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大學社會學院 張兆林
民族地區通常面臨著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雙重壓力。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要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被推向顯著的政策位置[1]。有學者指出,在西部民族地區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呈現出了巨大的張力,理順西部地區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突破口[2]。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張力性矛盾又是在經驗層面上如何表征,是本文試圖回應的問題。費孝通在內蒙古東部赤峰地區的調查發現,傳統“靠天吃飯”的農牧業生計方式不僅造成了濫砍濫伐等破壞生態環境行為的出現,并且誘發了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和土地沙化等問題,成了該地區激發民族矛盾的重要因素之一[3]。筆者將以寧夏S市為例,試圖揭示在S市長期發展過程中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所顯現的張力以及其又是如何在當前新的社會轉型期又是如何表征的。本文的調查資料源自筆者于2021年7-8月于寧夏回族自治區S市為期一個月的田野調查。
一般意義上,我們認為當前所爆發的環境問題是工業時代急劇的發展所帶來的客觀后果[4]。自20世紀70年代、80年代生態危機的日益嚴峻和環境的日益惡劣,環境社會學以批評以往社會學中人類豁免主義預設為抓手逐步成為社會學中的顯學[5],從環境社會學誕生伊始,環境問題的討論與經濟發展問題的討論就是相伴而生的。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都發生了急劇的社會變遷。因此,有學者主張用社會轉型的概念來描述在20世紀末期我國的發展狀態。鄭杭生認為社會轉型理論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對有中國特色社會學理論進行探索的理論成果,這一研究形成了關于中國社會正在由傳統型社會向現代型社會轉型過程基本判斷,構成了新型現代化理論的基礎[6]。文軍也認為,社會轉型這一新的概念對于描述和揭示中國社會結構的一系列深刻變遷具有深刻價值,不僅能夠從現代化視角來認識中國的社會轉型實踐,并且是作為本土化議題的一個理解我國發展進程的新的理論和范式[7]。例如,丹尼爾·貝爾的工業社會轉向后工業社會,其實就是經歷了一種“社會轉型”[8]。對于環境社會學而言,洪大用采用了環境社會學的視角分析了當前我國以工業化為主的城市化以及個體的價值觀變化是如何加劇我國環境狀況的惡化的,指出了環境問題是我國社會轉型時期著力重點解決的問題之一[9]。
從實踐的角度講,除了工業化與城市化以外,寧夏地區發展的主要問題是扶貧問題。長期處于貧困山區和居住條件、自然條件比較惡劣地區的群眾受到自然條件限制難以實現收入和生活水平的進一步增長和提高。從環境的角度來看,寧夏地區土地沙化、水土流失、草場退化等原生自然災害較為嚴重,生態移民的確有助于地方政府針對以上所產生的各種環境問題進行系統的治理。然而,當前我國正度過社會轉型期的視角來看,寧夏地區同樣面臨著城市的工業發展所產生的次生環境問題。在我國東西部發展不均衡的背景下,在西部民族地區,這種發展問題和環境保護需求之間顯現的巨大張力同樣也具有特殊性。目前從相關的文獻梳理來看,學界對于該部分的研究較為缺少。
施耐博格提出了“生產的跑步機理論”,強調了當前的環境問題產生的本質是資本主義生產制度[10]。與此相反,生態現代化理論將資源與環境危機視為一次促使社會發展方式轉型的機會,認為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對環境的影響呈現一種“倒U型”特征。即在現代化初期,環境問題會加劇,但隨著現代化的繼續發展,通過現代科技、市場經濟和政府行政力量共同推動綠色工業結構調整,環境問題會得到緩解[11-12]??偟膩碚f,生態現代化理論視野中對環境問題的解決是樂觀主義傾向的,即現有的環境問題不是技術本身,而是技術的不完善造成的[13]。生態現代化理論除了對科學技術對生態環境改善的樂觀主義傾向以外,還指出了一種在現代化的下一階段經濟發展與環境變遷的新的關系。以上結論在當前我國社會轉型的語境下仍需要經驗層面的檢驗。
S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因煤炭資源貯存豐富、條件適合現代工業的發展而興起的新興移民城市。1956年,煤炭工業部決定成立西北煤田地質局146勘探隊,開始了S市東南部煤炭的勘探工作,并在同年被國家確定為全國十個煤炭開發生產基地之一。1958年,S市一礦、二礦相繼投產使用,同年11月興建了鋼鐵廠,成為我國在西北部的重要工業基地之一。1959年,S市煤礦建設局改為S市煤炭礦務局,為市境首家國家統配煤炭企業。從s市早期發展來看,煤炭行業的開采還沒有形成規模,與寧夏地區經常遭受的土地沙化、荒漠化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相比,工業開采所造成的自然災害尚處于較小規模。但是,粗糙的開采方式和洗煤技術也造成了大量的自然資源的浪費。
改革開放開始了S市煤炭開采和工業的快速發展的進程。在改革開放之前,S市大型礦區屬于國有企業開采,相較于此后的大規模開采,在改革開放之前的開采規模要小很多。20世紀80年代,S市的人口激增,作為重度資源依賴型的城市,當地沒有其他可以支撐經濟發展的產業,人口的激增刺激了對經濟發展的渴求。改革開放以后,國家為了刺激經濟發展進行了經濟制度的改革,開始以公有制為主體,鼓勵多種經濟制度共同發展。在S市的煤炭資源開采上,政策開始鼓勵“有水快流”,不僅大型的礦場加快了開采速度,同時地方政府還允許個人私有采礦,一時興起了采礦熱。急速的資源開發和工業化進程的推進一方面使得經濟獲得了飛速地增長,另一方面,煤炭開采所造成的大氣污染與土地塌陷,煙筒里所排出的工業廢氣給S市帶來了巨大的環境壓力。據當地人口耳相傳的一句話“風吹沙走煤飛揚,出門三步一身黑”就足以印證當地的環境破壞程度。
有學者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受“落后焦慮”的影響,存在著一種趕超的心理,雖然短時間內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效果,但是給生態環境帶來了極大的考驗[14]。這些開采煤礦的礦場和洗煤廠缺乏生態保護的意識。從經濟角度考慮,企業投資減排的設備成本高昂,技術門檻高,并且無益于自身的收益。遠離城區的礦區和工業園區往往將冶煉的煤渣和工業廢品隨便找無人區進行傾倒,原始的排污方式加之缺乏相關部門的有效監管,使得礦區周圍的洼地成為排污的“天堂”,釀成了“公地悲劇”。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為了實現經濟增長和工業化進程,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的上馬是這一時期S市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征。這一時期,發展與環境的張力表征為:片面追求高速的經濟增長帶來了嚴峻而棘手的環境問題。
面臨著嚴峻的自然資源枯竭與環境問題,中央給予了高度重視,不僅多次下派中央工作小組進行視察,并且國家主要領導人也對地方的生態環境問題表現出了高度關切。
在這種政策語境下,S市開始了對由片面追求經濟發展所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進行了相應的治理。
伴隨著日益枯竭的資源和日益惡劣的環境以及上級的相關研究,S市開啟了一系列環境整治與生態修復工作。X濕地是S市自2002年以來重點進行的生態修復和環境整治工程之一。X濕地由于多年的忽視管理與人工占用造成了此地沙丘林立、沼澤遍布,自然環境相當惡劣。2002年開始,寧夏區人民政府聯合S市人民政府,在原蘭州軍區援建部隊的支持下開始對X湖的生態進行搶救性的保護和治理,在較短的時間內將這片位于沙湖北部的沼澤變為了現有的湖泊。
從X湖整個生態修復的環境整治的過程來看,似乎是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是,X湖工程的進行并非是一帆風順的,其間的一些做法也飽受批評和爭議。首先,x湖作為由沼澤、濕地改造的湖泊,湖泊的水源一方面來源于其承載了北部山區泄洪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經由人工搬運的黃河水。在水資源匱乏與分配不均的寧夏回族自治區,以如此大的“手筆”來填滿這個人工湖泊,在當時受到了很大的批評。其次,X湖作為人工規劃的內陸湖工程,在具體工程實踐過程中也存在著“一刀切”的做法。在X湖的相關規劃中一味地追求水面的寬闊和宏大,將一些原本生態環境良好的區域也開發成了內陸湖。最后,雖然從生態環境保護的角度上來看,X湖區域的生態環境與二十年前環境整治前相比的確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但是整治后的x湖十分冷清,景區大門緊閉,晚上湖的周圍一片漆黑也沒有路燈,沒有再體現出當初市政府全力打造的“水清可漁,岸靜可憩,街繁可商,景美可賞”的預想效果。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X湖的冷清現狀也是S市發展困境的一個縮影。但是從環境治理的角度講,寧夏自治區S市政府全力推進環境保護政策,生態保護的宣傳口號與標語隨處可見,也的確取得了顯著的效果。這一時期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張力表現為:在政府主導的環境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的背景下,雖然環境整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發展問題又成了地方政府頭疼的難題。
按照生態現代化理論,S市可以在有了一定經濟積累后可以通過技術進步來實現環境保護和經濟增長的雙贏。但是從實地調研的結果來看,兩者的關系顯現出了兩個階段不同的張力,似乎兩者只能得其一不能兼得。如果從企業這一主體出發,按照生態現代化理論的相關描述,在生態現代化的語境下企業要想在政府、非政府、企業和公眾共同構筑的空間中發展,不能只關注自身的經濟本質,還應當承擔環境責任,運用技術手段形成一種“企業文化的激烈變遷”,進而形成一種綠色化的企業管理戰略。在筆者的實地調查中發現,企業自身也存在著流動性,有一種“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觀念。在技術成本和收益不可知的背景下,企業往往選擇搬離該地。在寧夏S市在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顯現出的兩階段張力之后,在社會轉型的背景下,兩者之間的張力關系交織得更加的復雜。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堅持生態環境保護紅線的前提下,進一步探尋經濟發展轉型的空間。對這種交織復雜張力關系的探索,也是筆者下一步研究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