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露 重慶工商職業學院
基于服裝行業崗位調研分析、文創與服裝產業發展帶動服裝升級趨勢,打造綜合型人才培養,設計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把原有服裝材料設計課程融入創新畢業設計展示體系,以展覽的形式反推課程評價。為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學生完成從學習者到職業人的綜合能力塑造;站在升級產業的角度,重新設計課程結構、課程內容、組織方式、教學效果,形成新型課程標準、教案,推進課程建設。
多元化校內實習基地支撐多種教學形式。服裝縫紉實訓室、服裝制版實訓室、服裝CAD實訓室、服裝電腦機房等專業特色實訓室及平行專業特色實訓室,共同支撐材料課程的非遺夏布項目實踐。
與本地文化傳播公司合作深入項目化教學。對接榮昌本地特色學生實踐基地、夏布種植及生產基地,為后續課程開展與深入調研提供資源保障。
后續畢業設計課程體系支撐創意材料課程教學成果應用。在畢業設計實踐中,根據具體設計要求,整合資源要素,充分應用前期材料研究成果,深入畢業設計作品的研發。使課程內容之間相互支撐,既擴充非遺材料設計資源又能使畢業作品方案更貼合項目主題,從課程教學的角度推動對非遺夏布項目的保護。
建設非遺中心,與校內實訓基地共同支撐夏布再造與創新項目的材料課教學。深入項目對接,建設非遺大師工作室。大師與校內專業教師一同合作,確保材料方案順利實施,為推動夏布的創新發展作貢獻。
實踐對象:高職藝術類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二年級學生
實踐周期:課程學時48,授課周次3周
課程學習內容與目標解構:(見表1)
實踐內容與方式:
材料課程從調研開始。夏布是中國最古老的以苧麻為原料編織的布匹。由于織造工序繁多、制作過程復雜、周期時間較長,導致它逐漸被現代模式替代。課程內組織學生到榮昌生產基地進行一周的實地觀摩學習,了解從苧麻的績紗到夏布織造等一系列手工生產過程。我專業邀請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和技藝大師共同組建教改團隊,針對夏布非遺項目與傳統設計課程實踐內容進行資源優化整合,以模塊化的形式嵌入服裝材料的課程體系中。在材料生產環節,組織學生開展以小組形式開展績紗,挽麻團、挽麻芋子到上漿等十幾道工序準備工作。其次,機織物原理分析與實踐環節,深入傳承人故鄉聽非遺故事,由傳承人親授織造技藝。學生身臨其境,在文化沉浸中逐漸理解與接受古法造布,嘗試基礎織造全過程。
田野調研:組織學生進行一周的織造基地實地考察,采用探究性學習方法帶著問題進課堂。
非遺工坊學習:教師及非遺大師課堂講解手工材料的歷史與發展,結合制作要點,完成紡紗、織布的過程作業練習;組織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運用協作式學習方式完成階段性實訓,進行關于“夏布文化實踐”的專題討論。
資料整理:夏布材料制作小樣整理、夏布材料主題分析。
為期一周的夏布材料研究。本著工作任務由簡到復、技能技巧與職業能力逐步提高的原則,本學習領域由3個層次、3個學習情境和3項工作任務組成:3個層次是認識—實踐—設計,完成由認識到應用乃至設計創作的能力培養過程。3個學習情景分別是夏布材料屬性分析、夏布材料實驗、夏布主題設計制作。3項工作任務是了解服裝材料、設計制作服裝材料、運用特色主題材料。通過研究夏布材料的物理性能、視覺與觸覺肌理充分利用夏布吸濕性好、放濕性快,熱傳導大的性能以及高可塑性等特點,通過纏繞、刺繡、草木染、燃燒等多種手法,對夏布織物進行實驗研究,在學習過程中,老師以及技能大師共同引導學生結合傳統圖案元素或是現代視覺要素,基于夏布材質進行重新編排;通過手繪、絲網印刷等工藝技術從完全依托與傳統形式到逐漸脫離固有形式進行創新材質設計。組織學生完成一系列面料作品,利用不同手段,充分感受,榮昌夏布的生機活力。結合前期調研,與面料小樣拓展設計積累創意材料素材,構思以服裝款式為設計依托的成品研發。
材料方案設計:學生整理制作小樣并上網搜集資料,雙導師結合知識要點、技能要點引導學生完成階段性實訓“材料設計方案”PPT制作。
材料方案制作:依據學生材料設計方案匯報實際情況,引導開展面料制作;學生分別完成材料減形設計、材料增型設計、立體結構設計、綜合材料運用并制作完整材料作品集。把新增實作部分內容納入“材料設計方案”。
材料方案整理:非遺技能大師、服裝專業教師、服裝行業專家共同參與指導學生開展材料設計方案匯報,認真分析問題,協助學生展開下階段設計指導。
一周成衣設計,根據面料小樣作品冊綜合分析小樣設計應用。與非遺大師探討文化傳承含義,與專業教師探討實踐作品方向。學生通過綜合布樣類型,選擇幾種不同類別,分組進行成衣實驗設計。從布面本身觸發靈感,設計合適的服裝款式,深入服裝主題概念,完成系列設計。例如在裁剪上,傳統百褶裙單品,再配合上現代西裝款式,運用合理的嫁接搭配,獲得既傳統又現代的民族風服飾。再者,將西服立領、中式盤扣等現代工藝元素與古法夏布融合設計,同樣使原有的夏布更具時尚氣息。
設計方案開題:根據上兩個階段積累的材料設計方案,學生進入文化產品設計階段;設計思路展開、主題板制作,學生完成服裝設計調研分析報告。
設計方案整理:專業教師引入不同服裝產品設計中文化元素提煉的問題;專業教師主導、工藝制作技能大師與行業專家共同參與指導,學生完成階段式實訓,分方向、分主題再次調研服裝風格與樣式,嫁接現代設計與文化材質展開服裝主題設計;學生在此階段將多次重復研究材料-設計-款式-效果,導師團隊根據情況,安排多次階段性匯報,幫助學生分析方案重難點,組織開展方案實施,細化設計要素、工藝步驟,使學生有效開展設計主題研究。
設計方案匯報:學生充分整理前期田野調研資料、中期材料研發資料與材料作品集、后期服裝設計方案開題匯報資料,完成設計總結匯報。準備開展下一階段工藝實作與呈現。
材料課程的教學設計在教學機制上服務于人才培養與專業認知的傳播與創新,非遺夏布項目化需要機制建設與創新,文化傳承人與專業教師、學生群體的雙向保障。其次,服裝設計專業的發展也同樣需要社會熱點項目支撐,開拓性地將夏布主題融入專業發展規劃,對扎根文化、結合本土特色結合政、行、企、校深度合作研發特色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再次,對學生全面系統的學習傳統知識,結合目標市場,學習如何在特定主題下實現產品設計,站在地區文化的角度審視作品,觀察特色產業發展,關注熱點問題等具有實踐價值?!胺沁z”項目化教學,在多元文化教育不斷發展下,構筑非遺教育傳承新思路,融合職業的工匠精神與藝術的人文精神;融合教育的研究職能與教學職能;內容上融合服裝面料學、夏布材料理論知識和材料制作的實踐知識。以學生為本,開發非遺特色課程,培養符合新型服務業的綜合性人才。
課程評價方面,分成形成性課程評價和結業性課程評價兩個部分。根據課程教學的三個階段分別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課前第一階段實地考察,學生提交的作業形式為調研報告,通過專業教師和技能大師形成考評標準對學生夏布技能技術學習情況以及調研方式、調研成果進行綜合考量;第二階段為材料研究階段,可以根據學生對夏布材料研發的效果以及實驗性設計參與討論、完成各種階段性實訓任務的表現以及面料主題呈現、藝術表達、功能屬性四個板塊完成情況進行綜合評價;成衣設計階段,由專業教師、技能大師、企業導師共同負責指導學生的拓展設計情況,依據文化市場價值、服裝制造業產品質量評價方式以及設計評價三個維度,最后結合三個階段的設計作品質量和學習表現以及學生的出勤和紀律綜合評分。
從這個模式設計上,我們摒棄了以教師為核心的死板、單一的教學模型設計。一個非遺項目貫穿始終,讓學生站在主導者角度,整合各級資源,深度挖掘文化內涵,深入融入文化體驗,深度理解傳統材料的價值。以項目化真實教學導入模式設計,靈活調整教學課時與實踐學時比例,技能大師和專業教師協同完成授課與全過程指導,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自學熱情,專人專策,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并且更好地把理論知識教學與傳統經典的實作工坊式的教學互動式融合起來;從各環節的關系來看,每個環節都做到緊密聯系,環環相扣;在教學內容上,以職業素養,專業能力為核心標準構建學生批判性思維極大促進了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構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能力;構建團隊協同合作能力。用獨特文化角度,探索創新職業化綜合能力發展,促進大學生的多維能力塑造。
總之,課程評價體系在建構性學習環境中展開,真實主題項目引入+非遺作品呈現。不只單方面強調教師評價學生,同時強調學生能力以及對課程教學設計的反饋。對知識結構、行業技能要素的真實評價。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與技能大師共同引導交流、分小組討論,完成課程互動教學環節任務,學生在實際操作-項目討論-技術分析-難點攻克-匯報總結等一系列活動中強化訓練,鞏固材料學科內容,充分結合職地方特點文創項目與職業技能知識完成手工夏布材料設計方案。本教學評價設計納入了文創行業、服裝企業職業評價標準并且納入學生自我評價標準。從整體上,動態控制交互式教學手段達到個性化教學成果的特點。
服裝材料設計課程作為一門與社會、市場緊密聯系的學科,是服裝專業高職學生必須學習的一門專業課程。材料是服裝設計中重要的設計基礎元素之一,對材料的搭配研究與創新運用是當代服飾設計中重要的設計手法。服飾產品的廓形、風格、工藝和版型都與材料的選擇息息相關。因此,此課程教學設計更應與市場需求保持緊密聯系。非遺夏布項目化以行動為導向,在真實項目中,引導學生積極收集信息、獲取知識、探討方案以此解決問題。其教法的內在設計圍繞批判性思維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意與創新思維、溝通技能、合作及協作展開內容組織。創造性的三個環節教學設計,從田野調研到材料研究再到衍生設計,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每個環節都充分融入綜合能力要素;由學生反推教學進度,由技能點、知識點、能力要求反推課堂基本教學單元;合理化學時安排,最大程度尊重個性發展,利用地區資源優勢、平臺優勢,將課程內容轉化為實踐生產,助力實踐性課程建設。非遺夏布項目化實現了非遺大師、企業專家、專業教師共同完成的教學設計,以學生執行情況的教學效果反推課程質量。教師在評價學生作品質量的同時,學生也在通過最終展示效果的社會反饋評價教師的教學情況。教師、企業專家、非遺技能大師不斷量化評價標準,學生積極反饋,推進其循環往上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