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學院 葉欽
通過一系列研究發現,需要對建設路徑進行調節、優化才可以實現目標,但是在模擬中也發現了該地區在近幾年出現了資源供需的矛盾問題和生態環境質量降低的問題,對此人們需要制定耦合模型來檢驗新路徑。但是該模型也沒有解決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和自然系統平衡的問題,還需要人們根據該地區經濟發展和資源供需之間的矛盾問題,設計以提高資源利用率、資源科學開發為主的優化路徑,提高經濟增長速度,加大資源開發力度的優化路徑。
通過這兩條路徑幫助少數民族貧困地區解決經濟發展下的內外資源開發和利用不平衡問題。另外,研究發現,該地區資源開發問題大,環境保護工作難度大。因此需要該地區在脫貧致富的同時也要適當地放緩經濟增長速度,確保經濟增長和資源環境之間和諧發展。將激發脫貧致富的動力、發展多元化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率、改善生態環境作為后期工作的主要方向。
黨的十八大會議中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將其納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五位一體格局中,該要求的提出促使我國進入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期。少數民族聚集的貧困地區因為經濟發展水平低下、產業結構單一、交通網絡不完善、地質災害多發,導致生態環境脆弱,促使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問題進一步加劇,對于此問題,在黨的十八大會議中進一步提出少數民族貧困地區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自然資源優勢,把握好綠色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之間的切入點,提高資源利用率。充分利用政策和制度優勢,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融入環境保護理念,構建新發展模式,以此走出一條符合自身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路徑[1]。
當前,很多學者對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生態文明建設路徑中的各種問題和效果進行了分析、研究、思考,丁剛對國內外具備代表性的生態文明建設典型案例進行了分析,從循環經濟、法律制度、民眾參與、科技創新等方面構建多元化生態文明建設路徑。一些學者提出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有效解決技術水平低下帶來的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以此提高資源利用率,控制環境污染力度。還有一些學者從海洋、城市等層面指出人民群眾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要求政府部門積極培育群眾生態觀念,保證居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地位,學者杜雯翠從當前污染物排放情況分析結果匯總提出要從內外兩個方面來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成金華從生命共同體理論出發,指出需要從自然資源、環境監測來探索新路徑,莫喻茍對當前我國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進行了反思,指出要構建休閑文化、打造農村綠色經濟、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從上述文獻可以看出,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系統化、動態化的系統,在此系統中各個子系統也是交叉分布的,對此在選擇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生態文明建設路徑時,人們需要從人口、社會、經濟、資源、環境來分析。學者Forrester提出了系統動力學,該學說是一門信息反饋控制理論,旨在處理復雜系統下的問題,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在管理學中的應用較為廣泛。有些學者評價其可以連接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當前已經有人采用系統動力學方法來分析城市系統模型,重點對自然生態環境的承載力進行研究,也對清潔能源開發和利用、生態系統資源利用進行了研究。將系統動力學模型和生態足跡、遺傳神經網絡等指標構建和預測方法相比較可以發現,前者可以有效發現少數民族貧困地區人口、社會、經濟、資源、環境之間的非線性、動態性、不確定性特點[2]。
對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生態文明建設中人口、社會、經濟、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根據《生態文明建設規劃》要求、區域特點,從子系統中選擇出人口占比、醫療衛生技術投資率、醫療衛生技術人員數量、教育投資比例、生產技術、人均用水量、資源消耗量、人均生活能源消耗量、科學技術投資比例、環境保護投資比例等指標。將其作為控制變量,根據系統模擬結果,對該變量進行調節,以此設計多種情境下的5條路徑,并對該路徑下的歷年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效果進行模擬、預測,具體路徑如下所示。
第一,現狀建設路徑,根據該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現狀,確保控制變量不變,將其作為初始參數進行模擬分析[3]。
第二,提高建設投資路徑。研究發現,該民族地區貧困問題的解決是影響全面小康社會進度的關鍵因素,需要從醫療、教育、社會保障水平出發來提高民族貧困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動力水平。本文主要從教育和醫療出發,旨在增加建設投資比例,在此模型的基礎上提高該地區的醫療和教育水平,提高醫療衛生投資比例和教育投資比例,增加醫療衛生技術人員數量,中小學在校學生人數,提高人口增長率,確保其他控制變量保持正常。
第三,提高經濟發展速度路徑。該路徑旨在提高經濟效益,需要在路徑一的基礎上提高國民經濟增長比例,提高生產技術占比,但是人們也需要考慮經濟增長下的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問題,以此提高人均用水量,保證其他控制變量不受影響。
第四,提高節能環保效益路徑。該路徑融入了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理念,要求在路徑一的基礎上降低人均用水量、單位經濟能耗和人均生活能源消耗量。并倡導少數民族貧困地區需要做好節能減排、清潔能源開發和利用、環境保護等新技術的投資和研發工作,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注重提高科學技術投資和環境保護投資比例,確保其他控制變量不受影響。
第五,協調發展路徑。為了確保各個子系統之間同步發展,需要人們在以上四個路徑的基礎上,提高人口增長率,提高醫療衛生投資比例、教育投資比例、醫療衛生技術人員數量、中小學在校學生人員數量、經濟增長率、生產技術比例、環境保護和技術投資比例。并降低人均用水量、經濟用水量,單位能耗、人均能源消費總量[4]。
通過對以上五種路徑進行模擬后,需要人們從人口總數、衛生技術人員數量、醫療衛生投資、教育投資、中小學在校學生數量、GDP、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附加值、用水需求量、水資源供需指數、能源消費總量、環境保護投資、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固體廢棄物排放總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廢水量、生態破壞等變量來分析模擬最終結果,以此選擇路徑。需要遵循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生產、生態、生態協調發展理念,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公共服務水平、GDP、資源供需平衡指數、生態環境質量因數來繪制不同路徑下的指標變化情況。分析發現,各個路徑各有特點,在今年因為經濟的發展,資源需求量也不斷發展,導致繪制曲線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但是其中三條路徑中的生態環境質量沒有上升,不符合生態文明建設下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理念。此外,在節能環保路徑中,生態建設效果非常顯著,在該路徑下有效控制了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廢水、廢氣、廢棄物排放量,提高了處理效率,在未來會高于其他路徑。且在未來幾年,生態環境質量也將會低于協調發展路徑,對此需要人們重點加強在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方面的投入力度,其中公共服務質量速度和經濟發展速度還無法滿足該地區脫貧工作的需求,無法激發脫貧工作的內外動力,對此需要對該路徑進行優化處理。
在我國“十三五”規劃下的脫貧攻堅階段,需要明確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難點工作,解決好經濟水平提升和自然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問題,可以通過耦合模型來對經濟增長下的協調發展路徑設計效果進行測試。在具體設計時需要從資源節約層面出發改善各個子系統之間的關系,完善資源開發條件,具體優化路徑如下所示:路徑一,人們需要加快資源開發力度,順應經濟增長趨勢,在協調路徑時需要根據具體情況提高能源投資比例;路徑二,人們需要延緩經濟增長速度,加強資源開發力度,確保兩者相互促進,根據具體情況調整路徑,下調GDP增長率,確保其符合路徑現狀,提高水利工程投資比例,降低能源投資比例。通過對以上路徑進行模擬,將其和原來路徑下的生態文明建設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發現在公共服務水平上路徑以往和優化后的路徑是相同的,在GDP上,協調發展路徑高于優化路徑,它們的差距主要表現在資源供需平衡上。對此在優化路徑后可以發現資源供需指數的平衡效果有了顯著的提升,且數值也在一定范圍內浮動,保持平穩狀態,在2025年,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加快,優化路徑一中資源開發速度低于經濟發展速度,促使該時期內的協調發展路徑水利投資比例和能源投資比例低于其他路徑,對此該數值也比較低。在生態環境質量上優化路徑質量最佳,對各個指標進行綜合分析,三條路徑公共服務水平和GDP水平是一致的,但是在優化路徑二中資源供需平衡指數和生態環境質量之間的效果是非常顯著的,對此可見優化路徑后可以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效果。此外,對三條路徑后的子系統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分析,對路徑在未來幾年下的人類系統、自然系統的耦合度進行對比和分析,對其綜合分值進行分析發現,優化路徑人類系統數值高于其他路徑。該路徑下的人口系統發展速度變緩,在整個13年中,優化路徑系統分值低于協調發展路徑分值,對此該路徑下系統未來發展趨勢較為平緩。在優化路徑二中,經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此變化趨勢和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具體情況是相符的,對此人們需要在此時間段內調整產業結構,擴大產業規模和范圍,不斷提高自身的經濟水平。在后期發展中,該地區需要把握人口、社會、經濟、資源、環境之間的平衡點,破除自身資源利用方面的局限性,確保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實現。總之,從以上優化路徑和原因路徑之間的耦合度和協調性來分析,優化路徑二效果最佳,該耦合度比較高,其可以有效實現人類系統和自然系統的協調,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5]。
第一,加強對貧困戶的關注和扶持力度,加強貧困戶能力建設,實現多元經濟發展。政府部門需要做好牽頭作用,積極轉變原有的粗放式、開放式扶貧模式,減少邊際效益,加強對年輕農戶的技術和技能的培訓,鼓勵其投資到新興產業中,自主申報,激發扶貧工作的內在動力。此外,還需要充分利用少數民族地區的特色資源和民俗風情,加強對民眾的資源開發和利用教育,加強旅游資源的開發力度,打造生態旅游產業鏈,在脫貧致富的同時也可以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第二,加強資源開發投資和科學技術投資力度,在少數民族地區有很多效能低但是利用潛力大的資源,比如森林資源、農作物秸稈、牲畜糞便等,這些資源利用的好壞直接關系著環境的好壞,對此需要當地政府部門加強重視。在此過程中,政府部門需要遵循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的原則,采用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完善飲用水衛生設施和設備,引進節水灌溉技術、太陽能低溫換熱技術,以此保證居民用水質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積極開發清潔能源,降低能源消耗量。第三,動員全社會積極參與。考慮到少數民族地區自然環境惡劣的問題,需要政府部門聯合其他部門加強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問題的解決,加強水利工程建設,完善防災減災體系,動員群眾積極參與,共建美麗、和諧的家園[6]。
總之,當前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存在的各種貧困和發展問題和經濟建設是同步的,其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即刻解決的問題,對此人們可以通過系統動力學模型和耦合度、協調度來計算、分析、發展,以此設計和優化路徑。其中優化路徑二可以有效確保人類系統和自然系統的協調發展,對此人們需要在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生態文明建設中將經濟發展放在首位,在經濟發展不斷深入中需要處理好經濟和資源、社會之前的關系,確保資源供給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總之,想要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就需要人們不斷提高生態承載力,適當地延緩經濟發展速度,確保該地區脫貧攻堅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