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龐麗娟 裴美婷
一般而言,教師的育德能力不僅指向教師自身的道德人格和道德教育的知識,更關注其育德的主動性、敏銳度以及對時機、方式、技巧的選取等。具體而言,教師的育德能力包括:師德修養的示范力、掌握育德契機的敏感力、選擇恰當方式達成育德效果的施教力。
上海田家炳中學創辦于1997年,在二十余年的辦學歷程中,學校辦學效益不斷提升,贏得了社會和同行的廣泛贊譽。學校的辦學實踐證明,要踐行學校的辦學理念,實現學校的育人目標,提升教師隊伍的育德能力是重中之重。因此,學校以PACES主題教育系列課程的研究與實施為契機,在將學校各年級的德育主題課程系列化的過程中,提升學校教師的育德能力。
所謂PACES主題教育系列課程,即以《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為指導,結合我校“智情兼修,厚德重養”的育人目標,聚焦樂觀心態(Positive Mentality)、理想信念(Aspiring Youth)、核心價值(Core Value)、生態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以及責任擔當(Social Recognition)五大主題,形成的校本特色系列課程。
課改的深化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其中,教師育德能力的提升已成為實施“五育融合”課程,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關鍵因素。一般而言,教師的育德能力不僅指向教師自身的道德人格和道德教育的知識,更關注其育德的主動性、敏銳度以及對時機、方式、技巧的選取等。具體而言,教師的育德能力包括:師德修養的示范力、掌握育德契機的敏感力、選擇恰當方式達成育德效果的施教力。
目前的教師專業研修較多地聚焦在教師的課堂教學技能、教育科研能力、課程教材研究等方面,而在教師育德能力提升方面,無論是研修的數量還是質量都存在諸多不足,如提升育德能力的團隊研修缺少主題化、系列化的設計;與學生思想道德提升有關的主題教育還存在目標不明確、形式和內容不切學生實際的現象;學校德育和學校課程以及學科教學未能形成有機整體等。上述現象的存在,表明學校和教師對于教師育德能力提升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對于教師育德能力提升還缺少有效的手段和策略,相關的機制亟待建立。
1.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
圍繞學校的辦學目標,我們提出了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四點要求:一是養德行,每名教師要有不斷增進師德修養,成為師德表率的執著追求和奮斗目標;二是倡獨立,倡導教師在專業發展過程中努力形成獨立思想和獨立人格;三是重思辨,強調教師必須具備質疑探究之精神;四是共成長,要求教師在教育的實踐中注重角色轉變,提升信息素養,增強終身學習的意識,實現師生共同成長。
基于上述要求,學校通過多種方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一是以打造學習共同體為先導,提升教育境界,要求教師每學期要有公開教學、教學反思,通過學習促進實踐積累。二是以創建各類載體為主導,提升研修水平,首先以項目化學習的探索為路徑,促進教與學的改進;其次以項目研究為載體,架構校本研修的模式。
2.德育課程建設的基礎
2012年,我校引入田家炳基金會“共創成長路”計劃,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我們對計劃進行了校本化、本土化改造,使之與校情、學情相適應,進而逐步形成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經過8年的實踐探索,在課程的開發和優化、共創團隊的建設和發展、相關課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如2015年,“學生德育新課程的實踐研究”被立項為區重點課題,并成功結題;2018年,學校研發的“青春修煉筆記——青年教師德育課程實務研修”被列為“十三五”上海市教師培訓市級共享課程;2020年學校組織編寫的《教壇新人的育德修煉——中學主題班會的設計與實施》被列入上海市教師教育知會書系,并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基于以上兩點“基礎”,我們以PACES主題教育系列課程的研發與實施為載體,重新出發,引導教師充分認識育德能力提升對于其師德修養提升的重要價值;建立科學規范的校本研修機制,打造研修共同體,為教師育德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
我們對PACES主題教育系列課程就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評價等要素作深刻分析,以問題引發深入思考,例如,如何形成更好的契合學校的育人目標,如何將各年級的主題教育課形成系列;以提升學生道德品質和教師育德能力作為主題教育課程化實施的重要原則,指導課程具體的研發和實施過程。
二是結合當前課改趨勢和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現實需要,再結合本校育人目標、學生實際等因素,我們從課程目標、課程設計、課程實施到課程評價,逐步形成校本化課程建設框架(見圖1)。
圖1 課程建設框架
三是逐步構建PACES主題系列課程實施的評價機制,構建符合校本特點的評價體系。首先,我們梳理課程評價的理論基礎,分析課程評價的要素,即為什么評價、什么時候評價、誰來評價等;其次,基于已形成的理論基礎,構建PACES課程評價的基本框架,包括評價的目標、評價的對象、內容以及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等;再次,結合實際主題教育案例,呈現主要的評價項目在實踐中如何操作;最后,總結分析通過課程評價發現的成功經驗和主要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進策略。
首先,通過主題教育課程的研發項目,教師在課程研發的實踐中能夠充分認識到德育的價值,進而圍繞學校育人目標開展系列教育實踐;其次,主題教育課程的研發讓教師進一步理解了德育課程系列化的必要性及其重要價值;第三,主題教育課程的研發與實施,讓項目團隊逐漸形成合作分享的意識,每個人有任務,有目標,在合作分享中提升團隊協作能力。
在“確定主題、聚焦問題、研修釋疑、形成成果”的工作坊研修過程中,教師深入探索項目化實施的路徑。其中在“研修釋疑”環節,我們主要通過工作坊研修的方式,依托“培訓與指導、梳理與設計、分享與交流、實踐與展示、研討與完善、評估與優化”六條路徑開展育德研修實踐。工作坊主要包括兩種形式:智慧班主任工作坊和小組研修。智慧班主任工作坊由學校德育處負責,主要開展跨年級的研修活動;小組研修則由年級組長負責,主要開展本年級的研修活動。
在針對育德實踐的驗證、反饋、優化中,我們逐步形成規范的校本研修的模式,在不斷優化的迭代式團隊建設和課程建設中,形成可推廣可借鑒的成果,開發更多主題教育系列課程,提升教師的育德能力。
此外,我們還注重迭代式項目研究,提升教師追求更高目標的意識。教師不斷實踐的過程也是逐步提升育德能力的過程,逐步科學認知教育規律的過程。在迭代式的項目研究實踐中,教師能夠不斷地開闊視野,提升境界,從而追求育德能力的新發展,實現育德實踐的新成效。
通過本項目的研究與實踐,我們形成了一套有效、科學、系統的PACES主題教育課程;形成了規范化的團隊研修模式,有效提升了教師的專業素養;形成了專題化的培訓系列微課,成為職初教師崗位培訓的必修材料。下一階段,學校將不斷優化課程,集聚更多資源,建立保障機制;研發提升教師育德能力的系列微課程;設立更多適合校情的德育項目,引導教師在項目研究中不斷提升育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