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學院 王宇明,劉慧玲
中國是當今世界上人口老齡化最為快速、老齡人口規模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這也是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長期面臨的最大挑戰與常態性特征[1]。截至2021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群體數量達到2.67億,占總人口的18.9%。伴隨著人口老齡化持續快速增長,運用信息化、智慧化等手段為養老服務成為“十四五”時期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選擇。與此同時,作為智慧養老的實施對象,老年群體被稱為“數字移民”,在新媒體時代卻一直處在非主流、邊緣化的狀態[2]。要改變這種情況,首先要從提升老年群體的媒介素養著手。媒介素養作為當代公民必備的基本素養,是指應該具有的“獲取、分析、衡量和傳播媒介訊息的能力”,具有多種維度。本研究選取巢湖漁村老年群體作為研究對象,主要基于漁民作為一個特殊群體,長期被忽略,關注少且常常隱藏在“三農”問題的影子里。2020年1月1日,巢湖開啟全域禁漁,禁漁期為10年。全面禁漁后,退湖漁民的生計問題成為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2020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強調,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要把相關工作做到位,讓廣大漁民愿意上岸、上得了岸,上岸后能夠穩得住、能致富。本研究選取漁村老年群體作為對象,研究其媒介素養問題,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上都具有現實意義。
2022年6月,課題組對巢湖漁村老年群體進行過專題調研。采用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形式,其中發放問卷300份,有效問卷288份。在所獲有效問卷樣本中,人口統計學特征如下∶ 男性占比52.78%,女性占比47.22%;初中及以下學歷占比96.88%;月收入2000元占比85.07%;職業中漁民占比81.94%,其中又以世居漁民和農轉漁民為主,占比90.21%。
1.媒介使用與媒介接觸
首先,在媒介擁有方面,傳統媒體中廣播和電視的使用和普及率最高,所占比例為分別為95.83%、92.01%,幾乎人人家中都有廣播和電視。其次是智能手機,占比54.17%,但大部分老人在使用上也只限于和親友接打電話。報紙和電腦的使用對老年人要求較高,如報紙屬于一次性消耗產品且老年人由于身體機能下降和文化程度有限等多方面原因已經基本很少使用,電腦網費消耗高且老年人操作起來困難,因此老年人接觸此類媒介也非常少。在媒介使用時長上,92.7%的老人每天使用媒介的時間在1小時以內,老人們說有時候要工作,基本沒時間看,不干活時偶爾看看電視、聽聽廣播。在媒介使用動機方面,有65.28%使用智能手機的老人都是用來和自己的親友溝通,他們對于利用智能手機和親友保持聯系具有較大的興趣。調查顯示,老年群體最常用的四類應用分別為即時通信、網絡視頻、政務服務和網絡支付,這與CNNIC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結果相一致。
2.網絡信息獲取與態度
多數老人表示自己沒有利用網絡獲取信息的需求,因為平日里自己智能設備用得少,不需要了解太多東西,盡管有時候也會去看一些推送的信息,但如果不是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不會想進一步了解,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自己對信息搜尋不會操作。在面對網絡信息的態度上,有57.64%的老人表示自己不信任網絡,那些網絡消息看看就好,都是騙人的,甚至還有老人曾經被網絡上的虛假信息欺騙過,所以再看到此類網絡信息就不再相信了。有30.56%的老人選擇相信符合自己認知的網絡信息,一般碰到自己不了解的如果自己能夠查詢就會去查詢,如果自己不能辨別真假的就算了。在被問到碰到一些自己想去了解的廣告或信息的真假如何辨別時,58.68%的老人首先選擇根據自己的主觀判斷是否符合自己的認知,或者是向身邊了解的人詢問。較少會有人選擇自己去搜尋答案,因為很多老人對信息搜索的功能并不熟練。在使用媒介過程中遇到任何麻煩,他們往往選擇自己嘗試解決或不解決,在判斷各類媒介信息孰真孰假上,他們多采取不予理睬的態度。
3.媒介參與意愿
在信息生產層面,只有12.5%的老人除了接受網絡信息外會主動生產內容,如拍攝短視頻等,并且自我感覺操作良好,其他87.5%的老人覺得操作起來比較吃力,基本上很少操作或不去操作,只做信息的接收者。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他們表示不是很想主動去學習,對自己現狀很滿足。在媒介技能提升層面,27.08%的老人認為沒必要提升自己的媒介技能,他們認為,自己的文化水平和精力有限完全跟不上媒介發展的節奏,對各類媒介也不是特別感興趣。有30.9%的老人有想要提升自己媒介技能的想法,但不知道要通過何種途徑。
1.媒介使用類型單一,新媒介接觸率低
在媒介接觸與使用方面,老年人與年輕人表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老年人并不像年輕人那樣熱衷于媒介并產生嚴重的依賴,他們沒有形成一定的媒介使用習慣,新媒介接觸率低,甚至不接觸新媒介。一方面由于老年人生理機能下降,出現記憶力衰退、視力模糊、聽力下降和頸椎類疾病等,不能很好地使用媒介;另一方面由于時代特性,老年人的整體文化素養偏低,學習能力不足,加之青年子女未合理引導,導致老年人既缺乏學習動機,又不具備使用能力。
2.農村老年群體媒介需求層次低,“家庭反哺”不足
隨著媒介形態的快速發展,老年人的媒介素養有慢慢提升的跡象,他們開始對媒介表達出各種訴求,這種訴求往往以養老實際為基礎。據了解,絕大多數老人與青年子女分居,處于獨居狀態,長期獨居使老人缺乏情感歸屬,產生孤獨感,一些老年人則表示,如果學會使用智能手機方便與子女聯系即可緩解一定的孤獨,得到情感寄托。目前老人在使用媒介的過程中,更注重從中獲得情感的需要,達不到尊重和自我實現的層級,媒介需求層次較低[3]。在滿足老年人媒介訴求上本該發揮作用的“家庭反哺”未實現它的作用。在調查時很多老人表示,子女在教授自己新媒介技能這塊是缺位的,這種反哺的缺失會降低老人的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甚至會造成代際鴻溝進一步擴大。
3.農村老年群體媒介參與度不足,話語權失衡
網絡信息魚龍混雜,對互聯網信息的選擇和判斷離不開一個人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老年人網絡信息的了解甚少,并且在農村地區,老年人思想固化保守,在面對繁雜的互聯網信息時往往自恃生活經歷豐富,主觀地對所了解的信息自行判斷。就拿電視上常播放的廣告為例,當被問到是否相信電視里的廣告時,絕大部分老年人想都不想就直接說是假的,表示自己從來不信,完全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一味不認可網絡。他們幾乎不去考慮,也很少用網絡工具進行檢索學習,面對網絡信息他們往往處于一個被動的、無意識的接受狀態,絲毫不注重自己媒介經驗的自我學習和積累。老年人是媒介技術發展中的滯后群體,還停留在受眾的角色,作為較弱的傳播者,沒有完全融入“人人都是麥克風”的大眾傳播時代,他們不主動進行內容生產,更習慣于被動地接受信息[4]。久而久之,本來就處在弱勢地位的農村老年居民的媒介話語權就會逐漸削弱,甚至喪失。
提高老年群體的媒介素養最重要的方法應該從內部出發,老年人要積極探索,認清自我,不斷進行自我調適,善于使用媒介,發展自我。首先老年人應該樹立提高自身媒介素養的意識,克服畏難情緒,循序漸進,找到適合自己學習的方法。面對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媒介及信息,不要迷失自我,保持正確的態度,永遠保持健康積極的心態,不單單只是局限于對某一種或某幾種媒介的探索學習,要樂于接受其他新鮮事物,有“活到老學到老”的終生學習理念,摒棄“人老無用論”[5]。同時,老年人要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和法律意識,對于網絡上的各種詐騙信息要保持警惕,提高自我辨別意識,謹防上當受騙;發布和傳播網絡信息要恪守法律紅線,不做違法犯罪之事。老年人要從內心深處擺脫“生存是養老”的傳統觀念,提升自己的媒介素養,開啟新生活,不要讓自己的晚年在孤寂和無聊中度過。此外,老年人要有意識地培養真正意義上的“意見領袖”,傳遞和解釋新消息,增強群體凝聚力。在調查走訪的過程中,發現老年人經常抱成團將“意見領袖”圍在中間,談論著各式各樣的消息,小到家中的雞毛蒜皮,大到國家的政治政策,但內容淺顯,帶有濃厚的主觀色彩和狹隘的個人見解。雖帶有瑕疵但更是一種進步,不過僅有幾個“意見領袖”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有更多老人參與進來并提高自己信息解讀水平和領導能力。
在中國傳統文化里,父母和子女始終保持的角色都是教化者和被教化者。老年人媒介素養的提升與否與青年子女的“反哺”離不開干系,當然也有賴于老年人自身努力和配合。調查發現,農村老年群體使用的新媒介多為子女贈送,基礎使用技能也從子女處習得,包括聊微信、視頻電話、刷抖音等,子女有空“反哺”老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老年人媒介使用的意愿和能力。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農村老年群體新媒介使用率整體偏低,一方面是因為老人的傳統思想導致他們在使用媒介過程中遇到難題不愿意麻煩他人;另一方面是因為年輕子女覺得老人沒必要學會太多,網絡與他們基本上就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關系,沒時間也不愿意教授,使得老年人又失去一條提升自己媒介素養的路徑。因此青年子女應照顧老年人媒介使用的情緒,對他們進行“數字反哺”,引導他們積極探索,耐心教授他們操作步驟,鼓勵他們使用媒介,幫助老年人提升自我。
當下,老年人媒介素養偏低,大眾媒介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大眾媒介要“有所為”“有所不為”:一方面作為內容生產者的媒介要自覺承擔起社會責任,提高服務質量,生產樂觀向上、積極健康的內容,合理的引導老年人媒介使用,向老年人推送正向的、真實的媒介信息;另一方面要摒棄偏見,保護老年人在媒介使用中的弱勢地位,平臺對內容生產嚴格把關,禁止博人眼球的低俗信息誤導到老年網民,引起不必要的恐慌,甚至產生信任危機。大眾媒介應該利用自身優勢,廣泛普及媒介素養知識,創造有利于媒介素養教育的良好環境。媒介可以開設專門的專欄和節目,多開發一些針對老年受眾的傳播內容,比如如何區分虛假網絡信息,理性看待電視廣告,或新媒介的普及與應用等。大眾媒介要注重新媒介素養的普及,適當傾斜資源介紹與媒介素養相關的知識,在不知不覺中對老年群體產生影響。
在智慧養老背景下,社會各界充分開發老年媒介產品,讓老人在媒介產品上“老有所用、老有所選”。為滿足老年人的養老新需求,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推動老年人主動提升媒介素養,需要社會各界付諸實踐和努力。產品生產者和服務者應合理定位,以人為本,加大對養老服務產品的投入力度,重視分析老年受眾的真實需求,積極創新。比如針對老年人視力下降的現實情況,媒介改變字體大小,方便老人識清,或者全部使用播放功能,這樣不識字的老人也可以使用;老年人記憶衰退,對新事物接受反應慢,應用設計要簡化功能,使媒介操作簡單、易上手,方便老年人識記學習。在本次調研中,絕大多數老年群眾希望媒介應用能更加簡單化、易操作,媒介傳播內容與自己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多數老人表示對符合自己認知的媒介內容感興趣。因此內容生產者應發展一些為老年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內容,站在老年人的角度上思考問題,不只是生產當下的一些主流信息獲取流量,要多關注老年人的生活習慣,為老年群眾提供服務,改變傳統的傳播方式和傳播內容,傳播內容轉變與老年群體生活息息相關,老年人不僅是媒介的受眾,也希望自己主動生產創造,成為內容生產者、傳播的主體。
政府是“智慧養老”政策的最初提出者,也是“智慧養老”服務模式的倡導者,因此政府也該成為“智慧養老”服務模式落到實處的有效保障者和實施者。老年人媒介素養的提升有賴于政府的積極作為,在調研過程中發現有96.88%沒有聽過或被宣傳過“智慧養老”,對此政府首先要宣傳到位,使大眾有所了解,提高人們的認識;其次政府應開展媒介素質教育工作,組織一些活動培訓,支持老年人接受繼續教育,扶持老年大學的開設,提升老年人知識文化水平,改變老年人的媒介素養現狀;除此之外,政府應該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加大對落后農村地區的政策與財政支持,改變鄉村貧窮落后的面貌,推進鄉村振興,保證“智慧養老”政策和產業養老服務模式在廣大農村地區落到實處。同時,政府也要加強對網絡信息的監管力度,對實施不法行為的信息生產者予以重拳出擊,加大懲處力度,增強老年網民上網的安全感和積極性;政府積極凈化規范的網絡環境,營造和諧、健康、綠色的網絡信息空間,鼓勵廣大老年網民積極接觸和使用新媒體,保護老年人平等取得網絡信息和安全使用媒介的權利,激發老年群眾的興趣,積極提高自身媒介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