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村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問題交織,傳統全球化問題與挑戰逐漸暴露,大國博弈與意識形態斗爭日益凸顯,而傳統西方世界的霸權思維、零和博弈與文明沖突論依然甚囂塵上。世界迫切需要能夠引領和平發展與公平正義的思想與方案。“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誕生為建設一個持久和平、開放包容、共同繁榮的世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2021 年5 月31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加強和改進我國的國際傳播工作,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1]這為新時代我國全面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指明了方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際傳播對我國和世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主要分析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國際傳播的時代背景、內外挑戰,并嘗試探索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際傳播建設路徑。
當今中國處在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實現“第二個一百年”偉大目標而接續奮斗歷史時期,而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治理體系新舊交替,中國與世界的互動關系正發生著深刻變化。21 世紀以來,世界逐漸從多極化走向多極格局,世界秩序發生深刻變化。2008 年的世界金融危機后國際貧富差距加大,西方社會撕裂和族裔矛盾日益凸顯,身份政治與政治極化問題愈演愈烈,西方傳統的國際關系理論、全球化發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方案越來越無法適應世界人民對公平正義的強烈訴求。而與此同時,我國以經濟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開始迅速提高。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守正創新,全面深化高水平改革開放,取得了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內的一系列發展成就,中國越來越接近世界歷史舞臺中央,越來越能夠與這個世界平視,為世界貢獻了諸多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系統性地闡明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世界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為世界人民描繪了公平正義、共商共建共享、共同繁榮的美麗新世界愿景,呼應了世界各國面對國際社會轉型期各方面挑戰的訴求。“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曾多次載入聯合國決議、受到很多國際關系學者和政要的稱贊。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表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激勵人心,能夠提升國際治理體系,使得各國能更好地應對當前面臨的困難與挑戰。”[2]然而,我們也必須看到我國的國際話語權尚未能匹配日益增長的綜合國力,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的話語壓制,我國需要深入加強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國際規則的制定過程中,我們要做參與者、引領者,要善于發出更多中國聲音、注入更多中國元素,維護和拓展我國發展利益。[3]加強對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深入開展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際傳播,既是提升我國國際話語權的必然要求,也是為世界貢獻和平發展與全球治理優質方案的必由之路。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惠及世界人民的超越意識形態和種族的全球治理觀。[4]2013 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世界多個多邊或雙邊場合及國際交流平臺提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受到國際社會和世界人民的廣泛贊譽。與此同時,“人類命運同體”理念在具體內容的國際傳播和價值認同感的塑造方面仍面臨著諸多挑戰,充分認識這些挑戰對于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高質量國際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當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際傳播平臺有一定的局限性。傳播平臺的有效性是國家發揮國際傳播力的重要條件。國際傳播力指的是一個國家所具備的傳播力量,包含了政府和民間所擁有的全部傳播力量,是一個國家為實現國家權力意志和國家利益在國際范圍內開展信息交流和傳播的能力。[5]國際傳播能力的施展需要以強大而多樣的傳播平臺為載體,而我國國際傳播平臺尚需系統性提升,在多樣化、新媒體化上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在網絡媒體高度發達和自媒體蓬勃發展的今天,國際傳播的主體和平臺的局限往往會影響國際傳播的效果。其次,來自西方政治團體的偏見和曲解是影響“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國際傳播的重要因素。冷戰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世界各地依靠其經濟和軍事實力推行其價值觀,西方國家所主導的話語傳播機制在世界范圍內大肆活動,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領域均占據了強勢地位。谷歌、推特和臉書等媒體依托其龐大的用戶群,在世界傳媒業中進一步強化了美國的國際話語權。近年來,美國及其盟國依然抱守零和博弈、樹立假想敵的思維對待不同于自身價值觀的國家及其理念,因此面對西方政客和媒體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曲解或誤解,然而,我國不少政府機構和學術機構的英文頁面存在長期不更新,流于形式,無人看管的問題,這為中文訊息的國際傳播設置了障礙。面對內外問題,我國更應加強自身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際傳播塑造更加客觀公正的輿論環境。此外,國際傳播人才與外語人才的建設尚未能與我國日益增長的國際傳播需求相匹配,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理念的詮釋與傳播上缺乏足夠的文化認同。例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總共有六十多種語言,如何以更“接地氣”的方式向傳播國家與民眾講好中國故事,詮釋好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所秉承的開放包容、共商共建共享,是新時代我國國際傳播與外語人才建設的重要課題。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國際傳播中所面臨的挑戰也是我國全面提升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機遇和窗口,抓住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我國第二個一百年歷史征程的契機,突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話語霸權,塑造與我國綜合國力相適配的國際傳播能力和話語權,是新時代國家發展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國際關系、外交學、新聞傳播學界以習近平外交思想為根本遵循,積極探索國家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方式與路徑,并從國際傳播的主體、內容、平臺、方式等方面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進行了一定的探索,但在傳播路徑與語言互通問題上尚未有行之有效的對策,因此本研究將著重從傳播路徑與語言互通的角度分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際傳播主體的多元化建設,以及新時代國際傳播與外語人才的培養。
政府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傳播主體,應該發揮引導作用和國際傳播體系頂層設計作用,充分發揮各部門的協調統籌作用,充分利用我國制度優越性,發揮政府的動員能力,在企業、媒體和民眾中間起到橋梁紐帶和頂層設計的作用,充分調動組織與個人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國際傳播中的積極性。
充分發揮互聯網與新媒體在提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傳播效率和傳播覆蓋面上的優勢作用。在當今世界各國人民的信息獲取途徑中,網絡媒體尤其是自媒體已經超越了傳統紙質媒體的作用。世界各國傳統媒體均在各大社交平臺擁有多個官方賬號,傳統媒體依靠其品牌形象和權威信息獲取渠道依然在新媒體平臺獲得了較為廣泛的受眾。我國媒體應當肩負起國際傳播的重要使命,適應當前媒體短視頻化、互動性、移動性的趨勢,以更加“接地氣”的方式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際傳播肩負起時代和歷史的使命。
發揮民間公共外交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國際傳播中的廣泛作用。“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以來長期革命斗爭和經濟社會建設經驗的總結,公共外交中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際傳播應當是一種廣泛的自覺的自發的行為,因此要達到民間公共外交國際傳播的效能,就需要加強群眾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思想認同,以更加鮮活和自發的方式開展對外傳播。
新時代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際傳播過程中,我國需要更加有針對性地加強國際傳播專業人才和外語翻譯人才的建設。部分高校外語專業課程設置追求大而全,而忽略了外語學習與應用是一個需要扎實基本功的練就過程,如果外語基本功不足,那么外語專業學生更難對所學語言進行準確的使用,更難以在國際傳播建設過程中發揮效用。
提升外語專業學科建設中“國別社會文化”課程的重要性。加強高校外語專業“國別社會文化”課程如“美國社會與文化”“英美概況”的教師培訓工作。既要使學生在學習西方社會文化過程中站穩立場,又要讓學生充分了解國別文化內涵與歷史淵源。“講好中國故事”,提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國際傳播的效果,需要加強國際傳播過程中對于傳播受眾語言文化差異的認知,用國際社會和外國民眾能夠聽得懂的方式進行傳播。
文秋芳認為,母語水平是一個外語學習者外語能夠達到的天花板。強化外語專業學生的中文水平是一項重要課題。[6]只有將本國文化、語言高度融會貫通的外語學習者才能夠在外語學習的道路上暢通無阻。“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具有深厚的中國傳統和平世界觀與中華文化淵源,在國際傳播過程中,國際傳播與外語人才依據中華文明的“尚和”“天下”“大同”等理念進行詮釋,需要對中文與外語文化內涵有著較為充分的把握。
綜上,加強“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際傳播建設,是構筑中國話語體系和完善中國特色大國敘事體系的重要舉措,是時代與世界發展的需要。我國要系統性提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際傳播效能,深入研究“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差異化、全球化的表達,深化多元化傳播主體建設與外語人才培養體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