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衡珍 陽慧珍 胡鳳池 黃 冰
(1.衡山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湖南 衡山 421300;2.長沙市望城區職業中專,湖南 長沙 410000;3.衡山縣觀湘中學,湖南 衡山 421300)
在《關于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2021—2025年)的通知》指出,全面推進課程德育建設,切實增強教師課程德育意識和能力,使各類課程與德育課程同向同行,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1]。當前旅游業的主要問題在于旅游供需矛盾較突出、融合發展深度與廣度不夠等,當前旅游業態難以適應當前散客化、個性化、網絡化的旅游需求,文化展示等淺層次開發,文化體驗不足,文旅互相支撐不夠[2]。中職旅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面向旅行社、旅游景區等從事旅行社服務及其他旅游企業服務工作。中職旅游服務與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就業率達到95%以上[3]。中職畢業生大多在當地就業,這就使得中職旅游專業畢業生具有特殊性質和特殊使命——傳播當地文化。因此,提高旅游專業畢業生內在競爭力,正面輸出本地文化,除了扎實的專業知識,還需在日常教學中貫穿德育教育,提高學生思想境界,加深對當地文化的理解。
2021年發布的《湖南省“十四五”時期推進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提出,以文旅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整合全域旅游資源要素,著力優化旅游空間布局,突出提升文旅融合程度,做強旅游大產業、做優旅游大市場、做精旅游大品牌,全力打造全域旅游基地和旅游強省[4]。在旅游專業教學中,部分教師以證書考取為導向。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較少注重傳播當地特色文化。即使學生了解旅游相關從業知識,由于當地文化輸入不夠,導致學生“紙上談兵”,沒有個性化,不具備較強的競爭力。
主要表現在沒有明確的核心德育。除語文、數學、英語、體育等公共基礎課外,旅游專業開設的專業課程包括頂崗實習、專業方向課和專業核心課。這些專業課程共有至少十門課。受限于授課內容的不同、授課教師的不同、授課班級學情的不同,每門課的德育內容也不盡相同。核心德育不統一,也使得整個專業課程德育體系混亂。湖南省職業教育改革要求職業教育對接湖南發展戰略,瞄準湖湘產業需求,服務“湖湘企業”。旅游專業課程德育體系也可圍繞當地文化構建,以地方性知識為主導。在培養中職旅游專業畢業生時,要更加注意對接當地文化,將湖湘文化融入課程德育,培養具有湖湘特色的旅游專業畢業生。
主要體現在公共課的課程德育未兼顧旅游專業特點。旅游業覆蓋出行、住宿、飲食、出游、購物、娛樂六大板塊。每個板塊都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而每個板塊的興起都需要當地文化的支持。這點與財會、計算機等其他專業有所不同。而公共課的課程德育往往“一刀切”,很少有公共課的課程德育區分專業,展開對接專業特色的德育內容。
克利福德·格爾茨(Clifford Geertz)認為“地方性知識”是根植于文化的集體智慧,體現在道德、藝術、工藝、科學、勞動分工、歷史等各個方面。2022年,湖南省為推動湖南職教高質量發展,決定實施職業教育楚怡行動,在建設楚怡文化傳承基地、楚怡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為推動這一發展,教師可注意教學中傳達的價值觀和理念。文化輸入如同語言輸入,有足夠的輸入,就有可能產生優質的輸出。旅游業的興盛,需要當地文化的支持,也需要對當地文化了解的優秀傳播者。中職學生大多來自當地,中職旅游畢業生大多也在當地就業。作為當地文化傳播者之一,他們的言行舉止和思維習慣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當地文化特色。學校和教師以恰當的方式,可用足量的當地優秀文化熏陶學生,提高學生的內在競爭力。
第一,加強教師對地方資源的了解。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作為中職旅游專業課教師,不僅需傳旅游專業的職業道德,也需授旅游專業的業務知識,還需解學生對地方性知識的疑惑。項目教學法在我國職業教學的領域中,已取得不錯的教學效果。在具體旅游項目中,既能解決書本知識與實際應用的脫節現象,又能使學生親身感受當地文化。以湖南旅游為例,學生是否對湖南旅游的經典路線充分了解,是否能根據當地文化特色、能滿足游客要求定制旅游路線。而落實“傳道授業解惑”,也需要教師自身對當地地方資源充分了解。以長沙為例,教師是否能就長沙某一特產娓娓道來,是否了解長沙為何稱為“星城”,是否了解長沙在歷史變遷中的過往。對教師個人而言,這些都需教師在教學和生活中積累。同時,學校也可加強對教師業務能力的培養,將頂崗實習落到實處。頂崗實習是教師接觸當地旅游業、了解業態的重要途徑。
第二,促成有關德育本土化的集體備課。新教師不了解如何將德育內容融入常規教學,老教師困于經驗主義中難以突破教學慣性桎梏,不新不老的教師困惑于如何開展系統化的德育融入。但是新教師思維活躍、往往能提出教學新招,老教師經驗豐富、可以把握分寸,不新不老的教師課堂思維敏捷、面對新的授課方式和內容往往能有效把握課堂節奏。有效的集體備課可以將三者的困惑集中化、優點最大化、缺點最小化。根據旅游業的特色,以地方性知識為基點,可將德育融入集體備課分為優秀民俗民風、自然風貌、歷史變遷、當地藝術等部分,在教材中找到適合的落腳點展開教學。
第三,在常規教學中重視地方性知識的落實。可以在學生評價體系中以過程性評價等方式體現。地方性知識包括地方民俗、文化、景點、美食、歷史等。這些知識融入在旅游專業知識的方方面面,并未以系統化的課程形式出現。但是,它們對提高旅游專業畢業生的內在競爭力起著較大的作用。根據對廣州旅行社9個崗位員工職業能力問卷調查分析的結果顯示,大部分人認為具有職業通用能力(人際溝通、應變處理、服務意識、職業道德、組織協調、自我調適)是從事旅游行業的基本要求。若要在該行業有更好的發展,還需要良好的專業核心能力,包括寫導游詞、考取導游證、可現場講解、能開發路線、有體能耐力[5]。現場講解和導游詞雖有模板,但是,模板化的講解千篇一律,它會弱化導游個人特色,從而降低導游個人競爭力。開發路線也考驗導游的平衡能力——既能滿足游客個性化需求,又能良好而有力輸出當地文化。不論是寫講解詞、導游詞,還是開發路線,都需要導游對當地文化有著深層次的了解,也能對當地民俗民風、自然風貌、歷史文化等資源有個人見解。這就需要在教學中融入地方性知識,引起學生對地方性知識的重視。
第四,提高旅游專業教師的課堂組織能力。根據旅游專業特色,提高旅游專業教師的課堂組織能力。教師的教學,不僅需講授旅游專業知識,也需注重教師在授課時傳達的價值觀、理念和假設。旅游業覆蓋行、住、食、游、購、娛六大板塊。提高教師教研能力,也可從這一特色入手,使該專業教師能窺一斑而知全豹,學會通過表象看具象。中職旅游專業學生專業知識基礎不夠扎實、學習興趣不高、學習動力不足、職業目標不夠明確、職業素養不足。因此,旅游專業教學可抓住一些“給力點”。從樂中學,讓課堂成為一次旅行,設計生動有趣、針對性較強的教學環節,創設適當的情景,比如播放當地音樂、朗誦或查找描寫當地自然風光的詩詞、講述有趣的民間故事;從做中學,旅游專業的教學包括不少實踐性較強的內容,應當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核心。比如,在講解某景點時,教師可先做示范,作精彩的講解。學習酒店服務時,可組織學生去往酒店參觀;從悟中學,將當地企業文化融入當日常教學中,實現人才培養和企業對接的需求、實現課程建設和崗位需求的對接、實現企業文化和教育文化的融入[6]。
旅游專業課程分為三個部分:頂崗實習、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專業必修課主要包括“旅游概論”“旅游政策與法規”“導游實務”“導游基礎知識”等課程。中職旅游教學可著力培養學生的旅游專業基本能力,而課程的設置也應以崗位的實踐技能為主。中職旅游專業的就業大多就面向當地旅游業的一線崗位,以當地旅游為主。系統的德育體系不僅要把握頂崗實習等這三個部分的內容,也要明確每門課負責的德育核心內容。專業課程的核心可圍繞當地企業文化、歷史文化、自然風光等展開。同時,緊密每門德育融入內容之間的縱向、橫向連接。以2014年職業教育國家級獲獎教學成果——《中職學校旅游專業“項目 情景”技能教學法研究》為例,該教學法開發了五大特色技能教學內容,而這些內容便是以湖州當地特色為基礎——江南水鄉古鎮休閑旅游服務、安吉“生態旅游”服務、湖州“農家樂”旅游服務、湖州“百魚宴”服務、湖州地方“三道茶”文化服務。該教學法以當地特色為基石,展開旅游專業教學,使學生在學習知識和服務技巧中,領悟當地文化特色。
公共基礎課通常負責通識知識的傳授,包括語文、英語、數學、歷史等。這些課程雖非專業課,但是,這些課程貫穿著整個中職生涯,它們的學時也在總學時中占據不小的比例。而在旅游業中,這些通識課雖未以專業課形式出現,但在日常工作中所起的作用卻非常大。以導游為例,在計算旅游團隊預算等方面需使用數學,在理解游客需求、與酒店景點的溝通交流等方面需要良好的能力和理解能力,在提升經濟效益、拓展業務等方面需使用英語,而歷史在提升內在競爭力、提高業務能力等方面起著不小的作用[7]。因此,不論是在校學習和升學,還是畢業后的就業,這些公共通識課程都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
但是,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之間合作不夠,難以發揮集體智慧。而在中職教學中,公共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溝通不夠,容易導致公共課教師對旅游專業的了解不夠,從而影響公共課教師展開旅游特色教學。而專業課教師與公共課教師溝通不夠,容易導致專業課教師缺乏專業教學的全局性,使專業課與公共課脫節。專業課教師可多與公共課教師溝通,促進公共課教師根據旅游專業特色,展開相對應的專業德育內容教學。同時,學校也可鼓勵公共課教師積極參與到頂崗實習中,鼓勵公共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一同在某個企業頂崗實習,切身感受旅游業業務的開展。
湖南省職業教育往“強化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優質發展,著力培養湖湘工匠”的方向發展。湖湘工匠這一概念不僅指從事技術行業的一線工作人員,也包括了助力湖南旅游業發展、推廣湖南特色產業和產品、傳播湖湘文化的旅游從業者。紙上得來終覺淺,掌握書本上的知識是入行的門檻,而豐富的地方性知識,了解湖南自然資源、歷史文化、民俗民風等是邁向行業金字塔上層的墊腳石,也是迎合當前個性化旅游需求、深層次開發旅游資源、增強文旅相互支撐力、提高文化體驗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