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蕾,劉友,盧曉軍,姜樹原
(1.包頭醫學院藥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40;2.包頭醫學院內蒙古自治區低氧轉化醫學重點實驗室,內蒙古 包頭 014040;3.包頭醫學院基礎醫學與法醫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40;4.包頭市公安局刑事偵查支隊,內蒙古 包頭 014030)
高校科研實驗室是進行高水平創新型人才培養和科研工作開展的重要場所[1]。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高校科研實驗室建設規模大幅增加,實驗室的設備種類、數量、項目日益增多[2],實驗室安全問題日益突出:一方面,實驗室設備操作安全,用水用電安全,危險化學品、病原微生物的使用與管理等,增加了實驗室安全管理的難度;另一方面,科研人員流動性增大,層次參差不齊,以人工管理為主,這也加大了實驗室安全管理難度;可能會發生各種各樣不確定的危險[3,4]。因此,構建科學有效的信息化平臺成為現階段各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亟需重視的問題。近3 年來,我校不斷完善實驗室安全管理模式,通過信息化建設,逐步構建起一套有效的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本文重點討論通過搭建信息化平臺,突破傳統管理方式,實現管理的高效化、安全化。
1.1 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科研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是由學校的實驗室管理部門統一制定,但這些制度大部分從宏觀角度來闡述,缺乏針對性、可操作性,并不適用于目前復雜多樣的科研實驗室需求[5,6]。目前學校沒有統一的責任部門負責實驗室安全工作,導致安全職責不清,安全管理工作的難度加大,仍存在安全標識不具體、安全操作流程不規范、安全責任人落實不到位等問題。
1.2 安全意識不強 在高校教學、科研工作開展過程中,大部分師生安全意識淡薄,忽視了基于專業特點的實驗室安全的細節工作。一些實驗室缺乏對實驗人員的安全教育和培訓,實驗操作過程不專業、不規范,存在“重成果,輕安全”的思想,進入和離開實驗室時不檢查門窗、水、電及儀器設備情況,準入制度中不包含與實驗室安全相關的考核,為實驗室埋下了較多安全隱患。同時,大部分科研實驗室未與師生簽訂安全責任書,使安全管理責任體系無法落實到位[7,8]。
1.3 實驗室安全設施不完善 部分科研實驗室由于建造時沒有合理規劃,存在著缺乏足夠的通風櫥、緊急噴淋和消防安全等設施的情況;實驗室安全防護用品不齊全,沒有配備急救包、滅火毯、護目鏡等;隨著大功率儀器設備的增加,一些原有的電路承載功率受限,用電負荷不斷增加,儀器設備運轉期間沒有安全有效的儀器監控設備,容易引發火災,這都給實驗室安全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隱患[9,10]。
科研實驗室安全要做到不留死角,實時掌控實驗室基本情況,真正做到預防為主,就必須要依靠現代化的信息手段,引入“互聯網+”搭建信息化管理平臺,對實驗室的狀況做到全面、準確以及動態的監測。運用“大數據”的理念,實現實驗室安全管理全覆蓋,最大限度杜絕安全隱患,保障實驗室安全[11,12]。我院在信息化平臺的建設中,將工作去繁就簡,提高了工作效率,信息化平臺建設流程圖見圖1。

圖1 信息化平臺建設流程圖
2.1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信息化管理要做好科研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離不開健全的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12]。安全管理制度應包含實驗室日常工作,如設備操作規范、配套設施和日常行為規范等。根據各實驗室的實際情況制定出適合不同實驗室自身特點的制度、操作規程和技術標準,切實有效地規范實驗室安全工作流程[13]。近3 年,通過不斷發現問題,針對不同實驗室、不同設備及時更新完善了一系列科研實驗室的管理制度,如《公共科研平臺管理辦法(試行)》《細胞室行為規范》《轉化醫學中心特種設備(高壓滅菌鍋)安全管理制度》《轉化醫學中心實驗室環境保護及安全管理制度》等。實驗室管理人員及時對信息平臺上的制度進行更新,并在網頁平臺置頂,使登錄平臺系統的師生第一時間關注到制度內容的修改,與此同時通過群管理進行手機通知,讓師生通過網頁盡快掌握制度更新內容。
2.2 安全檢查、責任體系信息化管理 借助實驗室安全管理系統,確定了每個科研實驗室房間唯一的安全責任人,并簽訂了自上而下的安全責任書,在系統中可以查到安全責任人的相關信息[8,14],定期進行科研實驗室安全隱患排查,如對老舊設施是否需要維護,防爆、防火柜、通風設施、洗眼器,以及緊急噴淋等安全設施是否齊全,滅火設備是否在有效期內等信息,用文字、圖片描述后形成整改意見,上傳到系統中,科研平臺相關管理人員通過平臺系統可實時關注,并及時進行整改。每一次隱患及整改措施都在管理系統中形成記錄,實現了實驗室安全檢查的長效機制。
2.3 實驗室的實時監控管理 信息化背景下,通過現代化科技手段,能夠有效實現實驗室的實時在線監測、記錄、報警反饋和遠程監控等功能。例如科研實驗室,通過安裝相應的氣體泄露傳感器、液體滴漏傳感器對實驗室的安全進行實時監控,負責人可以實時查看環境參數。如當氣體或者液體發生泄漏時,傳感信號及報警訊號,第一時間通過網絡傳送到監控屏幕上,同時會發送到負責人手機終端上,便可以迅速的采取應對措施,降低安全風險。
2.4 準入制度的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平臺的建設,加強了準入機制的把關(入室流程見圖2),對于進入實驗室的人員,需要登錄實驗室安全考試系統,進行網上平臺的實驗室安全考試,只有考試合格的人員,才可以授權實驗室門禁系統,進入實驗室進行科研工作。同時實驗室安全測試會定期開展,對于測試不合格的人員取消門禁授權,直到測試合格為止。用實驗室準入制度確保學生安全教育的質量,做到安全內化于心[15,16]。

圖2 入室流程圖
2.5 安全教育的信息化管理 通過信息化技術構建常態化、開放式、參與式的實驗室安全教育培訓在線學習平臺和考試系統[17,18],師生可以不受時間和地點的約束,隨時隨地進行安全知識學習,而且學習形式更加多樣,包括聽音頻、觀看安全小視頻等,內容更加豐富且具有時效性和針對性,安全學習的內容包括實驗室相關的安全管理條例、安全通識應急辦法、實驗室基本防護知識、儀器操作注意事項、垃圾分類等,每一章內容學習結束后可進行在線測試,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效,實現了全面的安全教育培訓,為進入科研實驗室開展工作提供考核標準,同時可大大降低實驗室安全事故的發生。
2.6 儀器設備使用的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平臺的建設,將整個學校內科研實驗室中的儀器進行整合,統計到儀器設備信息庫中,形成儀器設備目錄,進入實驗室的人員可以通過信息化管理平臺查看儀器設備的狀態,并且進行使用申請預約,管理人員通過網上審批授權。信息化管理提高了實驗設備的利用率和共享率,節約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實驗室運行效率及可操作性[19]。
通過實驗室安全信息化平臺的建設,完善了安全管理制度的實時更新、建立健全了安全責任體系,加強了準入制度的建設,提供了全面、準確、實時動態的與實驗室安全相關的數據等,大幅提高了實驗室安全管理的效率。實驗室安全管理信息化平臺的建設不僅提升了實驗室管理水平和效率,同時也在實驗室安全管理過程中體現了極大地優勢地位,發揮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