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鈺(渤海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錦州 121013)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人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網絡,智能手機是互聯網的重要終端,迅猛發展的5G 通信技術與智能手機的結合,為高中生的學習與生活帶來了相當多的便利:疫情期間,居家網絡學習離不開手機的支持,智能手機讓學習資料的查找變得便捷高效,有些學校的作業批改環節也選擇在網絡上進行;生化實驗視頻、外語學習資料、體育鍛煉方法指導等,也能通過手機APP 查找到。除去課堂學習的輔助支持,高中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需要用到手機,如聽音樂休閑放松、與家長和老師及時溝通信息、掃碼乘公交、在線打車、移動支付、行程碼與健康碼查驗等。總之,智能手機已經滲透到高中生學習與生活的方方面面。
然而,手機也是把雙刃劍,影響著高中生的身心健康。例如,部分學生過度使用娛樂軟件,在短視頻鋪天蓋地的自媒體時代,良莠不齊的價值觀迷惑著他們的心智;網絡游戲成癮、長期熬夜等行為嚴重影響著他們的身心健康,個別學生甚至產生了對手機的嚴重依賴。
手機依賴(mobile phone addiction),是指個體因為使用手機行為不受控制,導致其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明顯受損的癡迷狀態[1]。研究者們對手機依賴的表述存在差異,如手機綜合征、問題性手機使用、手機濫用、手機成癮等。高中生手機依賴主要表現為:對手機的使用時間過長且沉迷其中,對手機存在相當程度的需求感和依賴感;避免社交,存在手機關系、娛樂、信息搜集等不同程度的依賴傾向;脫離手機后會產生明顯的焦慮感,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和身心健康。
高中生正處于心理斷乳期,生理與心理發展不平衡,學業任務繁重,心理問題多發,手機依賴問題凸顯。張敏[2]使用Leung 編制的MPAI 量表對四川省范圍內的741 名高中生進行測量,結果顯示有 21.32% 的學生存在手機依賴問題。王劍博[3]使用Shari 和Walsh 等編制的手機依賴性問卷,對黑龍江省兩所高中的學生施測,檢出存在手機依賴的高中生比例為16.30%。有學者對多項相關研究進行匯總和分析發現,我國中學生手機依賴的總發生率達23.40%[4]。綜上所述,在手機依賴逐漸成為一個社會性問題的同時,高中生的手機依賴問題更為突出,引起了研究者們的關注。
1.高中生個人人格特質
性格外傾、高神經質的高中生更容易產生手機依賴。性格外傾的學生活潑外向、情感外露、喜歡交往,豐富多樣的互聯網社交環境恰好滿足了他們的內心需求,他們喜歡在互聯網中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經常流連于各個手機社交平臺。高神經質的學生對于負性情緒的體驗相對較強,主觀幸福感較低,更容易出現人際交往障礙、情緒障礙等,他們對現實活動的參與度低,缺乏積極的社交體驗,喜歡通過在手機中觀看娛樂視頻、玩虛擬游戲、閱讀網絡小說等來彌補社交和情感需求。
2.高中生的同伴反芻需要
高中生的反芻思維整體水平處于中等偏上,反芻思維與問題性智能手機使用呈顯著正相關[5]。高中生學業任務繁重,除此之外,還面臨來自同伴交往、師生關系、家庭環境等多方面的壓力,如果沒有適當的壓力排解方式,易陷入反芻思維之中,部分學生便到網上去尋找反芻對象,以此來尋求關懷與慰藉。
3.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部分高中生在成長過程中被家長溺愛,學習之外的瑣事幾乎被家長包辦代替,基本的生活技能欠缺,做事散漫,自覺性差,缺乏自我覺知與自我管理能力,沒有規則意識和時間觀念。手機功能繁多,高中生在使用手機學習時,可能被其他與學習無關的信息吸引,難以控制使用時間和頻率,長此以往便導致手機依賴。
1.家庭關系不和諧
家庭關系不和諧是高中生產生手機依賴的一大原因[6]。離異家庭或家庭內部長期爭吵、沖突不斷,會使高中生處于焦慮情緒之中,缺乏足夠的安全感,甚至引發恐懼、抑郁等情緒。相較于父母健全、溫暖有愛、關系和諧家庭的子女,特殊家庭的高中生會面臨更多的問題,手機便成為他們用來逃避現實的工具。
2.缺乏規則意識
家庭中缺乏規則意識,或設立相應規則后,父母沒有足夠的力量堅持,久而久之,孩子便視規則而不顧,在手機使用上出現失控現象。在有些家庭中,父母對智能手機的使用也存在依賴傾向,下班回家后沉迷于手機,在負面榜樣的影響下,孩子也會出現手機成癮。
3.忽視溝通與陪伴
一些家長工作繁忙或外出打工,對孩子缺少應有的陪伴與關注,在家庭教育中長期缺位,導致孩子的孤獨感增強。部分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缺乏技巧,導致親子沖突頻發,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便會將目光轉向手機,通過手機上的社交軟件傾訴心聲、逃避痛苦。
1.學業壓力
高中階段學習科目眾多,學業任務繁重,再加上頻繁的考試和成績排名,使高中生精神長期緊繃,很容易心理失衡。部分高中生在學習上遭遇挫折后,便轉而向手機網絡中尋求成就感。
2.同輩攀比
高中階段,同伴在高中生的心目中占據著重要位置,因此在手機的使用上,很容易出現同輩攀比現象。例如,忽略手機的使用價值轉而指向手機的品牌、社交軟件的會員、游戲的皮膚等,部分高中生更是沉迷于虛擬世界中等級、形象的攀比之中。
1.網絡環境復雜
網絡環境紛繁復雜,在自媒體盛行的時代,有大量的視頻制作者為了博取眼球而不擇手段。短視頻平臺一劃而過無須思考的操作方式及用戶喜好的推送算法,使得自我控制力薄弱的高中生沉浸在五花八門的視頻中難以自拔。
2.新冠肺炎疫情背景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復,居家學習逐漸常態化,而手機是高中生與學校互聯的重要工具,上網課、開班會、提交作業等多數情況都離不開手機的支持,學生花費大量時間與手機為伴,與同學的交流也依靠網絡,手機依賴的可能性由此提高。
學校應開展關于手機使用的主題班會和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充分討論,達成正確使用手機的共識。開展相關講座,使學生了解手機依賴的危害,掌握用手機助力自己高效學習的相關知識與方法,習得有效的自我管理策略。同時,教師特別是班主任,平時要敏銳覺察學生的情緒問題并給予及時的疏導,預防學生產生手機依賴。
學校應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幫助高中生發掘自身的興趣愛好,沖淡他們的孤獨感,緩解人際交往困擾,擺脫對手機的依賴。例如,學校可開展校園歌手大賽、手工作品展示會、主題創客活動等,組織學生積極參與。除此之外,可以將學生對手機的興趣作為切入點,示范拆解廢舊手機或觀摩科普視頻,引導學生探索手機的內部結構和工作原理,了解有關手機的數學、物理、化學和計算機等學科的相關知識,寓教于樂。多彩的校園活動能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開拓視野,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同時也降低了手機依賴的概率。
整日埋頭學習,但并不了解其中的意義,對未來感到茫然,這是很多高中生的現狀。造成這一現狀的主要原因是學生沒有長期的個人規劃。因此,學校應開設生涯課程,幫助學生發掘自身優勢與興趣所在,明確未來發展方向,設置合適的短期、中期、長期目標,獲得對學習和生活的掌控感,從手機依賴中走出來。
當前,很多家庭缺乏科學教育理念的支持,父母教育方式不當引發的心理問題層出不窮,因此,科學的教育方法的普及不容忽視。政府和學校應定期組織開展相關講座和座談會,大眾媒體也要發揮積極作用,幫助更多的家長走出教育誤區,提升家庭教育理念。
良好的家庭氛圍對高中生來說是無形卻有力的支持,因此,家長要注意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孩子出現手機依賴問題時給予科學的引導,與孩子一起探討有效的解決策略。
市場上已有眾多專門為學生設計的電話手表,但比較適合小學生和初中生,尚不能滿足高中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所需。因此,建議手機廠商研發和優化適合高中生使用的智能手機產品——在具備正常使用功能的同時,擁有強大的網絡管理功能、防沉迷功能和安全定位功能。此外,在軟件的設計與開發中充分為學生用戶的身心健康考慮,主動普及網絡安全知識,實行實名認證,開辟綠色使用空間,使學生遠離不良游戲和有害信息,杜絕由此類問題引發的手機依賴。
智能手機對于高中生的學習和生活起著重要助力作用,學校和家長切勿實行一刀切的管理方式,視智能手機為洪水猛獸,忽視學生的心理需求而強硬管制,方式不當容易適得其反,還可能對高中生的身心健康構成二次傷害。
面對高中生手機依賴問題,要了解其背后的多重原因,綜合考慮現實情境,家、校、社協同,助力學生預防或擺脫手機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