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有為
面對烏克蘭危機升級和氣候異常等諸多挑戰,東南亞有堪稱可圈可點的經濟表現,離不開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RCEP是由東盟率先提出和主導的區域經濟合作框架,自生效起,不僅在短期內如“春風”般喚醒了東南亞國家經濟的穩步復蘇,也將在長期內將經濟復蘇的“季風”從東南亞吹到中日韓等其他區域經濟體,呈現出傳統概念上的邊緣反向驅動中心國家復蘇的獨特路徑。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2022年全球經濟復蘇仍面臨諸多挑戰,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速將同比下降1.3%,國際貿易額增速同比下降3%。然而,常被視為區域經濟“邊緣”的東南亞,2022年第二季度以來已經呈現出明顯的復蘇態勢,國內生產回穩,部分國家已允許社會和經濟活動從抗疫模式轉為正常。東盟主要國家的第二季度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均實現正增長。其中,馬來西亞第一季度經濟增速達5%,第二季度較去年同期增長8.9%,為疫情以來單季增長率次高,超過市場預期。同時,該國第二季度出口同比增長23.3%,包括貿易總額在內的多項數據創下歷史新高。伴隨對正常經濟活動的限制措施的取消,東南亞國家的個人消費得到增長,生產持續回暖。國際知名信息服務公司HIS Markit公布的數據顯示,8月東盟國家制造業平均PMI(采購經理人指數,以高于或低于50表明制造業的擴張或萎縮)從7月的46.5上升至49,已連續第四個月上升。其中,8月緬甸制造業PMI從7月的51.7上升至53.2,達15個月來的最高點。印尼制造業PMI從7月的46.9上升至8月的50.8,表明制造業結束了連續五個月的萎縮并轉為擴張狀態。泰國制造業PMI在8月繼續上升,從7月的45.9提高至49.7,是2022年1月以來最高水平。
東南亞經濟復蘇離不開RCEP的助力。RCEP作為一個穩定、全面和有效的自貿協定,在短期內有助于東南亞經濟復蘇。
RCEP顯著提升了東南亞國家同中日韓等區域內重要經濟體的合作層次,構建了統一、開放的大市場,增強了彼此間的相互依賴性。RCEP通過擴充市場準入等貿易投資便利化措施,促進商品和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集聚。這對于身處這一結構中的邊緣位置、依賴性更強的東南亞的作用尤為顯著。RCEP生效后,生效成員國之間90%以上的商品貿易最終實現零關稅,意味著各國間實現了貨物貿易自由化的承諾。
并且,RCEP通過增強東南亞國家與域內其他國家的相互依賴性,有助于形成對東南亞的貿易投資增量,進一步激發各國對東南亞的依賴性。東南亞各國對亞太區域市場具有高度依賴性,同時,由于其在全球和區域價值鏈中短時間內難以被取代的地位,中日韓等域內主要經濟體對東南亞同樣也有高度依賴。相互依賴意味著只要東南亞積極參與區域產業分工,其經濟就能夠實現復蘇。而RCEP的出現不僅鞏固了東南亞國家原有的分工地位,還為東盟在同其他經濟體的合作中掌握了更多先機。中國商務部估計的結果顯示,RCEP成員中,東盟宏觀經濟層面相對受益最大:東盟整體GDP累計增長率在2035年將因RCEP的生效增加4.47%。馬來西亞貿工部表示,RCEP將成為本國在疫情后實現經濟復蘇的“關鍵推動力”,通過RCEP的出口,收入將增加2億美元。泰國商業部數據顯示,RCEP正式生效后的前兩季度,泰國與RCEP成員國的貿易額達1690.4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3%。菲律賓發展研究院的報告顯示,一旦本國核定RCEP生效后,本國出口將增長10.47%,拉動GDP增長2.02%。
RCEP不僅能增強東南亞與成員國之間的相互依賴性,還將以各類創新性的規則為供應鏈安全提供制度保障。疫情過后,這將促進區域生產網絡的有序重塑,增強東南亞經濟的內在韌性。故而,RCEP將源起東南亞的“季風”吹拂到亞歐大陸,與中日韓等其他經濟體的“云團”相會,為區域的經濟增長帶來雨露甘霖,實現從邊緣到中心地區經濟復蘇的“季風路徑”。
不過,與區域市場和世界經濟的高度相互依賴在為域內各國提供了發展動力的同時,也埋下了脆弱性的禍根。1997年那場從泰國等東南亞國家蔓延至整個亞太地區的金融危機,走的就是“季風路徑”。而RCEP以制度的方式提升了區域供應鏈的秩序性,為域內各國未來的復蘇提供了必要的抗風險機制,保障了長期穩定的經濟復蘇態勢。
首先,RCEP通過直接降稅、原產地規則等統一化方式實現貿易自由化與便利化。RCEP能約束關稅壁壘等貿易保護主義行為,降低貿易沖突發生概率,有效保障從東南亞興起的經濟復蘇擴展至域內其他國家。各成員國均做出高于各自與東盟“10+1”自由貿易協定水平的開放承諾。
貨物貿易方面,RCEP采取雙邊兩兩出價的方式開展降稅承諾,并針對域內各國的經濟狀況制定了更具多元化的降稅機制。例如,RCEP的減稅承諾既包括適用于所有成員國的“統一減讓”,也包括針對發展水平不同的國家的指定的“國別減讓”。同時,RCEP在區域內實施統一的原產地規則,極大簡化了海關程序。例如,為縮短貨物通關時間,RCEP允許在貨物抵達前預先提交貨物進口所需的電子信息,并要求盡可能在48小時內放行;針對易腐貨物,則規定了更加詳細的通關流程,要求盡量在六小時內放行。

2022年9月在廣西南寧舉行的第19屆中國—東盟博覽會首次設立“東盟和RCEP精品展區”,進一步促進中國和東盟及其他RCEP成員國合作與交流。2022年是中國東盟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開局之年、RCEP生效實施的第一年。
服務貿易方面,RCEP根據各國服務業發展水平,靈活采用負面清單和正面清單結合的方式制定貿易準入承諾規則,已包含新金融服務、審慎措施、特定信息處理等13個方面的規則,以提升域內金融服務水平。例如,15個成員國在服務貿易領域的開放承諾不僅在各自《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承諾出價基礎上有了大幅進步,而且高于原有“10+1”自貿區水平。除服務業水平較低的老撾、柬埔寨、緬甸三國外,其他各國的承諾服務部門數量均增長到100個以上。
其次,RCEP各國還創新諸多風險抵御機制,以保障區域內投資活動的穩定、有序恢復,成為目前經濟復蘇“季風路徑”的最有力保險。其中,最為典型的是“凍結機制”和“棘輪機制”。凍結機制是指在生效后,各國對協議事項的任何修訂都不能低于最初的承諾水平,即不能增加對外資的限制、不能退回生效前水平。棘輪機制是指各國日后對措施的每一次修訂都只能比修訂之前對外資的限制更少,即對措施的修訂只能對外資更有利而不能倒退。
再次,RCEP的規則也在增強各國本土能力建設上取得了成效,能在長期內為區域的經濟增長提供動力。RCEP充分考慮了投資者和東道國利益的平衡:在鼓勵本土企業發揮優勢、參與域內分工的制度環境下,各國能更快加速區域產業鏈重組。同時,東南亞國家也可以加強同中日韓的技術合作、技術援助,減小區域內技術差距。
在“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浪潮甚囂塵上的形勢下,RCEP不僅提升了區域經濟的一體化水平,也增強了各國參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能力,助力“一帶一路”倡議建設穩步前行。
在宏觀層面,RCEP體現出的包容、開放的理念,與“一帶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不謀而合。RCEP成員國在發展水平、文化習俗、社會制度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特別是東盟國家與發達經濟體日本和韓國之間。然而,RCEP生效至今,其紅利逐漸釋放并不斷放大,東盟國家的經濟復蘇就是最好的例證。
在微觀和中觀層面,RCEP也能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建設提供補充。簽署RCEP之前,亞太地區已存在多個“東盟+1”的自貿區,但隨著域內經濟聯系的日益緊密,各國利用自貿區的效率較低。RCEP大幅簡化貿易協定間差異,緩解了區域生產網絡和供應鏈的不平衡狀態。中國經濟信息社發布的《RCEP海運貿易指數報告(2022)》顯示,隨著RCEP的商品貿易的自由化、便利化和原產地區域累積規則的深化,區域內海運貿易更加開放、自由,海運貿易指數逐步提高。
面對新冠疫情、烏克蘭危機升級以及貿易保護主義等外生沖擊,RCEP對于東南亞經濟復蘇的貢獻不容忽視。中國與東南亞的相互依賴性、區域經濟的內生韌性也意味著中國必須重視RCEP。RCEP與“一帶一路”的天然契合性也促使中國與東盟國家一同維護區域經濟的開放秩序。作為RCEP的首要提出者和重要建設者,東盟國家對RCEP的重視與關切不僅僅是出于經濟復蘇的需要,更是將其作為提升自己區域經濟分工地位的有力途徑:通過將自己主導的經濟合作框架與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結合起來,成為區域合作機制的重要供應方。因此,RCEP以“季風路徑”帶動了傳統意義上中日韓等區域中心國家的增長,保障了東盟國家在區域經濟合作中的地位與發展自主性,改變了傳統意義上中心與邊緣的分野。RCEP勢必會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