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雪,周銀梅,安春燕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寧夏 銀川 750004)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三孩”政策的放開,剖宮產數量逐年上升。據統(tǒng)計,2012年,我國剖宮產率高達46.7%,遠高于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出15%的警戒線,躍居世界第一[1]。然而,隨著此種分娩方式的廣泛應用,一系列并發(fā)癥隨之出現,如腸粘連、腸梗阻、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等,延長了患者術后康復時間,降低了醫(yī)療資源利用率。
快速康復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是指采用一系列有循證依據的優(yōu)化措施加快術后患者早期恢復、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縮短住院時間[2],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普通外科,但在產科的應用卻寥寥無幾[3]。術后早期活動是ERAS理念的核心組成部分[4]。研究[5]表明,剖宮產術后6 h,在生命體征平穩(wěn)、陰道出血量正常的情況下,下床活動可加速產后康復進程。然而,現有研究顯示,剖宮產術后離床活動時間均為18~20 h,甚至更長,且尚缺乏剖宮產術后患者早期活動的相關研究。為調動剖宮產術后患者主觀能動性,縮短早期離床活動時間,研究者以ERAS理念為理論依據,將品管圈活動運用于縮短剖宮產術后患者早期離床活動時間,效果顯著,現報告如下。
本次活動小組成員包括婦產病區(qū)護理主管1名,產科護士長1名,臨床護士6名,年齡26~35歲,均為本科學歷,由產科護士長擔任圈長,負責督導協(xié)調工作。
小組成員結合科室現狀,運用頭腦風暴法,將“縮短剖宮產術后患者早期離床活動時間”作為活動主題,擬訂活動計劃,確定活動時長為5個月。
2020年8月,利用便利抽樣法選取我院產科100例剖宮產術后患者為調查對象,按照《國際ERAS協(xié)會關于剖宮產術后護理指南的解讀》將術后患者早期離床活動時間目標值設為12 h。調查術后患者早期離床活動時間并了解影響患者離床活動的因素。結果顯示,術后患者平均離床活動時間為(19.86±5.36)h,離床活動率為28%,離床活動的主要影響因素為疼痛。
小組成員結合調查結果分析影響患者早期離床活動的原因,并繪制魚骨圖(見圖1)。

圖1 影響剖宮產術后患者早期離床活動的原因魚骨圖
由圖1可知,護士素質不過硬、培訓不到位,患者害怕疼痛、知識缺乏、尿管未拔,缺乏助行設備、止痛方法單一、設施凌亂是影響術后患者早期離床活動的原因。根據“80/20”原則,最終確定患者害怕疼痛、知識缺乏、尿管未拔、護士素質不過硬、護士長監(jiān)督不夠是主要原因(見圖2)。

圖2 剖宮產術后患者早期離床活動時間長原因驗證柏拉圖
通過小組討論,確定三大干預措施:規(guī)范剖宮產術后患者疼痛管理流程及內容,加強護理人員理論知識學習,規(guī)范剖宮產術后患者尿管管理(見表1)。

表1 縮短剖宮產術后患者早期離床活動時間的對策(5W1H法)
1.5.1 規(guī)范剖宮產術后患者疼痛管理流程及內容 既往術后患者止痛方法單一,術后4~6 h由責任護士根據疼痛評分標準對患者進行評估,>3分者遵醫(yī)囑口服洛芬待因止痛,洛芬待因止痛效果不佳者遵醫(yī)囑給予哌替啶等肌肉注射,缺乏效果評價及追蹤,且僅憑護士個人經驗進行評估,未采用專業(yè)的評估量表或工具,導致評估結果不準,主觀性較強。對此,品管圈小組制訂以下措施,規(guī)范術后患者疼痛管理:(1)成立疼痛專科管理小組:由麻醉師(負責疼痛治療方案的制訂與實施)、產科醫(yī)師(負責治療與觀察)和責任護士(負責健康宣教、疼痛評估及效果評價)共同參與剖宮產術后患者疼痛管理。(2)疼痛評估:運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或面部表情評估法進行疼痛評估,數字越大,表示疼痛程度越強。(3)評估頻率:分別于術后 6、12、24、36 h評估并記錄疼痛程度,<3分,給予非藥物鎮(zhèn)痛;3~5分,遵醫(yī)囑追加鎮(zhèn)痛藥物,聯(lián)合使用阿片類或非阿片類藥物;>5分,報告醫(yī)師,調整鎮(zhèn)痛方案[6]。
1.5.2 加強護理人員理論知識學習(1)制訂學習計劃,定期組織科室人員利用晨會、科務會等進行快速康復外科相關知識學習。護士長根據國際剖宮產術ERAS理念制訂科室工作常規(guī),并監(jiān)督實施;三級護士解讀國際剖宮產術ERAS護理理念指南;二級和一級護士了解快速康復外科研究新進展。(2)科室人員共同學習快速康復外科相關知識,將此納入科室常規(guī)培訓。
1.5.3 規(guī)范剖宮產術后患者尿管管理 國際指南明確指出,對于無需嚴密監(jiān)測尿量的術后患者應及時拔除尿管[7]。長期留置尿管不僅增加患者尿路感染和尿潴留風險,也導致患者排尿困難,延遲患者離床活動。剖宮產術后患者尿管拔除時間不一致,多為術后第二天遵醫(yī)囑拔除,時間較長。通過研究相關文獻發(fā)現,術后6 h拔除尿管尿路感染和尿潴留發(fā)生率最低[8],我們將拔除尿管的時間提前至術后6 h。此外,個體放尿法(即患者自訴有尿意、膀胱充盈時,打開尿管放尿后再次夾管)是目前最科學的尿管拔除方法[9],被列入科室工作常規(guī)。
隨機選取2020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在某三級甲等醫(yī)院行剖宮產術的患者90例,實施上述干預措施。納入標準:≥37周足月妊娠,單胎,擇期剖宮產;Hb>110 g/L;無運動禁忌證;同意參與本研究者。排除標準:妊娠合并嚴重內、外科疾病,如心功能不全、肢體活動功能障礙;急診手術;有嚴重妊娠并發(fā)癥,如重度子癇前期和子癇等。
(1)有形成果:對比品管圈活動前后患者早期離床活動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平均住院時間。(2)無形成果:由9名護理人員對圈員品管圈活動前后,品管手法、團隊合作能力、護患關系融洽程度、凝聚力等進行評價,滿分為5分,以9人評分的總分及平均分評價圈員成長情況。
采用SPSS 22.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例或百分比描述,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或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品管圈活動前后患者早期離床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平均住院時間情況比較(±s)

表2 品管圈活動前后患者早期離床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平均住院時間情況比較(±s)
時間 早期離床活動時間(h)19.86±5.36 12.41±2.43-7.315<0.01 n活動前活動后t/χ2值P 100 90胃腸功能恢復時間(h)23.98±7.28 19.35±4.17-2.834<0.01平均住院時間(d)5.43±1.28 3.89±0.35-1.479>0.05
通過本次品管圈活動,圈員在品管手法、團隊合作能力、護患關系融洽程度等8個方面均有所成長(見表3)。

表3 品管圈活動前后圈員成長情況(分)
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近年被廣泛應用于普通外科術后患者康復,但在產科領域仍未普及。剖宮產術后患者均為女性,受傳統(tǒng)觀念影響存在“產后應靜養(yǎng)、宜靜不宜動”的誤區(qū),而麻醉、疼痛、創(chuàng)傷等也導致其自主活動減少,從而引發(fā)一系列術后并發(fā)癥,嚴重影響產婦身心健康。鄔其瑋等[4]研究表明,充分有效的術后鎮(zhèn)痛和早期拔管是實現早期活動的關鍵,這與本研究結論一致。通過規(guī)范術后患者疼痛管理流程及內容、規(guī)范尿管管理、加強理論知識學習,患者早期離床活動時間與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明顯縮短,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活動前后患者平均住院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原因可能為平均住院時間由患者切口情況、血液指標以及產后子宮復舊情況等多因素決定。本次研究中,有1例切口液化、1例術后發(fā)熱、1例產后出血,均可能延長患者平均住院時間。
品管圈是一種自下而上、自主和人性化的管理方法[10],本次品管圈活動通過發(fā)現問題、主題選定、原因分析、對策制訂以及干預實施,共歷時5個月,小組成員從一點一滴學起、由被動變?yōu)橹鲃樱e極參與品管圈活動以及科室管理,不僅增強了參與感和責任感,也提高了解決問題能力和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