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小林(遼寧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大連 116029)
《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22 年6 月,我國移動互聯網的用戶規模達到了10.51 億人,移動互聯網普及率(即手機的普及率)達到了74.4%,遠超全球65%的水平[1]。手機的普及方便了人們的即時交往和信息獲取,但隨著手機使用的低齡化趨勢,大量未成年人使用手機上網、打游戲,出現了手機成癮現象。手機成癮是指明知道過度使用手機會對自己的身體和心理造成傷害,但仍控制不住實施該行為的現象,主要表現為長時間使用手機而無法停止,對正常的學習和生活造成了負面影響[2]。
研究表明,青少年睡前半小時使用手機,會影響睡眠質量和第二天的學習效率,而長期的睡眠質量低下,會影響青少年的身體發育;長期低頭觀看手機的姿勢還會影響頸椎的發育。在光線微弱的條件下長時間看手機,對眼睛傷害極大,可能會引起眼睛干澀、視線模糊,進一步加重近視程度。持續且經常性的手機輻射可能會造成腦實質性及功能性的損傷。研究表明,手機成癮現象和注意力缺失呈正相關關系,在注意力缺陷障礙測試中,手機成癮者比非手機成癮者的得分高5%~10% 。此外,手機成癮還會引發抑郁、焦慮等情緒問題[3-4]。
據此,本文從人格特征和家庭因素角度對青少年手機成癮現象進行分析,并提出應對措施。
人格是一個人所表現出的穩定的行為風格和思維等心理特征的總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們日常的行為和交往活動[5]。大五人格問卷是目前被廣泛使用的人格測量工具,研究者對手機成癮的青少年進行大五人格測量,結果表明:青少年的外向性、神經質與手機成癮呈正相關關系[6]。這可能是由于外向的青少年社交需求更高,當處于校園、家庭等封閉的環境中時,傾向于通過手機尋求更多的社交關系,從而逐漸形成手機成癮問題;神經質水平較高的青少年往往在日常交往中缺乏足夠的社交技巧和經驗,更易情緒化、沖動、焦慮,在青春期這個情感需求較大的特殊時期,喜歡借助網絡滿足自身需求,避免孤獨感的產生,長此以往便導致手機成癮[7]。
自尊是指個人對自己的情感性評定,它相對穩定,不易受其他因素的干擾。自尊可以作為一個穩定的人格因素預測青少年的手機成癮現象。研究發現,低自尊青少年更容易出現手機成癮問題[8]。低自尊的青少年對自我價值的認可度低,害怕在交往過程中被拒絕,而手機交往的匿名性和可重復性會模糊低自尊青少年負向的自我認識,從而更容易手機成癮。
另外,青少年的自尊水平不僅影響其自我控制水平,還影響其人際交往能力,繼而引發社交焦慮[8]。自我控制是一種依照個人的價值監督調節自我行為的能力,自我控制水平與青少年的成癮現象有著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自我控制水平越低,青少年越容易出現手機成癮現象。社交焦慮是另一項預測手機成癮的重要指標。與自尊水平高的青少年相比,自尊水平低的青少年社交焦慮程度較高,而社交焦慮會進一步增加手機成癮的概率[9]。
感覺尋求是指個體在尋求刺激性的感覺體驗時具有較高的興奮性,并為擁有這種刺激性的體驗而甘愿冒險的一種人格特質。研究發現,青少年的感覺尋求會在10 歲至15 歲的青春前期迅速增加[9]。這個時期的青少年對各種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高感覺尋求的青少年對新異刺激具有更強烈的興趣,并且對風險的認知較低。手機上的虛擬社交網絡與游戲等新奇事物很容易吸引青少年的注意,當他們被此吸引且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沒有得到正確引導,便很容易產生手機成癮問題。
此外,感覺尋求這一人格特質與孤獨感之間存在正向的預測關系,即青少年的感覺尋求水平越高,其孤獨感水平越高。研究發現,孤獨感與手機成癮呈正相關關系,青少年正處于發展同伴關系的關鍵期,長時間、不間斷的網絡社交會減輕他們的孤獨感,使部分青少年沉迷其中,產生手機成癮。
家庭作為青少年重要的社會支持系統,家庭氛圍不和諧是青少年手機成癮的影響因素之一。家庭中的父母沖突行為可以正向預測青少年手機成癮現象,父母因長期沖突產生的消極情緒會被青少年敏銳地感知到,消極且壓抑的生活氛圍會影響青少年的情緒體驗,一旦缺乏良好的情緒排解方式,則容易被紛繁復雜的手機內容吸引,發展成手機成癮。
父母手機冷落行為在當代家庭中屢見不鮮,手機冷落是指父母被手機吸引而冷落子女的現象。部分父母時常要求孩子遠離手機,而自己卻展現出沉迷于手機的狀態。當父母的要求和自身行為出現矛盾時,往往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從而更容易手機成癮。此外,一些父母對于孩子手機的使用監管過度,一味限制孩子使用手機,這種過度打壓的管理方式也易引發青少年的逆反情緒,使他們的手機使用行為轉入了地下,更容易手機成癮。
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能有效預防青少年手機成癮,良好的親子溝通能增進父母與子女的感情。父母良好的手機使用行為具有言傳身教的示范作用,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子女使用手機的行為[10]。
粗暴型的家庭教養方式作為不良教養方式的一種,會通過影響青少年的人格特質和自尊水平等方式,加深青少年手機成癮的程度[11]。
粗暴型的家庭教養方式包括粗暴行為、粗暴情感和粗暴態度三個方面,例如,對子女吼叫、毆打子女等(外顯的暴力攻擊行為),忽視、反對、拒絕和威脅子女等(內在的情緒態度)[12]。長期處在粗暴的家庭教養方式下,青少年對自我價值的判斷會顯著降低,影響其社會交往活動。缺乏良好社會支持系統(如高質量的親子關系、朋友關系)的青少年傾向于借助手機上的社交軟件和游戲彌補自己的情感需求,從而出現手機成癮問題。
家庭互動也影響著青少年的手機使用情況。家庭成員之間的積極互動能夠有效減少青少年對手機的關注和過度使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家庭關系。親子之間的良性互動能夠給青少年提供情感和信息上的支持,而家庭成員間缺少互動,會導致親情淡薄,加重青少年的孤獨感,引發手機成癮問題。
通過對青少年手機成癮的人格特征和家庭因素的分析,我們會發現各種因素并非獨立存在,而是互相影響的。青少年的人格特征如高外傾性、高神經質、高感情尋求和低自尊,會在不良家庭環境中不斷被強化,不良的家庭因素會導致青少年形成更加消極的性格特征,從而加重手機成癮,導致惡性循環。為了預防和解決青少年手機成癮問題,學校和家庭應加強引導,為青少年構建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
學校應通過定期的手機成癮問卷測量以及走訪調查,及時發現存在問題的學生,并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課程,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引導。對存在手機成癮的青少年進行一對一面談,找到導致其手機成癮的原因,并采取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如果是家庭問題,學校需要指導家長及時調整教育觀念和教養方式。學校還應定期進行自尊程度、焦慮程度等方面的測量,一旦發現學生存在問題,及時溝通和引導。
家庭方面,父母及家人要積極為青少年營造民主、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多與他們溝通,了解他們對手機的內在需求與手機使用情況,通過合理的方式進行疏導。同時,父母要鼓勵青少年多參與一些積極向上的文娛活動,擴大人際交往范圍,不斷提高自身的人際交往技能,以獲得更多的友誼支持。更重要的是,父母應以身作則,不在家庭中過度使用手機進行娛樂活動,為子女作出良性示范。
作為重要的通信工具,手機在現代生活中的使用有利也有弊。幫助青少年擺脫手機成癮,既需要父母承擔起教育子女的責任,關注子女的身心健康,引導子女合理使用手機,又需要學校和社會為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的支持,助推青少年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