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 娜
超越自我,奔向未來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縮小區域、城鄉、校際之間的差距,加強對邊遠地區、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的支持力度,對加快構建教育高質量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新時代背景下,寧波市教育局緊隨黨中央領導,將“教育共富”擺在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核心位置,創新成立中小學生成長指導中心,創設“中小學生幸福促成長計劃”,力求使教育變得更好、更優質,推進教育公平進程,使教育發展成果輻射到更多地區、惠及更多人。
江蘇省寧波市愛菊藝術學校 供圖
在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時代背景下,義務教育進入到均衡發展的關鍵階段,為加快構建教育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大力推進教育共富進程,寧波市教育局成立寧波市中小學生成長指導中心。中心立足教育所能、學生所需、家長所盼、未來所向,推出“中小學生幸福成長促進計劃”,以打造共同富裕教育示范樣本為目標,以“幸福巴士”為載體,走進鄉村、山區和海島等地,將優質師資力量與科學理念送至偏遠地區,補齊鄉村教育服務短板,對鄉村學生開展關愛守護行動,努力使教育共富背景下的學生成長指導“活起來”。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的健康成長,關系到社會穩定、民族興旺和國家前途。在推進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中心創新機制,啟動“幸福成長促進計劃”,精心打造助力學生成長的“寧波模式”。
“幸福巴士”活動
共同富裕背景下教育的本質特征是城鄉學生共享優質、均衡、公平的教育資源,其目的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打造高標準育人方式。為更好地符合新時代對教育的要求,中心突破原有指導方式,為鄉村教育引入更多優質資源,而“幸福巴士”項目的創建則為資源的傳送開辟了嶄新路徑,使得教育共富背景下的學生成長指導“活起來”。
高標準的成長指導,注重喚醒鄉村學生的成長需求。中心以“幸福巴士”為載體,以“學生成長指導工作站”作為支點,大力推進協同育人機制,努力提升鄉村、山區、海島等地學生成長指導教師的素養與能力,從而提升學生成長指導成效。“幸福巴士”滿載先進教育教學方法、優質師資力量,充分發揮“鯰魚效應”作用,助力鄉村教師轉變教學理念、強化教學策略,從而喚醒鄉村學生成長的意愿,以精準化的輔導,激發鄉村學生成長的內驅力。
在實踐“幸福巴士”項目的過程中,中心創設主題游園、研學活動、主題沙龍等多樣化實踐活動,創建“三定”長效機制,即定點、定時、定人,以輕松、開放、活潑的活動形式,激發學生興趣、活躍學習氛圍、提高校園生活質量,為鄉村學生的健康成長送去“良方”。
如在主題游園活動中,中心將寓意深刻的體驗與豐富多彩的游戲相結合,引導學生跟隨地圖打卡“VR”心靈奇旅、煩惱回收站、情緒腦波燈、機器人對話等項目,以學生喜愛的形式普及健康成長知識,寓教于樂,為鄉村學生帶來獨特的情感體驗;在研學活動中,中心教師帶領學生參觀文化展館,使學生感受優秀傳統文化魅力、體悟積極正能量、發現家鄉閃光點,為學生點亮未來夢想;在主題沙龍活動中,中心組織不同領域專家開展講座,探討如何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更好的條件,如何為城鄉教師搭建互相切磋、互相借鑒、共同提高的平臺,高效促進山區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中心立足寧波市教育局“甬有優學”理念,采用數字化手段,確立全生命周期的學生成長指導工作思路,創建“寧波市中小學生成長指導服務平臺”,使有效的成長指導覆蓋全學段、全學科、全要素、全環境,全面推動“幸福巴士”進駐學校,助力學生健康成長。
成長指導服務平臺的創建側重于為學校提供公益化的專業指導。一方面,中心合理統籌教學資源,打造公益性成長課程專區——“成長指導云課堂”“甬心伙伴”小程序,為全市中小學生提供理想、心理、生活、學業、生涯等方面的專業性公益支持與服務,力求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以促進教育公平;另一方面,針對不同學段學生需求,中心創新打造形式多樣的“成長工具箱”,使學生在面臨入學、考試、升學、畢業等重要時間節點時,都能在成長指導服務平臺上獲得相應的支持,破解學生成長中的難題與困惑,為學生提供健康成長的“錦囊”。
中小學生是鄉村發展過程中需重點關注的群體,更是未來建設鄉村的主要力量。中心積極推進“幸福成長促進計劃”的實施,創設“守護童心”“城市認同”“山海牽手”“培根鑄魂”“文脈傳承”等多個主題,全方位、多視角地挖掘學生成長指導內涵,推動學生成長指導外延,進一步為鄉村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為鄉村學生的茁壯成長創造更好的條件,做好鄉村學生的教育工作,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針對鄉村學生的心理特點與需求,中心定期開展游園會活動,設置生動有趣的體驗項目。
如在情緒涂鴉墻前,引導學生拿起畫筆自由創作;在煩惱回收站,鼓勵學生寫下自己的煩惱,與同伴、教師傾訴。通過一系列的實踐,學生們在輕松歡樂的氛圍中了解自我、接納自我,即鍛煉了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也為學生減輕了心理壓力,進而培養了學生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每逢寒暑假,都會有許多“小候鳥”般的孩子踏上遷徙之旅,只為能與父母團聚。但往往因為父母忙于工作,孩子們依然缺少陪伴,度過孤獨而又單調的假期。與普通孩子相比,他們更需要被關愛、被呵護。
因此,中心將目光投向“小候鳥”這一特殊群體,發現他們的需求與渴望,帶領他們從鄉村走進城市,提升他們對父母所在城市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如在寧波海洋研究院實踐創新基地與寧波大學海洋學院,中心教師帶領孩子們學習海洋生物知識,模擬駕駛漁船,感受現代科技魅力,喚醒孩子們內心對科學技術的探究欲望;在寧波中國港口博物館,中心教師為孩子們講述海上絲綢之路的故事,引導孩子們親手制作船模,感受多彩歷史與海洋文化,喚醒孩子們探索海洋、保護海洋的積極意識。
調查表明,約70%的鄉村留守兒童都是與(外)祖父母共同生活,這些學生缺少來自父母的情感支持與關懷,也缺少傾訴及尋求幫助的合適對象,日積月累,容易形成負面心理,比如自卑心理等,同時伴隨著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內心壓力較大、缺乏安全感等問題。
針對這一現狀,“幸福巴士”駛進偏遠的山區、海島,重點關注鄉村留守兒童的成長現狀。中心通過組織研學活動,幫助留守兒童打開心扉,引導留守兒童在團隊活動中感受積極的正能量,從而樂觀、堅強的面對生活。如教師帶領學生登上花岙島,觀賞“海上石林”,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泥灘上共同玩耍,尋找隱藏在海島灘涂上的野生海鴨蛋,體驗純粹的快樂。
作為新時代中小學生,應積極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做“紅色血脈”的守護者。因此,加強對鄉村學生的思想教育,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是“幸福成長促進計劃”的一項重要內容。
為此,“幸福巴士”駛入余姚四明山革命老區,帶領學生走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尋訪革命遺跡、參觀紀念館等,探尋紅色事跡與紅色故事,厚植愛黨、愛國情懷,滋養學生們的心靈。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代代相傳、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優秀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同時也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寧波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形式多樣,如“老虎鞋”、 余姚土布、泥金彩漆、越窯青瓷等。
為鼓勵廣大鄉村學生積極弘揚、傳承非物質文化,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幸福巴士”駛入越窯青瓷燒制技藝的發源地慈溪,中心將傳統非物質文化與主題游園會相結合,開展傳統手工制作、傳統游戲等活動,帶領學生體驗非遺記憶、觸摸非遺文化,既使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彩,也進一步推動學生養成守護本土優秀文化、續寫文化傳承新篇章的向上意識。
自啟動“幸福成長促進計劃”以來,經過近一年的探索與實踐,中心總結出行之有效的學生成長指導策略,為助力學生的幸福成長提供更多可能,進而更好地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基。
良好的品行是人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較為穩定的狀態,體現著一個人的精神面貌、生活志趣與道德情操。自“幸福成長促進計劃”實施以來,中心積極開展區域、學校等多個層面的學生成長指導工作,通過多樣化綜合實踐活動,全面培育學生品格,引導學生在集體中汲取正能量,幫助學生掌握未來所需的知識與技能,學會表達、學會交流,使學生在充滿愛與溫暖的陽光下自由成長。
新時代背景下,增強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堅定理想信念意義重大。為進一步培育學生的文化自信,中心帶領學生來到余姚四明山革命老區與越窯青瓷燒制技藝發祥地,使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園,置身于真實的文化情境中,與當地居民交流互動,通過觀察、體驗等實踐形式,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在行走中深化文化認知、增進文化認同,從而形成內心深處的永恒記憶。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幫助學生增長見識、拓寬視野,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是教育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中心通過帶領學生走進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館等,使學生親身體驗高品質課程與學習環境、領略港口城市的文化底蘊與獨特魅力,以邊玩邊學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及崇高的職業情懷,激發學生向上動力,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基。
生命的成長,需綜合內在喚醒與外部力量的推動;從根本上來說,需要有內生力,從而真正激發生命活力。因此,學生成長指導也需要“活起來”。中心依托“幸福巴士”項目,鏈接農村、山區、海島等地學生的當下與未來,點燃學生幸福生活的“火種”,為廣大農村地區學生的生活帶來光亮,點燃學生的希望與夢想。未來,中心將不斷完善“幸福成長促進計劃”的體系建設,通過成長導師制、專家嵌入式等形式落實“成長路上有人陪伴”的教育愿景,讓每位學生都能夠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機會,使學生們都能因教育而變得更加“豐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