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未晨 葉雨婷 張茜

曾經,一說到“靈活就業”就被認為是找不到工作而“打零工”,而隨著數字化經濟、新業態的發展,靈活就業的內涵和外延不斷被改寫。這幾年,我國靈活就業人數明顯增加。2020年中國企業采用靈活用工比例約55.7%,比2019年增加約11個百分點;2020和2021屆全國高校畢業生的靈活就業占比分別為16.9%和16.25%。
不少選擇靈活就業的學生其實在上大學期間就已經有了“單干”的打算。
虞海從大連藝術學院動畫專業畢業一年多了。在1997年出生的虞海看來,就業不一定要找“穩定”的工作,“現在各種機會很多”。
為了賺零花錢,虞海從大二開始便兼職做動畫設計,“活兒很好找。”虞海說,自己會用Maya軟件(一款三維建模和動畫軟件),便去網上搜索“Maya模型代做”,搜到之后就去對接客戶具體的需求。就這樣,到大三時,虞海已經自己開了網店。畢業后,他沒有去“找工作”,而是在學校的產業園注冊了公司,開始創業。
與虞海同年出生的艾海音有著類似的想法。畢業于北京城市學院的艾海音學的是珠寶鑒定與經營。從進入大學校門那天起,艾海音就做好了將來單干的打算。為了能順利進入行業,她跟合作伙伴一起做了很多調研。畢業之后,艾海音小小的“微店”便開張了。艾海音說,自己之所以選擇靈活就業,是因為這種工作形式可以讓她的個人能力有極大的提升速度。
與此同時,智能化時代的到來,也給大學生靈活就業提供了可能。
“過去,很多大學生愿意選擇到外企去,到大的企事業單位去,為的是獲得更多資源,而現在平臺就能提供這些。”全國就業創業指導委員會專家孫焱說。
北京交通大學的畢業生楊亞洲也是一位自由職業者,從事英語筆譯工作。他在大學本科和研究生期間就一直從事著與此相關的兼職工作,現在,他所有的工作都是通過互聯網找到的,“收入穩定、時間自由,為什么一定要每天去一個固定的地點上班呢?”
大學生選擇靈活就業的背后除了理性的邏輯鏈外,還能看到95后身上濃濃的“愛自由”的氣息。“我選擇自主創業,有一部分原因是想逃避朝九晚五、統一規制化的生活。”浙江傳媒學院的畢業生李娜(化名)說。
除了這種必然的選擇外,還有一些大學生的選擇偶然性更大一些。“有些學生選擇靈活就業只是為了過渡,他們有些正在為考研做準備,有些是為了‘考編做準備。”浙江萬里學院黨委副書記王偉忠說。
不過,多數人的靈活就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
“我男友是攝影系畢業的,我主要負責出鏡和編導,男友負責前期拍攝和后期制作,我們倆完全可以組成一個小團隊了。”剛畢業時,帶著傳媒專業“科班”出身的自信,李娜“一腔熱血”地做了三個自媒體短視頻賬號。
但現實并不樂觀。“我們耗用幾小時甚至更多時間鼓搗出的幾分鐘的精品視頻播放量都僅在500以內,這對我們是不小的打擊。”李娜說。
那么,選擇了靈活就業的大學畢業生是不是就要一直“靈活”下去呢?并不是。
李娜現在就找了一家短視頻平臺,過起了打工族的生活,但這并不意味著她放棄了創業的夢想。“正是因為有了那段時間的靈活就業,我知道了自己身上的不足:當時過于自信,沒怎么考慮變現的路徑。”
現在李娜到公司上班,就是為了給自己“補課”,同時利用業余時間繼續打理原來的賬號,一邊做一邊反思改進。
有專家表示,部分大學生在就業選擇時會存在盲目性,而靈活就業給了他們一個了解真實社會的途徑,同時可以在真實的社會生活中對自己的能力和發展方向進行校準。
河北農業大學2016屆畢業生李云皓,現在執掌著一家為蘋果園區生產端提供技術服務的公司。在讀研究生階段,一次蘋果輪紋病的調研,讓李云皓發現了蘋果種植業的痛點——果農缺實用技術。隨后,他利用高校中的科技人才資源優勢,對接果農的知識需求,為園區提供技術咨詢服務。做著做著,他順理成章成立了公司,走上“靈活就業”的道路。
幾年下來,和非靈活就業的同學相比,李云皓認為自己“成長要快得多”,這可能是因為靈活就業讓自己“碰壁更多”。比如,公司創立初期,搞農業技術出身的三位創始人對財務一竅不通,有一天突然接到稅務局的電話,仨人都慌了,“我們是涉及什么嚴重的稅務問題了嗎?”其實,他們是由于“不懂”而忽略了注冊公司必要的稅務登記手續。
碰壁事件不止一件,他們在一次次“碰壁”中快速成長。“創業可能并不適合每一個人,但即便沒有創業,我們也要有創業精神,要有勇氣不斷去學習新東西。”李云皓說。
“從從業者個人意愿的角度劃分,靈活就業分為三類,心甘情愿型、過渡型和無可奈何型。”專家分析。“心甘情愿型”是那種對人生有清晰規劃的人,他們早就為靈活就業做好了準備。而絕大多數的靈活就業人員屬于后兩種類型,因此,要讓后兩種人逐漸從過渡狀態進入穩定或者相對穩定的就業狀態中去,政府和學校要提供更多的服務與支撐。
近年來,國家對于靈活就業人群的保障制度正在逐步完善。2022年1月12日,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健全靈活就業人員參加社會保險制度和勞動者權益保障制度,推進靈活就業人員參加住房公積金制度試點。
不少高校也在為畢業生靈活就業提供幫助。比如,虞海介紹,因為有了清晰的規劃,臨近畢業時,他申請了學校的創業項目,目前,他的辦公地點由大連藝術學院文化科技創業園免費提供。“水電也全免,”虞海說,“我創業的成本也就是注冊一個營業執照的錢。”
(摘自2022年1月17日《中國青年報》,本刊有刪節,蝌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