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斌,趙曉東
(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中醫醫院,山東 青島 266555)
缺血性腦卒中是腦血管疾病中的常見類型,占腦卒中發病總人數的70%左右,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升高,以40歲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居多[1]。其發病機制為缺血和缺氧導致局部腦組織壞死或軟化,從而造成腦部血液循環障礙和神經功能缺損。本病在急性期病情不穩定,治療方案較為復雜,多在一般處理基礎上采用改善腦部血液循環、神經保護或介入方法治療。急性期后,部分患者會遺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如運動功能障礙、感覺功能障礙、語言功能障礙和心理情感障礙等。腦卒中后常見的感覺功能障礙是偏身肢體麻木癥狀,不僅影響患者的肢體功能,還會導致患者出現焦躁不安癥狀和睡眠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2]。
中醫治療腦卒中后遺癥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辨證論治基礎上分期分型治療,具體方法包括中藥內服或聯合針灸、按摩、刺絡放血等傳統外治法。其中刺絡放血療法屬于中醫特色療法之一,效果獨特,具有操作簡單、療效明顯、安全可靠的優點。郭少陽[3]采用血府逐瘀湯配合刺絡放血治療40例中風后肢體麻木患者,取得顯著療效。本研究觀察刺絡放血療法聯合活血通絡經驗方治療氣虛血瘀型缺血性腦卒中后肢體麻木患者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在青島市黃島區中醫醫院治療的46例氣虛血瘀型缺血性腦卒中后肢體麻木患者46例,按抽簽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3例。對照組男14例,女9例;年齡48~66歲,平均(58.24±5.42)歲;病程15~154 d,平均(85.43±21.52)d。觀察組男15例,女8例;年齡49~65歲,平均(57.75±5.38)歲;病程17~160 d,平均(86.35±22.28)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審批號:20200810)。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各類主要腦血管病診斷要點2019?中缺血性腦卒中的診斷標準:急性發病;局灶性神經功能缺失,以肢體麻木為主,伴偏癱、言語不清、認知功能障礙等;經頭顱CT/MRI證實腦部有相應梗死灶[4]。②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風病氣虛血瘀證的診斷標準:以中風后遺留患肢麻木為主癥,伴半身不遂、口舌斜、神志變化等;起病急驟;發病前多有誘因,且發病前多有指麻、舌偏等先兆癥狀;好發年齡為40歲以上;伴氣短乏力,面色白,舌質紫暗,脈沉細或細弦[5]。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以患側肢體麻木為主癥,并排除中風前有類似癥狀;年齡45~75歲;病程為14~180 d;神志清楚,生命體征平穩,治療依從性良好;自愿參與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非缺血性腦卒中疾病;由腦腫瘤、腦外傷、代謝障礙、冠心病等引起的腦梗死者;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者;合并造血系統、內分泌系統或肝、腎等嚴重原發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存在精神障礙者。
2.1 對照組 給予西醫常規治療,包括控制血壓和血糖、吸氧、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營養支持等基礎治療,同時選用瑞舒伐他汀鈣片[阿斯利康藥業(中國)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70008,10 mg/片]、阿司匹林腸溶片(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30078,100 mg/片)和甲鈷胺注射液[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812,0.5 mg/m L]治療。用法用量:瑞舒伐他汀鈣片每次5~10 mg,晚飯后口服,每日1次;阿司匹林腸溶片每次100 mg,午飯前口服,每日1次;甲鈷胺注射液每次0.5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 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治療兩周。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采用刺絡放血療法聯合活血通絡經驗方治療。①刺絡放血療法:上肢取曲澤、中沖、少沖、關沖、商陽、少商、少澤,下肢取委中、大敦、至陰、涌泉、足竅陰、厲兌、隱白,上述穴位均為患側取穴。采用75%醫用酒精對穴位周圍皮膚進行常規消毒,上下肢每次各選取4個穴位,以華佗牌三棱針[針長2.6 cm,蘇食藥監械(準)字2012第2270863號]點刺出血,曲澤、委中每次放血5~10 m L,余穴每次放血3~5滴。其中曲澤和委中為每次刺絡放血治療的必選穴,其他穴位交替選用。操作完畢后,以無菌紗布按壓出血部位,并將血液擦拭干凈。如患者為單純患側上肢或下肢麻木,僅對患肢進行操作。隔日治療1次,治療兩周。②活血通絡經驗方組成:黃芪60 g,當歸15 g,地龍(酒制)10 g,柴胡10 g,枳殼10 g,秦艽10 g,桂枝10 g,熟地黃20 g,牛膝18 g,赤芍10 g,紅花10 g,木瓜15 g,桃仁10 g。用法:上藥加適量清水浸泡30 min,煎煮兩次,取汁400 m L,分早晚口服。治療兩周。
3.1 觀察指標 ①四肢感覺功能評定量表(Fugl-Meyer)評分。采用Fugl-Meyer評價感覺功能,包括輕觸覺和本體感覺兩項。輕觸覺評定部位:上臂、手掌、股部、足部。評分標準:麻木無感覺為0分,感覺過敏或減退為1分,感覺正常為2分??偡肿罡邽?分。本體感覺評定部位:肩部、肘部、腕、拇指、下肢關節(包括髖、膝、踝、趾關節),共8個部位。評分標準:無感覺為0分,與健側對比75%回答正確為1分,與健側對比無差別且所有回答均正確為2分??偡肿罡邽?6分。Fugl-Meyer總分為24分,得分越高表示肢體麻木癥狀越輕微。②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采用NIHSS評價神經功能,該量表共11個問題,總分為42分。分值越低表明神經功能恢復程度越好。6分以下為恢復良好,之后每增加1分,恢復良好的可能性降低17%。
3.2 療效評定標準 參考?中國腦血管病診治指南與共識(2016版)?中的療效標準[6]。基本痊愈:治療后肢體麻木癥狀基本消失,NIHSS評分降低>90%;顯效:治療后肢體麻木癥狀明顯減輕,NIHSS評分降低45%~90%;有效:治療后肢體麻木癥狀部分減輕,NIHSS評分降低18%~<45%;無效:治療后肢體麻木癥狀無變化,NIHSS評分降低<18%??傆行剩?基本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Fugl-Meyer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Fugl-Meyer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Fugl-Meyer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氣虛血瘀型缺血性腦卒中后肢體麻木患者治療前后四肢感覺功能評定量表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氣虛血瘀型缺血性腦卒中后肢體麻木患者治療前后四肢感覺功能評定量表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指標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評分 治療后評分 治療前后差值觀察組 2 3 1 2.6 5±2.3 4 2 1.5 5±3.8 4△▲ 9.8 5±2.6 6▲對照組 2 3 1 2.4 6±2.4 1 1 8.6 2±3.3 7△ 6.3 4±2.4 8
(2)NIHS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NIHS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氣虛血瘀型缺血性腦卒中后肢體麻木患者治療前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指標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評分 治療后評分 治療前后差值觀察組 23 10.34±2.23 5.28±1.34△▲ 5.21±1.44▲對照組 23 9.88±2.47 6.83±1.66△ 3.56±1.72
(3)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91.30%,21/23)高于對照組(65.22%,15/2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氣虛血瘀型缺血性腦卒中后肢體麻木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機制是腦部血液供應缺乏,導致局部腦組織發生缺血性壞死。腦供血不足可由血管炎癥、動脈瘤、血管畸形等多種因素引起,但常見的因素是腦動脈血管發生粥樣硬化而形成動脈粥樣斑塊,造成動脈管腔狹窄和/或閉塞及血管內膜下潰瘍,斑塊脫落后又會造成遠端動脈栓塞,當血管狹窄達到80%~90%時,會產生腦梗死的臨床癥狀[7]。經過急性期治療后,部分患者會遺留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如偏癱或偏盲、言語謇澀、口眼斜等,其中肢體麻木是較嚴重的感覺功能障礙,表現輕重不一,單側或雙側均可發生?,F代醫學對腦梗死治療的研究較多,對于腦卒中后的康復治療,運用中醫療法可取得較好的療效。
刺絡放血療法是根據疾病選用特殊針具刺破人體特定部位的穴位或淺表血絡,放出少量血液、淋巴液,從而起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刺絡放血療法在?黃帝內經?中有諸多篇幅論述,如?素問·血氣形志?指出:“凡治病必先去其血……瀉有余,補不足?!?素問·針解?有“菀陳則除之者,去惡血也”的記載。刺絡放血療法在中風后遺癥治療中的應用較多,具有祛瘀生新、止痛消腫、化瘀消癥等功效。張曉樂[8]研究顯示,刺血療法的治病機制是通過調節機體微循環,改善組織細胞的血液循環和淋巴回流,并調節離子平衡,從而起到改善肢體麻木的效果。本研究選用的刺血穴位除曲澤和委中外,均為井穴。曲澤為心包經合穴,主治手臂攣痛。委中主治下肢痿痹等下肢病證。井穴是體表經脈內的氣血流注到體內經脈的必經之路,臨床用于治療中風及其后遺癥,臨床效果顯著。田力欣等[9]研究認為,通過對十二井穴進行刺血療法,可調節中風大鼠缺血后的顱內血流速度和腦缺血區的氧分壓,調整血清K+、Na+濃度,抑制腦水腫,起到減輕或消除中風后肢體麻木的效果。
缺血性腦卒中后肢體麻木屬于中醫“不仁”“脈痹”范疇,臨床辨證為氣虛血瘀者較為多見,病理因素為氣虛、血瘀、風痰痹阻等,發病機制為衛氣虧虛,鼓動無力,營血運行阻滯,而致肌膚經脈失養,內服中藥方治療一般以益氣補血、活血化瘀為主。本研究所用活血通絡經驗方為補陽還五湯加味而成,其中黃芪、當歸、熟地黃補益氣血;桂枝溫通經脈,以消除肢體麻木;牛膝、紅花、赤芍、桃仁活血化瘀;柴胡、枳殼疏肝調氣;秦艽主治肢體風濕痹痛、筋脈拘攣。地龍清熱通絡,主治半身不遂、肢體麻木,酒制后可加強其藥效?,F代藥理研究證實,地龍富含活性蛋白,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治療急性腦缺血[10]。?雷公炮炙論?言木瓜可活血通經,調理營衛。諸藥合用,共奏補益正氣、活血通絡、溫濡肌膚的功效,以減輕或消除肢體麻木。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的Fugl-Meyer評分高于對照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刺絡放血療法聯合活血通絡經驗方治療氣虛血瘀型缺血性腦卒中后肢體麻木效果良好。本研究觀察時間較短,未能對觀察組的遠期療效及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進行統計分析,下一步研究應增加此方面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