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昕
從少年到青年,張興鈐在顛沛流離中始終堅持著自己的學業,在艱難淬煉中堅定科學探索的夢想。回顧張興鈐百年科學人生的畫卷,每一次選擇都離不開科學報國信仰的支撐,每一次邁進,都鑄就了他堅硬而純粹的金石人生。
1921年10月16日,張興鈐出生于河北省武邑縣崔鄉村一個傳統的北方宗族式家庭。由于早早顯露出聰穎天資和勤奮好學的品性,他在5歲時被家人安排送進村里的念豐私塾開始接受啟蒙教育,并深得先生的贊許。那時張興鈐萌生了好好讀書,從而改變他家在大家族中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的想法。10歲那年,他到山東煙臺的新式學校完成初小課程和高小課程,并對現代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九一八事變后,因國內戰亂局勢變化,張興鈐隨親人輾轉天津繼續中學學業。1935年,為了早日畢業減輕家里負擔,本想進入高中學習并到大學深造的張興鈐在萬般無奈下投考了天津河北工業學院高職部機械科并被錄取。盡管選擇這個專業并非出于本意,但他依然非常刻苦地學習。隨著日本帝國主義的魔爪逐漸伸向華北地區,1936年,天津爆發學生運動,浩蕩的游行和響亮的口號激發了張興鈐的愛國熱情。“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引發了他內心的強烈共鳴,“強國救國”的理想替代了過去單純為家庭奮斗的想法。
1937年張興鈐又前往上海求學。淞滬會戰后,上海淪陷,16歲的張興鈐與進步同學商議,決定放棄學業,投奔延安,到紅色根據地參加抗戰。后因種種困難滯留武漢。第二年,在朋友的資助下,張興鈐考入武漢大學礦冶系繼續深造,從此與金石結緣。
這一時期的武漢也飽受日軍空襲的摧殘,老百姓出城避難,流離失所,武漢大學也因戰事遷至四川樂山(時稱嘉定)。救亡圖存的渴望深深地喚醒了張興鈐的民族意識,他不斷地思索能夠救國的途徑。他加入了學生進步團體“抗日問題研究會”,并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決心為國家、為民族奉獻終身。他的恩師也是科學路上的引路人邵象華老師對他說:“報效國家不只有參軍一種方式,用科技和工業來救國何嘗不是一條道路。”這讓“科學救國”的理念深深扎根在張興鈐的心里,轉而開始刻苦鉆研鋼鐵冶煉的相關知識。這也為日后張興鈐的金石人生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20世紀60年代,中國政府作出研制原子彈“以核抑核”的戰略決策。一紙調令,他放棄了已有基礎的教學研究事業,義無反顧地來到青海的戈壁灘上,投身到核武器的研究制造工作中,先后任中國核武器研究院實驗部副主任、主任。他為我國核武器的研究與制造、為中國核武器研制及培養青年科技人才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他的參與帶領下,實驗部成功完成了所需的爆轟物理實驗。1964年10月16日,隨著羅布泊的一聲巨響,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張興鈐與同事們來不及慶祝,就又投入到了核彈武器化和氫彈的研制工作中。1997年7月26日,張興鈐受邀訪美,代表中國政府在“國際原子能研討會”上作《中國核材料保護現狀》的報告。他的報告讓世界再一次認識了中國對核材料、核武器的態度與立場,在報告中他重點強調了中國和平發展的主張,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世界輿論在核問題上對中國的看法。
從最早的金屬物理,到核材料的研究工作,張興鈐始終將基礎研究放在發展科學技術的首要位置,認為只有夯實基礎,才能實現科技興國、科技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