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萬金(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心理與特殊教育研究所,北京 100088)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促進教育公平”“強化特殊教育普惠發展”“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1]。這一系列論述為建設現代化的中國特殊教育指明了前進方向[2]。心理健康教育是特殊教育的重要內容,加快建設特殊兒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體系,讓每一個特殊兒童煥發生命精彩[3],成為提高特殊教育質量的時代課題。
首先需要弄清什么是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然后進一步了解什么是特殊兒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高質量的核心內涵。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是扎根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繼承和整合積極心理健康、積極心理治療、積極心理學、積極教育諸方面思想和實踐的基礎上,根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而創立的以積極和發展為取向,有目的、有計劃地增進學生和國民心理健康的理論和實踐體系。它針對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側重面向少數人的心理問題診斷和化解之不足,主張面向全體,以人的向善性為價值取向,運用積極的內容、方法和手段,從正面發展和培養個體的積極心理品質,防治各種心理問題,促進個體身心全面和諧發展[4],提高精神生活質量和幸福感。
傳統特殊教育對象主要是指視力殘疾、聽力殘疾、智力殘疾三類殘疾學生[5],其中智力殘疾兒童中分化出自閉癥群體且已經從“罕見病”邁向“流行病”[6]。有些發達國家已將學習困難兒童(主要是數學學習困難[7]、發展性閱讀障礙[8]等)和超常兒童納入特殊教育體系[9]。
在我國,學習困難兒童和絕大部分超常兒童在普通學校接受教育[10],他們也需要特殊教育公平。
特殊兒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實質就是積極心理健康教育一般原理在上述特殊兒童教育中的創造性運用和創新性發展——既要堅持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共性,又要遵循特殊兒童身心發展特異性,強化補償性、替代性和挖潛性,避免次生傷害,不斷塑造特殊兒童心理健康和主觀幸福新動能、新優勢。
1.充分體現黨的關懷。中國共產黨建黨以來,一直重視提高殘疾人社會地位和生活水平[11]。新中國成立后,特殊教育成為國民基礎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12],特教學校培養目標、修業年限、課程設置、師資條件等[13]逐步規范,體現了黨的基本教育主張[14]。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報告分別提出“關心”、“支持”和“辦好”特殊教育,極大推進了適齡殘疾兒童和少年教育全覆蓋[15]。我國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普及水平明顯提升,非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加快發展,特殊教育服務對象從視障、聽障、智障,逐漸擴展到腦癱、孤獨癥等特殊需要兒童。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強化特殊教育普惠發展”為辦好人民滿意的特殊教育指明了方向。黨的關懷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是特殊兒童心理健康和幸福的源泉。

圖1 “特殊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發表年度趨勢
2.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弘揚“正心修身”、“厚德載物”、“剛健有為”和“自強不息”的優秀文化傳統[16],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育時代新人培根鑄魂。
3.堅持“以特殊兒童為中心”。后現代主義視野下,學生的差異是“常態”,是教學的“資源”,來源于“社會建構”[17]。殘障是一種“身份差異”而非“人身劣勢”[18],應消除殘疾人和非殘疾人的本體論區分[19]。這為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弘揚有教無類和消除歧視,提供了思想支撐。
4.彰顯中醫“治未病”智慧。堅持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變、愈后防復的基本原則。
5.順應世界積極心理學潮流。汲取西方積極心理學主張人類自身存在抵御精神疾患的力量的理念,通過挖掘困境中個體的潛能力量,扶正祛邪,預防和化解心理問題。
高質量特殊兒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必須建立在已有研究基礎上,守正創新。
在中國知網精確檢索“特殊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截至2022 年11 月,總共15 篇文章,最早發表于2007 年。平均每年1 篇,鮮見C 刊或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等權威雜志,見圖1,可謂量質雙低。
根據布拉德福文獻離散規律“大多數關鍵文獻通常都會集中發表在少數核心期刊”[20],選擇《中國特殊教育》權威雜志近兩年發表的文章標題包含“心理”的研究進一步分析發現,這些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內容:心理資本的調節作用[21]、心理彈性的中介作用[22]、歧視知覺與心理健康的關系[23]、智力障礙兒童心理理論[24]、特殊兒童心理評估[25]、心理適應及其影響因素[26]、心理靈活性和狀態焦慮的鏈式中介[27]、自閉癥者心理理論缺陷[28]、孤獨癥兒童評估診斷和干預的家庭心理因素[29]、心理虐待與高中生外化問題行為[30]、人際敏感性對心理健康的影響[31]、道德心理許可效應[32]、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33]。雖然心理方面的研究呈現出深化、細化和專業化趨勢,但顯得碎片化,遠未形成特殊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整體框架輪廓和基本思路。
截至2022 年11 月,在中國知網精確檢索標題含“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獻合計321 篇。從學科分布分析來看,67.18%的文獻(262 篇)為教育理論與教育管理類,14.87%(58 篇)為心理學類,3.33%(13 篇)為成人教育與特殊教育類,3.08%(12 篇)為中等教育類,2.82%(11 篇)為職業教育類,初等教育類和高等教育類文獻各占2.56%(各10 篇),1.28%(5 篇)為外國語言文學類,0.51%(2 篇)為體育類,文化類、醫學教育與醫學邊緣學科類、學前教育類、數學類、臨床醫學類、圖書情報與數字圖書館類、新聞與傳播類文獻各占約0.26%(各1 篇),“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幾乎覆蓋了各級各類教育。最新進展是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邁向“新幸福教育”[34]和后疫情時代。
2008 年4 月,筆者首次發表《和諧社會呼喚特殊兒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一文以來,先后有《超常兒童發展中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隨班就讀智障兒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探析》及《基于積極心理學理念的特殊兒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少量文章問世,亟須加大研究力度、深度和廣度。
建設高質量特殊兒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必須確立科學的指導思想、目標與原則、對象與任務、途徑與方法。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及有關教育和心理健康的重要論述為指導。習近平總書記對關愛弱勢群體和殘疾人事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35],對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作出了重要指示,為加快建設高質量特殊兒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特殊兒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按先后依次分為三級:(1)以預防教育為主,面向全體學生,注重潛能開發;(2)以化解心理問題為主,針對心理困擾的個體進行干預和咨詢,消除心理障礙;(3)以轉銜治療心理疾病為主,針對患有心理疾病的個體進行轉銜和配合治療,矯治心理疾病。其基本原則是:面向全體,播撒幸福陽光;激揚生命,提振生機活力;因材施教,提供精準服務;揚長避短,增進自信自強;開發潛能,提高生活學習效能;全員參與,凸顯耐心愛心;預防發展為主,補救矯治為輔;倡導過程評價,即時反饋強化。
全體特殊學生既是自我教育的主體,又是接受教育的對象。特殊兒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其整體任務是培養6 類15 項積極心理品質,其中堅毅品質對殘障學生尤為重要[36],它不僅影響特殊兒童人格發展,而且影響學業成績[37]。針對不同對象細分出具體任務如下:
1.視障兒童:發揮聽覺和音樂優勢,防治認知發展滯后、學習動機失調、情緒困擾、行為偏差、人際交往不良等問題。
2.聽障兒童:發揮對程序性材料記得好、遺忘得慢[38]、視覺敏感、形象思維發達以及因“清靜”帶來幸福感較強的優勢[39],增強自信心,降低自卑心,提升學校適應水平,減少彼此之間的霸凌行為[40]。
3.智障兒童:開發動作思維和圖像加工潛能,彌補認知功能、數理能力及抑制控制能力的不足,化解社會適應能力發展困境[41]。
4.自閉癥兒童:開發音樂繪畫天賦以及閱讀、記憶、計算等方面的超常潛能,擴大興趣范圍,克服或減輕重復刻板行為[42]和個體社會維持缺陷[43]、信息加工異常及情緒加工問題[44],緩解過分以自我為中心。
5.學習困難兒童:開發藝術思維、動作思維和圖像加工潛能,克服視覺注意廣度缺陷,防治發展性閱讀障礙[45]、孤獨體驗[46]和多動癥。
6.超常兒童:充分利用智商高和工作記憶的精確度與廣度和專注能力[47]、旺盛的求知欲及敏銳的感知,防治因認知能力超常而其他能力滯后引起的失衡。例如,高智商低情商[48],高智低德[49],高創造性低服從性;提高常規教學進度和難度,避免壓抑超常兒童心理的正常發展[50];開展健全人格教育,促進智力與身心全面和諧發展[51],防治較高的自殺傾向[52]。
1.融合教育。一是將特殊學生安置在普通學校,與普通學生共享平等優質的教育與相關服務[53],這種做法在促進特殊兒童身心發展和社會融合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54]。例如,在普通班級就讀可促進自閉癥兒童言語、認知和適應性行為的發展,但是當前自閉癥兒童的社會接納程度并不高[55]。超常兒童與普通兒童間的融合與接納[56]也需要改進,應允許為超常兒童提供特殊輔導,給予他們充分發展的空間[57]。二是將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融合進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這是最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58]。三是醫教、康教融合。
2.多元智能。人至少有語言、數理、空間、運動、音樂、人際、內省、自然八項智能,如果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優勢智能,每個人都能取得最佳發展。例如,手指操可以改善視障兒童的精細動作,促進注意力的提升[59];通過即興演奏和創編音樂,為自閉癥兒童提供社會互動情境[60];社交溝通療法[61]、圖片交換溝通系統(PECS)[62]對改進自閉癥兒童的“社交”、“溝通”和“情緒與行為”[63]有積極療效;個別化教育計劃(IEP)[64]、差異教學等能改善學習困難;針對超常兒童采用深度教學[65],能最大程度地提高他們的創造力[66]。
3.家校合作。隨著積極心理學的盛行,特殊兒童家長逐漸能積極面對兒童殘疾、就醫、入學等挑戰[67]。目前,融合教育正從“物理融合”向“社會融合”轉型升級[68],亟須提高普通教師的融合教育素養[69],家校協同開展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實屬必然[70]。
4.信息技術。由于特殊兒童具有不同程度的生理或心理缺陷,導致特殊兒童教育和干預的信息化工作會遇到更多困難[71],有幸的是已初見成效。例如,特殊教育服務[72],虛擬現實技術應用于孤獨癥兒童干預[73],情緒認知訓練人機交互系統[74];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也得到了應用[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