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某,男,四年級學生,長期跟奶奶生活。由于從小和父母接觸少,加之與父母甚少溝通,隔代長輩比較溺愛孩子導致性格有些“怪”,學習成績欠佳。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突然來襲,致使孩子們在家學習網課。對于網課既有利也有弊,網課可以反復觀看,自制力較好的同學能夠在網課期間合理利用時間做好學習計劃和生活規范,而對于自制力較差的同學,由于沒有合理規劃,導致孩子的學習跟不上,現在出現了“疫情學習后遺癥”的現象。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對手機產生迷戀;2.家庭作業不愿意做;3.上學出現焦慮;4.不和老師及家長溝通;5.逃避問題。通過與孩子的溝通得知孩子母親經營一家面食店,已經自顧不暇,自上學以來幾乎沒有和孩子溝通過。由此可見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父母的言行無時無刻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個性的形成與發展。因此,促進該階段學生的健康發展,需要學校和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多關注該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王某某長期跟奶奶生活,父母對之關心甚少,缺乏家庭溫暖和家庭教育,由于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上網課期間沒有做好充分的學習和生活規劃,加上缺乏監督,家長沒有及時和孩子溝通,導致他現在經常不完成作業,甚至不來上學。
溝通方法與舉措:孩子出現這些現象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改變現狀,首要任務就是要幫助他重新建立自信心。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微的任務。”因此在四年級下學期,我及時和他家長進行溝通,和家長講解孩子在校表現,并指導家長采用合理的方式方法教育孩子,同時了解他在家的一些表現,及他與父母相處的關系。為了讓孩子體會父母的愛,每周和孩子父親進行交流,指出孩子每天的進步,同時在家長進課堂活動中,安排孩子父親參加活動和其他同學講述他的成長故事,從而讓王某某感到自豪,體會到父愛。幾次活動下來父子關系變得融洽了。
由于孩子出現厭學現象,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我采用寫信的方式和孩子溝通,起初孩子比較抗拒,但長此以往,他看到老師的笑臉慢慢地也放松了,雖然是簡短的話語,但能收到孩子的回復,也倍感欣慰。為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我采取了畫畫的方式和孩子心靈交流,無論孩子的作業好與壞,我都會寫一句話,有時是鼓勵的話,有時是建議的話語,并配上一個大大的笑臉。
由于孩子不愿意寫作業,我們采用多方面協作,齊心協力幫助他完成各科作業,同時布置分層作業,讓孩子找到自己的閃光點。為激發孩子的動力,和孩子一起制定學習計劃,尋找適合自身特點的學習方法,每一項完成后在旁邊就做好標記,每周和老師進行交流,連續幾天都按時完成就可以滿足孩子的小愿望,通過物質和精神的獎勵,幫助他在學習中找回自我。
強化理論是斯金納理論的最重要部分和基礎,在斯金納的體系中,強化是主要的自變量。他認為行為之所以發生變化就是因為強化作用,因此對強化的控制就是對行為的控制。因此采用強化訓練法,根據制定的學習計劃,每天進步一點點。例如:和孩子約定4月1日—4月5日這一周做到不逃學不遲到;認真完成一項作業;大方地站到講臺上和每個同學握手;在數學課上積極舉手回答問題;在一周內默默地幫助身邊的同學做兩件力所能及的事……對于每一點進步、每一次成功,老師和同學都給予鼓勵,加強正面引導和正面強化。在每周的班隊會上讓他小組的同學寫下他的名字,并寫一句贊美的話,從而讓他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由于孩子的自控力較差,對于學習計劃的完成難免會出現反復,因此,習慣的培養起著重要的作用。由于孩子缺乏自信心,為此我動員老師和同學在學習上和生活上對他進行幫助。班上的小組活動、集體活動讓他積極參與,如在體育節上讓他參加跳繩比賽為班爭光,在小組合作學習上讓他代表小組回答問題,體會當一天班干部、一次檢查員……一次次參與使他在集體中有存在感,在活動中有成就感,班級群可以說是老師家長分享愛的陽光和智慧的雨露的重要橋梁紐帶,是老師、孩子和家長共同成長的美麗花園,把孩子的點點滴滴分享到班級群,我們看到孩子的成長和進步,同時也讓其他學生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成長路上總會經歷風雨,但風雨過后是彩虹。我們要正視孩子的優點和不足,采用合適的方式積極引導孩子,不能僅僅采用簡單粗暴的方式,這樣會適得其反。我們通過共同努力,孩子逐步有了自信心,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同學和老師的人際關系也和諧了,一個陽光開朗的男孩正大步向前未來走去。對于自控力差的孩子,我們要家校溝通,采用合適的教育方式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習慣在于堅持,堅持才會有習慣。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體現在日常的細微之處,這正要我們一點一滴加以耐心培養,靜待幼苗破土而出,讓碩果綻放滿園。
(作者單位:山東省德州市新湖南路小學 崔文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