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銘(廣東省江門恩平市第一中學,江門 529400)
個體心理輔導是指心理教師運用心理輔導的方法,對需要幫助的來訪學生提供心理援助的過程。然而輔導者幫助來訪學生有效解決心理困擾需要一定的時間,心理輔導很難一次性解決來訪學生的心理問題,系統的心理輔導往往需要開展多次面詢。為了確保心理輔導效果,給來訪學生布置家庭作業,讓來訪學生在兩次心理輔導的間隔時間里有效完成這些作業,已成為當下許多心理教師在學校開展個體心理輔導工作的重要方式。
在學科教學中,布置家庭作業是一種公認的幫助學生鞏固所學內容的有效方式。中學生自我意識逐步增強,能夠理解家庭作業的意義,具備獨立完成家庭作業的能力。學校心理輔導同樣也可以借助家庭作業的形式,給來訪學生布置相應的“心理作業”,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主動將所學方法遷移到現實生活中,提高心理輔導的實效。
布置心理咨詢家庭作業是認知療法和行為療法及其他系統治療中常用的方法,家庭作業通常也被認為是心理咨詢會談工作的重要補充,可以在短時間內提升心理咨詢的實效性[1]。有關研究稱之為“布置家庭作業技術”,即心理咨詢師為了鞏固和強化心理咨詢效果,要求來訪者在離開咨詢室后,在現實生活中完成具有心理咨詢性質的任務,來訪者需要在任務實施過程中進行自我檢查、調整、反饋,通過完成任務促進自身對心理技術的掌握,并把這些技術自覺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助力自我的心理成長和心理問題的解決[2]。大量研究證實,在認知行為治療中,做家庭作業的來訪者比沒有做家庭作業的來訪者恢復得更好[3]。
在中學生個體心理輔導中,借助家庭作業可以幫助心理教師更好地了解來訪學生的內心世界,從而制定有效的輔導方案,通過與來訪學生探討家庭作業的制定和完成情況,鞏固心理輔導效果。
學科作業的重要意義在于幫助學生實現所學知識的遷移和強化,而個體心理輔導中的家庭作業同樣也有鞏固和延伸輔導效果的作用。知名心理咨詢師郭召良[2]指出,心理咨詢室外的改變才是心理咨詢效果的決定因素。在心理咨詢室中,受咨詢關系和咨詢環境的影響,來訪者較易發生心理或認知上的改變,但這些改變是否能夠持續并發揮出作用取決于來訪者離開咨詢室后的表現。中學生個體心理輔導也是如此,當來訪學生結束心理輔導回到現實環境中,常常會恢復“負性情緒”,輔導中取得的效果也因為現實環境的影響被弱化[4]。家庭作業此時就成為來訪學生與心理教師的重要聯結,同時也為來訪學生提供了在現實環境中實踐新行為的寶貴機會。家庭作業把改變的責任置于來訪學生身上,通過完成家庭作業,學生將在心理輔導中所學的方法自覺應用到現實生活中,有助于提升自身應對心理問題的能力
家庭作業的完成情況是反映學生心理輔導配合程度的重要途徑,心理教師可以從學生的作業完成質量及學生個人反饋來判斷自己的心理輔導工作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調整輔導方向。在中小學心理輔導工作中,受時間限制、學生學業繁重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很難多次走進心理輔導室接受長程的心理輔導。當結束一次心理輔導后,來訪學生的感受如何、是否遇到了新的情況、能否有效運用心理咨詢技術解決自身問題等,都是心理教師需要了解的,而家庭作業就是了解這些問題的最佳途徑。給來訪學生布置指定的家庭作業,并要求學生在某個時間交作業,通過作業的檢查和交流,心理教師可以更準確地了解輔導效果,一旦發現問題,及時調整輔導方案。
在學校心理輔導工作中,來訪學生與心理教師之間不僅是咨訪關系,同時還存在著師生關系,多種關系并存使得學校個體心理輔導有別于社會上的心理咨詢。在來訪學生心里,心理教師既是師長,也是“心理專家”,他們迫切希望能從心理教師這里得到指導。在心理輔導中,為來訪學生定制符合其特點的心理作業符合學生的心理預期,心理作業在某種程度上充當著“心理良方”的角色。在兩次心理輔導的間隙,心理教師不能時刻給予學生指導和幫助,心理作業恰恰能夠帶給來訪學生時刻與心理輔導存在聯系的感受,內心產生安全感。在完成心理作業的過程中,來訪學生體驗到自己能夠獨立于心理教師之外改善自我心理困擾,這無形中提高了他們的自尊和自信。
行為類型作業一般稱為行為訓練類型作業,主要是指對來訪者進行行為治療的作業[5]。行為類型作業通常會要求來訪者在心理輔導結束后,回到現實環境中自行開展某種行為上的訓練,通過行為改變引發心理感受的變化,從而逐步解決心理問題。行為類型作業還可以作如下進一步劃分。
1.冒險型/矛盾型作業
冒險型作業是指讓來訪者面對自身沒法回避的場景,通過漸進的冒險行為,降低自身對特定場景或事物的敏感度,最終實現脫敏目的的作業。冒險型作業的理論基礎是系統脫敏療法,例如,讓一個對某種事物(場景)存在恐懼心理的來訪者,在確保其安全的條件下,逐漸面對某事物(場景),當來訪者產生恐懼心理時,咨詢師運用一定的心理技術幫助其緩解緊張、恐懼感,由此反復多次,最終實現脫敏。我曾遇到過一位害怕在同學面前發言的學生,為幫助其克服在他人面前發言的恐懼和緊張心理,我通過布置家庭作業一步步指導該學生想象自己在無人在場、家人在場、好朋友在場時發言,在學生產生緊張、恐懼情緒時,引導學生通過呼吸放松身心、緩解情緒,然后再指導其想象在其他場合發言的場景(在宿舍成員面前發言、在學習小組內發言),直到其能在全班同學面前發言。
矛盾型作業是指要求來訪者做一些與自身期待相反的行為的作業。知名心理咨詢師李松蔚曾分享過這樣一則案例:有一個學員總是失眠,為了讓自己睡著,她想了各種辦法,戒茶、戒咖啡、做運動、泡腳、聽輕音樂,都沒什么效果;去看醫生,醫生也沒檢查出她身體有什么問題。她很苦惱,跑去請教李松蔚老師,李老師告訴她:“別睡了,既然睡不著,那就不如起來讀書、工作、煲劇,就當多了一段自由支配的時間。”矛盾型作業多用于睡眠障礙等的輔導,遵循的是森田療法“為所當為,順其自然”的理念。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心理教師沒有足夠的把握,或者從未接觸過系統脫敏療法和森田療法,不建議給來訪學生布置此類作業。

表1 認知訓練單——合理自我分析報告
2.經驗型作業
經驗型作業是指心理咨詢師直接給出行為建議或要求(這些建議和要求是經過實踐檢驗得來的行之有效的知識和技能,故稱為“經驗”),來訪者按照咨詢師的建議去行動,通過實際行動增強自我的積極情緒體驗,促進心理問題解決的作業。經驗型作業簡單明了,適用于中學生個體心理輔導,在輔導過程中心理教師會給出明確的指導,學生也樂于接受這樣的指導。例如,對于存在親子關系困擾的學生,我曾在輔導中指導學生及其家庭成員開展非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有明確的操作步驟,我將其歸結為一個“萬能公式”:我觀察到+我感覺+是因為+我請求=非暴力溝通。讓學生及其家庭成員按照這個公式去練習,效果不錯。
1.思考型作業
思考型作業是指讓來訪者按照咨詢師的要求對某些問題進行思考,通過思考讓來訪者對自己的問題有更客觀的認識,轉變思維方式,最終以新的視角看待問題解決的作業。心理教師可以列出清單,讓來訪學生根據清單進行思考和實踐。思考型作業常用于認知流派的心理咨詢中。
例如,我在實踐中采用合理情緒療法對某位存在情緒困擾的學生進行輔導,輔導結束后給出認知訓練單,學生拿到認知訓練單后結合自身的情緒困擾,按照單子上的步驟和內容展開思考,并將思考結果填入表格中(見表1)。該學生是紀律委員,曾因班級紀律管理問題與同學發生矛盾,被同學言語中傷,心里很難過,導致無法專心學習,甚至出現不敢進教室的情況。我在輔導中發現該學生存在不少非理性信念,于是給出認知訓練單,讓學生獨立思考后完成,效果較好。
2.寫作型作業
主題寫作、日記寫作、信件寫作、自傳寫作等都可視為寫作型作業。寫作型作業可以幫助來訪者將問題外化,促使來訪者以更客觀的視角審視問題,重新看待自身與問題的關系,從而獲得問題解決的新思路。同時,寫作也可以為來訪者提供情緒情感表達的途徑,在寫作過程中,來訪者的情緒得以宣泄,情緒“水位”得以降低,情感得以升華。寫作能促使來訪者進行自我反思,提高自我認識,習得新的態度與價值觀。書信寫作還是一種溝通的方式,可以幫助來訪者改善人際溝通問題。
我曾在心理輔導中讓一個存在親子矛盾困擾的學生給自己的媽媽寫一封信,在信中運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與媽媽對話,最終幫助該學生改善了與媽媽的緊張關系。另外,我還鼓勵該學生多寫寫心情日記,促進自我情緒的表達,學習管理自己的情緒。
3.閱讀、聆聽和觀看型作業
閱讀書籍、聆聽廣播或者觀看錄像等這些都屬于信息輸入的形式,在閱讀、聆聽和觀看過程中,思想與思想不斷交融,心靈與心靈不停碰撞,來訪者可以在無數次的交融與碰撞中慢慢調整處于困頓中的思維,拓寬認知的邊界。布置這類作業時一般要考慮到來訪學生的可接受性。例如,在心理輔導中,如果了解到來訪學生對閱讀感興趣,同時具有自我探索意愿,心理教師可以選擇與輔導目標有關的書籍,讓來訪學生按照自己的節奏認真閱讀并仔細考慮書中所提出的觀點,在下一次心理輔導時,心理教師可以就來訪學生的閱讀感受展開討論。我曾給一位存在明顯焦慮情緒和睡眠問題的學生推薦了正念方面的書籍,學生看完后反饋道:“謝謝老師,這本書我花了一個月的時間看完了,書中寫了很多解壓的方法,我按著步驟去做,能讓自己更放松……”聆聽和觀看型作業也可依此方式操作。
4.契約型作業
契約型作業是心理咨詢家庭作業的特殊形式,由咨訪雙方商討并約定具體事項、獎懲規定,制定書面合同,來訪者與咨詢師共同簽訂契約。在契約期內,來訪者要履行契約承諾,咨詢師可作為監督者或者確定第三方作為監督人,監督來訪者的契約履行情況。
例如,我在對存在自殺意念和行為的來訪學生進行心理危機干預時,與學生簽訂了“不自我傷害承諾書”:“不管在任何情況下,我都不做出傷害或危害自己生命的行為;如果我發現自己情緒低落,難以控制自殺念頭或行為時,我會打電話給輔導老師、家人、朋友或師長尋求協助,幫助自己渡過難關。若找不到人時,我會打電話給24 小時專線請求協助。”在承諾書后面留下了心理教師的聯系方式、一些援助熱線,并讓來訪者寫下父母的電話、最信任的師長的電話。除了“不自我傷害承諾書”,其他的行為契約也可作為契約作業運用于個體輔導中。
家庭作業是心理輔導的補充和延伸,有時候來訪者并不理解家庭作業的意義,突兀地在輔導結束時布置家庭作業很容易讓來訪者產生抵觸情緒。在布置作業前有必要告知來訪者家庭作業的作用,以及輔導者布置家庭作業的目的,而且布置的作業必須具體,細則必須清楚。在布置作業時,輔導者盡可能書面傳達,而非口頭表述。
輔導方案必須圍繞輔導目標來制定,家庭作業也不例外。契合輔導目標的家庭作業可以幫助心理教師鞏固輔導效果,而脫離輔導目標的家庭作業則會起到反作用。布置什么樣的家庭作業需要根據輔導目標來確定,如前文提到的輔導目標注重行為的塑造,則可布置相應的行為作業;如果輔導目標注重認知的調整,則需要布置認知類型的家庭作業。
輔導者需要及時跟進來訪者完成作業的情況,對于來訪者在完成作業過程中出現的困難,輔導者需要了解具體的原因并與來訪者協商,調整輔導方案。對于無法完成家庭作業的來訪者,輔導者應始終保持尊重、接納的態度,幫助來訪者分析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必要時調整輔導方案。及時的反饋、接納的態度和具體的指導,有助于提高來訪者完成家庭作業的積極主動性,保證輔導工作有序地朝著既定輔導目標推進。
布置家庭作業時,還要考慮到作業是否適合來訪者,來訪者是否能從中獲益。作業的難度、長度、類型等都需要與來訪學生的實際情況相匹配,唯有如此,才能發揮家庭作業的最大效用,提升心理輔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