過設置公園來增強公園的空氣新鮮,通過設置大型的噴水池來消除噪音,改善公園的衛生清潔和衛生,使公園的參觀次數得到有效的提升。過去的園林設計多側重于綠地、水體和設施設計,而忽視了建筑物的形態設計,但是,良好的形態對人們的體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