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維揚實驗小學北區校 張 鑫
2022版《語文課程標準》確定了素養導向下的教學理念,提出在大單元載體下,創設大環境、設置大任務,走出傳統教學中單篇教學的弊端,實現語文教學的結構化。所謂結構化,是指既掌握其表象特征,又洞察其內在結構,從本質上把握事物的特性。對事物特征、知識信息進行深入了解,就要對事物特征展開零碎狀態的解構、歸類和重組,以便提綱挈領式地把握,這一過程就是典型的認知結構化的過程。
心理學家布魯納的研究成果表明,無論教學哪一門課程,傳授哪一領域的知識,必須讓學生先了解這一領域的基本結構,激活學生梳理整合、提煉歸納、抽象具化等思維,引領學生經歷從散點串聯到多點統整的聚攏過程。為此,教師要善于從單元整體入手,借助內容梳理,介入語文核心概念,設置體系化、序列化的結構性任務,助力深度學習習慣的形成。這樣的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中的單篇教學相比,強調將不同的單元部分轉化成為一個有機整體,避免了信息的瑣碎化,從而促進單元教學目標、內容研制、任務設置和評價實施的多維整合。筆者以統編版六上第五單元為例,談談自己在這方面的實踐和思考。
基于傳統理念下的單篇教學,教學目標存在三種弊端:首先是重復。相同的目標,在不同的課文、不同的課堂中重復出現,看似課時充足,教師的設計也很精彩,但學生的素養總是難以提升,根源就在于學生始終承受著相同品質和層次的錘煉。其次是散亂,即目標的設定并沒有直至語文的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導致量的積累未能促進質的提升。最后是維度缺失。為此,從統編版教材單元建制的特點入手,教師應該緊扣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明確結構化教學目標。在這一過程中,精準界定和明確單元大概念,是第一要求。
以統編版六上第五單元為例,這是一個典型的寫作單元。編者設置的語文要素是:體會文章是怎樣圍繞中心意思來寫的。本單元中,編者選編了《夏天里的成長》《盼》兩篇精讀課文和《爸爸的計劃》《小站》兩篇例文,設置了主題為“圍繞中心意思寫”的單元習作。如何從這個單元的助學系統和文本內容中,界定、研制出精準的單元大概念呢?需要從以下三個維度展開:其一,對應課程標準的要求。“素養導向”理念下,將語文核心素養劃分為“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等不同的維度。作為寫作單元,習得表達方法技巧并加以運用是終極目標,可以將其與“語言運用”相關聯;同時,“怎樣圍繞中心”則需要思維認知活動的積極參與,以對應“思維能力”維度。其二,凸顯統編教材的意圖。統編版教材以“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元并進的方式編排,單元中所有的文本資源都依循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這一基本特性展開。單元中的四篇課文雖然分為精讀課文和習作例文兩種不同的形式,但從內容角度來看,《夏天里的成長》《小站》屬于典型的散文,作者“圍繞中心”的構思,主要體現對事物的歸總和分類;而《盼》和《爸爸的計劃》則是典型的敘事性文本,“圍繞中心”這一教學點,則是借助情節發展的脈絡加以體現的。其三,依托學生具體的學情。統編版教材在第二學段,就設置了多個以語段為抓手的“圍繞中心”的語文要素,學生對于語段中心句與其他語句之間的關系,都有了較為深入的理解,這個單元的訓練是學生原始思維的順勢升級。鑒于此,教師可以確定這個單元教學的核心大概念:圍繞表達中心,學會謀篇布局,將單元教學目標定位為:1.了解如何確定一篇文章的表達中心;2.感受散文和敘事性文本特征,明確二者在圍繞中心、謀篇布局上的不同之處;3.能結合自身生活體驗和經歷,緊扣表達中心,精準選擇素材,合理謀篇布局。這一教學目標體現出鮮明的結構化特征:既擁有明確統一的教學方向,同時呈現出非常鮮明的層次目標,逐層遞進,步步為營。
一個單元就是一個有機整體,加上結構化的設置,看似分散在不同位置和欄目的重點教學資源,呈現出更加黏合的狀態。基于結構化的教學理念,教師對單元教材的解讀,決不能停留于“是什么”的內容層面上,還要探尋“怎么樣”,以梳理單元內在的邏輯認知,探尋課文之間的共性指向和不同特性,梳理從讀到寫的一體化過程,構建從學到做的轉移通道,并對單元資源的順序進行調整,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規劃,使零散的信息資源形成相互作用的關聯。
根據寫作單元的編排用意,教師可以從不同的助學欄目入手,凸顯其教學定位,開辟最貼切的教學內容。首先,從單元篇章導語入手,借助蕭統的名言“以立意為宗,不以能文為本”,初步感受文章立意的重要性,將其與單元語文要素融合,明確本單元教學的基本方向,進一步揭示單元核心大概念。
其次,將四篇課文進行內容統整,建構“1+1”內容層次。即以散文為抓手,利用精讀課文《夏天里的成長》,帶動習作例文《小站》;以敘事性文本為抓手,借助精讀課文《盼》,帶動習作例文《爸爸的計劃》。引導學生在類群文本的統整中,提煉出散文和敘事性文本的特征,以及在“圍繞中心”這一維度上所展現出來的不同構思。在統整的基礎上,再推進對比性思考,讓學生感受散文內在的構思。如《夏天里的成長》分為生物、事物、人物等三個不同的方面,這樣的劃分,完整對應了“萬事萬物”的中心概念,使整篇文章的布局無懈可擊;而敘事性文本,則在情節發展的過程中,從描寫人物的細節入手,凸顯文本的內生性價值。以《盼》為例,整篇課文以盼望雨衣、盼望下雨、盼望雨停等情節,將自己迫切盼望穿上新雨衣的感受,生動、細致而又全面地展現出來。這樣,就深入洞察了選編這四篇文本的真實用意,為達成結構化教學目標提供了參考。
再次,作為寫作單元的固定欄目,“交流平臺”“初試身手”作為從讀到寫之間的過渡,旨在對單元內容進行梳理、匯總和整合,為學生后續創作奠定基礎。教學中應該依托這些欄目,歷練學生在閱讀中積累素材、在寫作中熟練謀篇布局的能力。
經歷了這三個板塊的教學推進,教學內容的研制,既有目標引領下的方向內容,又有教材文本范例的課程內容,同時又彰顯了編者鮮明的編排意圖。這些都是最核心、多維度的收益,為最后的單元寫作而助力。
任務群是2022版《語文課程標準》首次提出的新名詞,已經成為當下語文教學研究的熱點。所謂任務,布魯納認為是學習主體在理解狀態下操縱、產出和交互的學習活動。既然是任務,就應該有明確的要求,同時還需要有描述的具體現象、場景或者現象,同時要依托于學生探究、實踐等活動的方式參與其中,并最終完成任務,獲得鮮活、可感、具體的學習產品。基于大單元概念下的語文教學,必須從目標和研制的教學內容出發,構建單元結構化的學習任務,以大任務統籌不同形式、不同層級的任務群體,以推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的開展。這里必須強調的是,結構化的任務群,并不是要各行其是,既需要在大任務的統領下,形成邏輯鮮明的歸屬關系,同時不同的任務之間也有著或逐層遞進、或彼此并列、或相互補充的邏輯關系,以彰顯結構化的鮮活特征。
還以這個單元為例,我們可以基于單元核心目標和教學內容,設置單元核心大任務:要求作者依照“圍繞中心來寫”的方法進行寫作實踐。為了達成這一核心大任務意欲指向的目標,教師可以遵循先寫后教的原則,設置不同的學習任務。任務一:初寫。直接出示教材中這一單元的習作,教師不作任何指導,由學生憑借自己的能力和思維,審題、選材、謀篇、修改。單元結構化教學需要以學生具體的學情為抓手,關注學生原始化的生態經驗,針對學生在完成習作時所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相應指導,是推動每一位學生朝著文本內容不斷邁進的重要基礎。任務二:研讀。針對學生在完成初始習作時暴露出來的問題,比如:選擇的素材不夠典型,與中心的邏輯聯系并不緊密,導致素材無法真正凸顯中心;羅列的維度和方法不夠完整,整體構思存在明顯漏洞等,教師要充分從教材中挖掘文本示范,進一步彰顯單元教學結構化、針對化特征。任務三:統籌。這一板塊包含兩方面的任務:首先是統籌下的歸類。教學完《夏天里的成長》之后,教師打破教材順序的限制,組織學生探尋《夏天里的成長》與《小站》這兩篇文本緊緊“圍繞中心”選材、構思的共同特征,引領學生體悟從個別到一般的歸納思維過程;其次是統籌下的對比。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集中出示《盼》和《爸爸的計劃》,感受敘事類文本“圍繞中心”的寫作方法,強化緊扣中心選材、謀篇的方法。任務四:拓展。經歷了寫作,暴露了問題,又展開了針對性教學,但一些學生對“圍繞中心”寫作的方法可能仍然一知半解。為了強化學生的認知體驗,教師可以運用其他文本體裁拓展教學。同時,借助教材中“交流平臺”和“初試身手”等欄目,嘗試對自己的習作進行修改,提高寫作能力。任務五:寫作。從初始寫作到帶著學習成果的寫作,這不僅是一種修改的過程,更是對這一單元課程學習的檢視和運用。教師組織學生完成習作之后,要對兩次習作的效果進行對比和反思,讓學生在習得方法之后的“知其然”狀態下,進行調整和提升,最終達到“知其所以然”的狀態。
華東師范大學崔允漷教授指出:教師在展開教育教學活動,或者設計相應的活動和環節之前,首先應該清楚學生應該達成怎樣的目標,可以用哪些證據表明學習達成的程度,此即為教學評一體化的雛形。教師在單元結構化教學中,注重學習過程和最終結果的結構化評價,需要充分調動教師、伙伴和同學之間的三維共同體的積極性。
以這個單元為例,教師可以借助于學生自評、同伴互評、教師評價三個不同的維度,針對教學目標展開評價。評價的維度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其一,概念認知。比如對于中心、素材、謀篇等概念的理解,可以嘗試運用自己的語言,說出文章是如何緊扣中心選擇素材,進而終謀篇布局的;其二,分類認知。能夠緊扣教材中文本的不同點,著重理解兩種不同文體在緊扣中心、選擇素材和整體構思方面的不同;其三,寫作實踐。能夠運用從課文中學到的方法,緊扣中心展開寫作;能夠有意識地緊扣中心展開細致描寫,選擇最為典型的素材凸顯中心。在評價之中,結構化特征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多元化的評價主體。教師要將課堂教學的話語權交給學生,增設學生自我評價和同伴之間的互相評價環節;二是從知識概念、理解認知和遷移實踐等角度,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推動評價結構化的不斷落實。
基于單元結構化的教學,順應了新課標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要求,使目標和內容、任務和活動、評價和產品形成共同的指向,彰顯以單元為抓手的特質,為培養學生結構化意識和核心素養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