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昌
(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山東 煙臺 264199)
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交織疊加,影響是深遠全面的,可以預見的是對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社會關系、思想觀念、學習方式已經產生深遠的影響。百年大計、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所產生的疊加效應,給大學生的思想、心理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給新時代醫學院校如何開展大學生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課題組所在學校緊扣醫學院校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在實踐中探索研究,構建了“三段對接,四方聯動”德育教育模式,充分發揮黨團組織、理論課教師、輔導員、大學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將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輔導員的政治引領作用同大學生的“三自”作用結合起來,將傳統教育平臺與互聯網結合起來,將校內文化育人與校外實踐育人結合起來,實現課上課下聯動、線上線下聯動、校內校外聯動,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角度育人,形成富有醫學院校特色的德育教育品牌。
理論課教育與日常德育教育是大學生德育教育的兩個重要方面,是大學生德育教育主體的兩翼,統一于大學生德育教育的全過程。理論課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日常教育是大學生德育教育的主陣地[1],課上課下對接,四方聯動,就是將主渠道與主陣地有機地結合起來,調動德育隊伍所有參與者的積極性,實現全員育人。
理論課教師是學生成長成才的引路人,是德育教育的排頭兵。因此,我們主動對接理論課教師,主動邀請理論課教師參與班級管理,把學生思想動態、理論疑惑反饋給教師,請他們在課上結合理論教學予以解答,幫助學生通過理論理解現實問題。同時,將學生的日常表現作為課程平日成績參與綜合評定,使理論教學與大學生的行為養成有機結合起來,克服了“口頭講”與“實際做”兩張皮現象,有助于實現理論課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2.1 發揮學生干部的作用
在大學生德育工作中,學生干部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思想建設中的表率作用,組織建設中的凝聚作用,學風建設中的感召作用,制度建設中的管理作用[2]。我們的做法是,一是發揮其橋梁紐帶作用,定期將同學們思想中存在的認識問題、現實問題、亟須解決的問題,匯總反映到黨團組織或理論課教師。二是發揮他們的示范引領作用,“學生干部作為學生中特殊的一員,和學生同吃、同住、同學習,是同學們的知心伙伴,他們有著比一般同學高一些的思想覺悟、政治素養和組織能力[3]。”三是發揮自我教育作用,從他們的視野,結合他們的實際,用同齡人教育同齡人,身邊人做身邊人的思想工作,無疑更有效果。
2.2 發揮輔導員主攻手的作用
在新時代,日常教育是學校德育的主陣地,輔導員是主陣地上開展德育工作的主攻手[4]。如何發揮他們主攻手的作用,我們在實踐探索中著重在兩個方面做文章,一是在輔導員業務能力培訓上下功夫,幫助他們不斷提高工作能力。“打鐵必須自身硬”,我們采取專題培訓與經驗共享相結合的形式,定期組織專題培訓,在理論上學懂;在每周一次的輔導員例會上,設立案例分享環節,將身邊的真實案例共享,在借鑒中領悟;定期開展輔導員沙龍、輔導員論壇輔導員能力比賽,在練兵中提高。二是在規定動作和自選動作相結合上下功夫,在規定動作上,落實班周會制度、深入教室宿舍制度、輔導員值班制度、談心談話制度要求,確保輔導員的工作職責落實、落細、落地;鼓勵輔導員創新工作形式,發揮輔導員的個人魅力和主觀能動性,探索富有個人特色的學生教育工作方法。
2.3 發揮黨團組織德育戰斗堡壘作用
基層黨團組織是加強大學生德育教育的組織者和具體執行者,黨總支作為學生管理的領導部門,處于總攬全局的地位。在構建新形勢下大學生德育模式中,我們以打造堅強堡壘為目標,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輔導員隊伍和學生干部隊伍建設為抓手,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為平臺,號準學生的思想脈搏,暢通溝通渠道,把理論課教師、輔導員隊伍、學生干部積極性調動起來,有的放矢地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確保黨團組織成為開展德育的堅強堡壘。
“激活”是相對“非正式激活”而言的,是指通過完善憲法解釋機制,落實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憲法解釋的權力。隨著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新階段,將出臺更多新的重大改革舉措,憲法與改革的沖突將會升級,有些沖突完全可以通過憲法解釋加以解決,有些沖突即使超出了憲法解釋界限,在啟動憲法修改程序之前,也可以通過憲法解釋,為改革提供合憲的空間。因此,在監察體制改革、司法體制改革、土地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中,理論界都曾嘗試用憲法解釋解決改革的合憲性問題,但作為法定釋憲機構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卻沒有更多作為,這顯然不是“憲法解釋是否具有必要性”的問題,而是現有憲法解釋機制不健全造成的。
就是將傳統德育教育方式與“互聯網+德育”結合起來,四方聯動,把大學生德育教育融入學生的日常,抓在經常,實現德育教育的無縫對接,做到全覆蓋、零盲區。
探索“互聯網+德育”的新模式,充分發揮新媒體的作用,通過“鍵對鍵”實現“面對面”,把學生的思想動態與學生干部、理論課教師、輔導員、黨團聯系起來,搭建空中橋梁,增強教育的時代感和吸引力。
1.1 發揮優課平臺的作用,加強理論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
鑒于課題組所在學校是全省數字化校園建設單位,智慧課堂、優課幕課、職教云已在學校廣泛推廣試點,為加強理論課教師與學生的線上交流創造了條件,學生將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現實中的反思、思想上的疑惑,通過線上尋求理論課教師答惑解疑,而理論課教師則通過平臺隨時將學生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總結,共性的問題在課堂上集中回復,個性問題單線互動,從而延伸了優課平臺教學的寬度與深度。
1.2 發揮網絡溝通的橋梁作用,暢通網絡教育的渠道
網絡成為加強新時代大學生德育教育的新手段,搶占網絡陣地,掌握網絡話語權,創新網絡德育的新模式,唱響網絡教育主旋律,成為新時代德育必須面對的新課題。課題組所在學校護理系瞄準重要時間節點,聚焦時事熱點,對接學生特點,打造了一網二微三平臺的網絡教育陣地,形成了集陣地、文化、管理三位一體的網絡德育工作格局。一網即護理系網站,二微即系微信公眾號“最美護理”和各班級的微博,三平臺即學習強國、“燈塔黨建”在線和“星火在線”三個平臺,其中“星火在線”是我們自己打造的入黨積極分子教育平臺,在入黨積極分子培養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1.3 發揮輔導員和學生干部的作用,加強網絡監管,確保網絡安全
網絡在德育教育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網絡安全還沒有完全掌控的情況下,網絡也是一把雙刃劍,網絡輿情同樣也是大學生德育工作必須面臨著重要問題。如何揚長避短?如何及時把控網絡動態,預防網絡與情況事件的發生,我們根據工作的需要,在加強網絡安全教育的情況下,設立系和班級信息員,讓具有豐富網絡知識和經驗的同學發揮作用,及時掌握網上動態,密切關注網絡輿情,在及時關注大學生思想動態,避免網絡輿情的前提下,搜集同學們所思、所想、所議,形成信息匯總,在規定時間內匯報輔導員,輔導員根據信息的輕重緩急,分類處理。
守正創新,發揚傳統德育教育形式的優勢,黨團組織搭臺子,理論課教師、輔導員、學生干部當主角,德育教育唱大戲,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發出好聲音。
2.1 搭建德育教育特色平臺
由黨總支牽頭,團總支組織,理論課教師和輔導員具體指導,學生干部積極參與,精心打造了大學生宣講團、習語學堂、追夢故事會、道德講堂、黨員聯系班級制度等教育形式,定期開展專題學習,將德育教育常態化、經常化。
2.2 舉辦大學生論壇
系統的理論課教學更多的是通識教育,幫助學生全面了解理論體系和基本原理,如何用基本原理分析解決現實生活中思想困惑,更需要理論的深入分析和對比研究,為從源頭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黨團組織針對學生思想存在的問題,定期舉辦大學生論壇,邀請理論課教師、輔導員共同參與,就社會熱點問題進行專題輔導、問題討論,在學習中明辨是非,在辯論中統一思想。
2.3 打造德育宣傳教育陣地
充分發揮了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協同育人功能,無聲的熏陶和感染,更能塑造人的靈魂,讓德育工作更接地氣、更具活力、更有溫情,潤物無聲地給學生以人生啟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為營造潤物無聲的德育氛圍,把教育資源送到學生身邊,我們發揮環境育人的功能,精心制作了德育文化墻,打造德育宣傳陣地,文化墻也成為校園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文化墻內容豐富,涵蓋學生教育的各領域,分設專題教育、教研成果、師生風采、組織生活、特色活動等專欄,置身其中,就是一堂直觀生動的德育教育課。
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加強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舉措,也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內在要求,我們充分挖掘專業文化資源,突出醫學特色,構建了素質養成體系和專業文化培育體系,為培養高素質人才提供文化支撐。
1.1 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構建綜合素質養成體系
文體活動既是大學生活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載體。針對學生的需求,貼合學生的實際,院系盡可能多地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讓更多學生參與進來,在活動中提升、在活動中自信、在活動中蛻變,使學生的綜合競爭能力不斷提升,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健康形成。
1.2 突出專業特色,構建專業文化培育體系
專業文化是專業的靈魂,優秀的專業文化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潛移默化的塑造作用。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以來,無數的醫護人員“白衣執甲逆風行”,以自己高尚的職業情操、忘我的工作態度、精湛的業務技術贏得全國人民的贊譽,成為了醫學院校學生心中的英雄,激發了他們熱愛專業、獻身人民健康事業的熱情,醫護專業成為熱門專業,就是最好的證明。課題組所在的護理系高度重視專業文化育人的作用,把構建專業文化培育體系作為專業建設的最高目標與要求,我們依托專業特點,總結專業文化建設的經驗作法,精心打造了“五·一二”護士節、護患溝通情劇、護理禮儀大賽等專業文化品牌,將專業思想教育、職業道德培育、個人品德滋育有機結合起來,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和職業自豪感不斷增強。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社會實踐把大學生從課堂帶入社會,在了解社會、認識社會中領悟人生的真諦和做人的道理,在志愿服務實現思想升華和價值再造。
2.1 在實踐中發揮專業特長,在服務社會中砥礪職業品德
堅持學以致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熔爐中,在社會的大學校里,掌握真才實學,增益其所不能,努力成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材[5]。社會實踐作為加強和改進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在“學習+服務”的理念引領下,以服務社會為導向,推動知識學習、能力培養與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教育有機結合,加強校、地、企緊密合作和按需對接,打造一批長期化、精準化、品牌化的社會實踐項目,并且把理論課的實踐考核環節與大學生的假期社會實踐結合起來,以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報告作為學生的實踐成績,突出實踐育人的作用。
2.2 在志愿服務中回報社會,在奉獻愛心中傳承美德
志愿服務是主體性育人的重要途徑、隱性化育人的重要方式、實踐化育人的重要載體。在志愿服務的實踐中,我們形成了“紅珊瑚”志愿服務隊,以“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志愿服務精神為引領,進鄉村、進社區、進企業,送文化、送健康、送愛心、送服務,在用“愛心和技能”奉獻社會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擔當。
總之,進入新時代,大學生德育工作面臨著復雜的形勢和嚴峻的挑戰,我們必須“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在學習中借鑒,在實踐中探索,在工作中創新,不斷開創醫學院校大學生德育教育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