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盛濟 王經軍
教育是做的哲學。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即教人做人。基于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的科學論斷以及人類生活世界是由自然、社會、人三部分有機構成的理論,我校聚焦“立德樹人”這一基本內核,嘗試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三個維度出發,提出并探索高中“三維一核”的育人路徑,即圍繞“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大維度,在實踐中探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公民法治教育三大教育路徑,旨在促進師生成長和學校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學校堅持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優化育人環境、拓寬心育路徑、創新心育載體,構建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塑實踐范式,助力學生幸福成長。
一是建設學生發展指導中心。學校持續完善學生發展指導中心建設,開展心理測評、個體團體輔導、心理講座、心理劇、心理志愿服務等活動,為全體師生和家長提供心理輔導。特別是每年開展的“525心理健康節”,主題涵蓋親子溝通、疫情心理、生涯規劃、人際關系等,著力提升學生心理品質。另外,學校通過高效率學習考試訓練、專注力訓練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學業指導;通過生涯測評、講座、生涯等形式,為學生提供生涯指導;通過社團活動、校園節慶特色活動等,為師生搭建展示自我、溝通交流的平臺。
“三維一核”育人路徑研討會
二是構建心育課程。學校在傳統心育課程的基礎上,結合品格提升目標,構建積極心理課程體系。學校基于不同的課程內容采用適宜的活動方式,構建了包括團體輔導、心理訓練等多種類型的活動范式。為了更好地推動課程實施落地,學校編寫了《陽光高中生》等校本讀物,供學生閱讀學習。另外,學校注重發揮班會課的育人功能,進一步強化心育課程效果。
三是打造心育團隊。學校成立積極心育團隊,通過讀書學習、團隊協作、研訓一體、名師引領等途徑提升團隊師資力量,構建了“知行結合”“跨界組合”的教研范式,讓教師不斷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提升育人能力。
四是搭建共育平臺。學校著力搭建網絡教育平臺、家校培育平臺、社會共育平臺,通過設立微信公眾號、開設家庭教育講座、引進高校優質資源、開展游學體驗等手段,共同提升學生品格。
五是完善心育評價機制。為全面真實地了解學生,了解育人過程,學校通過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心理測評、“五好學生”評選等活動,助推學生全面發展。
生態文明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學科教育,具有很強的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和開放性,需要用生態學的原理去構建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課程,把生態文明教育與學校課程建設結合起來,同時還要積極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開展生態文明實踐,形成生態文明意識,主動踐行生態文明行為,進而成為生態文明的踐行者和美麗中國的建設者。
一是建設濱海濕地生物教育體驗館。學校建成一座以濱海濕地為主題,集展示、教育、研究于一體的體驗館,引導學生自覺去愛惜和保護濕地資源。
二是建設濱海濕地研究室。濱海濕地研究室配備了高性能顯微鏡、計算機以及投影設備,能充分滿足學生探究性學習的需要。
三是開辟校外濱海濕地研究場所。學校主動與和安濕地、臨洪河口濕地等管理部門聯絡合作,組建了校外濱海濕地研究場所。
室內外濱海濕地立體課堂的構筑,旨在倡導多元化教學模式,通過直觀體驗,改進核心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表達方式和傳導方式。
國家課程采取“實踐體驗-互動探究”的學習范式。通過“實踐體驗—互動探究—概念形成—遷移應用”的學習范式,幫助學生既獲得體驗感悟,又從事實驗實踐,改變了傳統的學習方式,提升了學科核心素養。
校本課程采取“自主研究-交流分享”學習范式。學校充分利用濱海濕地課程基地資源,開設豐富多樣的校本課程,編寫出《濱海濕地物種》《人類與濱海濕地》《濱海濕地演替》等多種校本教材,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校本選修課程。校本課程實施中,教師引導學生自定研究主題,進行自主研究,并和同學之間相互交流研討,最終撰寫研究成果。
實踐性活動采取“自選項目-作品展示”的學習范式。活動性課程,就是指以班級或社團為單位開展的系列實踐性活動,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現實生活,以獲得直接經驗。
首先,學校根據濕地課程計劃,由各年級學生自主申報,組建多個以濕地研究為主題的社團,獨立開展活動。這些社團包括“濕地探秘”“我們的濕地”“貝雕藝術”“走近濕地”“我愛濕地鳥類”等。
其次,學校重視開發兩種課堂的創作空間,創建了“貝雕藝術工坊”“濕地生態制作室”等動手實踐體驗場所,為挖掘濕地課程的人文內涵和審美價值提供創造空間。
再次,建立信息化平臺。建設濕地課程基地網站,及時發布濕地科學研究最新進展,鏈接濕地科學類專業網站和知名高校生命科學院門戶網站,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料下載和互動討論空間。
學校以江蘇省2019年度第十三期重點自籌課題“普通高中學生法治素養的培育與評價實踐研究”為依托,以“培育具有法律素養、法治精神的現代公民”為目標,以案例教學、模擬法庭、法治實踐等為手段,從厘清法治教育的價值追求入手,提出知行合一的法治教育實踐路徑,通過評價機制的強化作用,達成法治教育目標。
學校注意整合區域法律課程資源,根據學生的法律需求和實際情況,構建校本法治課程,采用議題式教學方式,通過模擬法庭、模擬政協等活動,注重學生的法律實踐和法律體驗,讓法律走進學生心里,讓素養伴隨成長。
一是課程奠基。我校開設“中學生身邊的法律知識”校本課程,參照相關的法律知識,從青少年學生的興趣與經驗出發,根據青少年學生的實際需求和需要掌握的法律理論,選取生活案例,擬定相關的議題,有針對性地對法律常識進行選擇和補充,開設了共10課時的課程。
二是活動踐行。學校主要通過法治教育社團和主題教育的方式推進法治素養的落地,引導學生實現知行合一。法治教育社團包括模擬法庭社團和小律師協會。模擬法庭社團是法律實踐性教學的重要方式;小律師協會通是過舉辦講座、讀書會、法律沙龍、法律文書寫作大賽、校外普法活動等方式,不斷提高學生的法治素養。主題教育有升旗儀式和成人儀式。升旗儀式方面,一是常規升旗儀式,二是在“12·4憲法宣傳日”舉行法制主題升旗儀式,讓學生明白法律是自己健康成長的守護神,每一個人都要懂法、知法、守法。學校每年都精心舉辦成人儀式,增強學生的成人意識,引導學生明確公民所要肩負的使命,自覺履行公民義務。
學校研制出法治教育實踐活動評價指標體系,對教師、學生開展法治教育實踐活動的情況進行評價,對教師法治教育教學活動從“好課”標準、活動開展內容與成效等方面展開評價;對學生評價既重視采用傳統的紙筆測試機制,又關注對學生法治實踐參與過程的評價及法治意識提高的評價。
“三維一核”育人方式的實踐與探索,使學校高質量發展步入快車道。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校將進一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公民法治教育之間的關聯性,進一步挖掘并整合教育資源,使之形成教育合力,力求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在健康、溫馨、陽光、幸福的環境中學習和成長,享受高品質的教育,培育高品格的靈魂,為未來的美好人生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