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彥君 李文生
江門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廣東 江門 529000
2021年4月全國職業教育大會明確,職業教育要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的要求。“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必經模式,也是職業教育當前面臨的突出問題,是破解職業教育人才供給側失衡的關鍵。
2019年廣東省委和省政府印發《關于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促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的意見》,以實現區域高質量發展,提出了加快構建形成由珠三角地區、沿海經濟帶、北部生態發展區構成的“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明確定位了珠三角區域,沿海經濟帶的粵東、西區域,粵北區域的產業布局,這需要高等職業教育為“一核一帶一區”產業布局提供有效人才供給,依據產業布局對專業設置進行優化,堅持錯位發展,努力打造特色品牌專業,建設與“一核一帶一區”產業布局相適應的高職專業設置[1]。
廣東省現有高職業院校95所,其中,公辦院校67所、民辦院校28所,14所國家優質高職院校,18所一流高職院校。從區位位置來看,珠三角73所、粵東7所、粵西8所、粵北7所,廣州46所,廣州以外49所;從專業布局看,理工類專業在校生規模占43.97%,呈逐年增長態勢,其中電子信息大類,占17.86%。2019年6月教育部正式批準首批15所本科職業教育試點高校,廣東工業職業技術大學和廣州科技職業技術大學2所院校名列其中。根據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顯示,廣東省高職院校共開設19個專業大類、411個專業、專業布點數3105個,平均專業布點數7.55,財經商貿類專業在校生規模最大,其次是電子信息類專業、規模最小的是水利類專業。[2]。
第一產業主要對應農林牧漁專業大類;第二產業對應資源環境與安全、能源動力與材料等八個專業大類;第三產業對應交通運輸、電子信息等十個專業大類。
1.第一產業專業學院分布。廣東省高職院校開設第一產業門類專業院校有14所,其中,珠三角區域有9所、粵東區域有1所、粵西區域有2所、粵北區域有2所,14所開設第一產業類專業院校均為公辦院校。
2.第二、三產業專業學院分布。根據教育部陽光招生網數據統計整理,珠三角與粵東西北第二產業專業布點數分別是珠三角412個、粵東19個、粵西47個、粵北31個;珠三角與粵東西北第三產業專業布點數分別是珠三角1375個、粵東126個、粵西156個、粵北101個。
3.第二、三產業專業學院分布。珠三角及粵東、西、北四個區域高職院校對應對業布點數見表1、表2。

表1 珠三角及粵東西北高職院校第二產業專業大類布點數

表2 珠三角及粵東西北高職院校第二產業專業大類布點數
主導產業是新一代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智能家電、汽車、軟件與信息服務、超高清視頻顯示、生物醫藥與健康、現代農業與食品等。輔助產業是高端服務業、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綠色低碳、智慧物流等。其對接的主要專業是電子信息工程技術、通信技術、數控技術、移動通信技術、機電維修、精細化工技術、物流網技術、大數據技術與應用等。輔助專業是市場營銷、會展服務、跨境電商、智慧物流、數字金融等。第二產業開設專業最多的是裝備制造類專業,其次是土木建筑類專業;第三產業開設最多的專業是財經商貿類專業,其次是電子信息類專業,與一核一帶的產業布局不適應。
粵東區域屬于一核一帶的沿海經濟帶東岸,主導產業是高端電子信息制造產業帶,生物醫藥、石化等重大產業集群。輔助產業是現代農業與食品、倉儲營銷、金融服務等。對應的主要專業是國際貿易、跨境電商、港口航運、海洋管理、海洋工程等。輔助專業是農林牧漁大類、跨境電商、智慧物流、企業管理、商務英語等。統計數據來看,對接第二產業開設最多的專業是裝備制造大類,其次是土木建筑大類;對接第三產業開設最多的是教育與體育大類,其次是財經商貿大類,與一核一帶的產業布局不適應。
粵西區域屬于一核一帶的沿海經濟帶西岸,主導產業是先進裝備制造產業、重化產業、鋼鐵、煉化、風電產業、海洋科技等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輔助產業是現代農業與食品、倉儲營銷、金融服務等。對應的主要專業是國際貿易、港口航運、海洋管理、海洋工程等。輔助專業是農林牧漁大類、跨境電商、智慧物流、企業管理、商務英語等。統計數據來看,對接第二產業開設最多的專業是裝備制造大類,其次是土木建筑大類;對接第三產業開設最多的是教育與體育大類,其次是電子信息大類,與一核一帶的產業西岸布局部分適應,在沿海經濟帶的對接第三產業的專業中,粵東與粵西都教育與體育專業過于集中[3]。
粵北區域屬于“一核一帶一區”的北部生態區,主導產業是綠色低碳新型工業、數字經濟、生物醫藥與健康、現代農業與食品等。輔助產業是現代農林業服務、健康養生、休閑旅游等。對應的主要專業是旅游管理、生物技術、醫藥健康、數字建筑與智能建造等。輔助專業是園林設計、未來人居、環境規劃等。對接第二產業開設最多的專業是裝備制造大類,其次是土木建筑大類;對接第三產業開設最多的是財經商貿類,其次是電子信息大類,與一核一帶的產業布局部分適應。
珠三角區域第一產業的專業適應性較好,但惠州、珠海、中山、江門、肇慶第一產業專業設置比例低于第一產業產值比例;在第二產業的適應性上,廣州和深圳適應性相對匹配,偏離度小,珠三角另外七個城市第二產業專業設置比例不能滿足這些城市第二產業的快速發展,并與一核一帶的布局的產業偏離度大,大量的制造業人才的需求,高職院校第二產業相關專業的設置與人才供給短缺,不能滿足產業布局的人才需求;第三產業的專業設置上,廣州與深圳偏離度小,基本適應,珠三角另外七個城市第三產業專業設置與布點數高于第三產業產值比例,第三產業專業設置嚴重過剩[4]。
粵東工業化程度較低和現代服務業水平不高,第一產業、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的專業結構呈二三一型,第一產業基礎薄弱,第二產業不強,第三產業滯后。粵東產業發展水平制約了粵東高職專業布局,專業的設置沒有從產業結構和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出發,粵東高職專業設置與粵東產業結構嚴重錯位,更是與一核一帶的布局產業錯位,高職專業設置過度集中在教育大類和財經商貿類,第三產業專業設置不但出現過剩,而且在教育大類上同質化嚴重。
粵西地區第一產業、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的專業結構呈“二三一”型,粵西地區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布點數呈“三二一”型,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不適應。粵西區域高職專業設置在材料與能源、生化與藥品、制造和環保、氣象與安全、資源開發與測繪、水利等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上不能滿足該區域第二產業發展需求;在交通運輸、金融、房地產、醫藥衛生、公安大類的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上不能滿足該區域行業的發展需求;在第三產業的如財經、電子信息、教育等專業的設置重復,存在專業設置同構。
粵北山區高職院校設置的主要專業有教育、裝備制造、電子信息、財經商貿類,集中在第二、第三產方面,第二產業方面主要集中在裝備制造大類,與“一核一帶一區”的產業布局相適應,較為符合當前粵北山區產業發展特色,但涵蓋的專業類型少。第一產業未開設具有粵北產業特色的相關專業,忽略產業布局的優勢、特色產業[5]。
廣東省教育廳2015年廣東省教育廳出臺了《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設置管理辦法》(職教成[2015]10號),及相應的《廣東省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設置實施細則》,文件雖規定了相應的專業設置指導與監督,如何有效實施監督,但文件并沒有給予明確。可以從專業設置評價角度進行跟蹤觀察,專業設置的評價主要是觀察專業與產業是否適應,專業設置的評價可因區域不同而分別設置,但至少應該包括專業、人才規格的定位是否科學、準確;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否體現了能力本位的高職教育特點;專業課程結構及課程標準;人才培養方案是否貫徹了素質教育的理念等角度設計評價指標體系,實施動態的觀察與監督[6]。
構建廣東省“一核一帶一區”戰略布局人才供需預警系統與區域產業人才數據平臺,利用大數據等現代技術手段,與數據申報的管理,對“一核一帶一區”人才供需常態監測與分析,對各區域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方向提供決策依據,并對人才培養質量進行反饋,以便進行高職專業與產業適應性調整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