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得勝
課后作業改革屬于“雙減”政策重點部分,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不僅需按照“雙減”政策指導,實現“提質增效”目標,還需結合小學數學課程教學內容,創新作業形式,降低作業量,增強作業實效,盡可能最大限度發揮課后作業的知識鞏固作用,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同時,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為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奠定良好基礎。
一、小學數學在“雙減”政策下的作業優化設計必要性及原則
(一)必要性分析
“雙減”政策的核心在于減輕學生負擔,而對于學生而言,課后作業負擔較大,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改革期間,應按照“雙減”政策指導,對作業進行優化設計。“雙減”政策強調教學實效,指出教學工作不應以“量”取勝,應站在學生角度,合理設計作業內容與形式,為學生全面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基于“雙減”政策優化設計小學數學作業,有助于學生提升綜合素質,引導學生從不同視角看待數學知識,繼而深化學生理解與認知,給予學生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數學作為小學教育階段較為關鍵的基礎性學科,相較于語文與英語,數學知識更加考驗學生的邏輯思維、空間思維等能力,具有一定抽象化特征,因此,在設計小學數學作業時,應突出小學數學特征,合理命題、精心設計,對學生思維進行引導,通過數學課程作業,培養數學思維,并使學生可基于課后作業而掌握學習技巧。
(二)優化設計原則
“雙減”政策注重減負的同時,還強調課程“提質增效”,因此,在優化設計小學數學作業時,不僅要減少作業量,還要注重作業質量,確保學生可通過作業鞏固課程知識。對小學數學作業優化設計的原則進行總結,具體如下:第一,作業與教學目標相一致。優化設計小學數學作業時,應以教學目標為導向,緊緊圍繞教學內容與課程重難點,以此保障作業有效性,確保作業與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相對應。除此之外,還需將學科思想、知識、價值及德育元素融入作業設計中,依托于小學數學作業,促進學生全方位成長。第二,兼顧趣味性與教育性。小學數學作業應具有一定趣味性,可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不由自主地融入作業活動中,并憑借興趣性作用,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熱情。但從本質上來看,課后作業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鞏固課程知識,因此,在優化小學數學作業時,不應一味追求作業趣味性而忽視作業教育性。第三,多樣與適度相結合。在“雙減”政策指導下,小學數學作業不斷創新,并呈現出多樣化特點,但在實際設計中,為保障小學數學作業的育人效果,應兼顧多樣化與適度性,在實現作業創新的同時,盡可能提升作業實效,適當融入開放性、拓展性內容,以此設計出符合“雙減”政策的高質量小學數學作業。
二、小學數學在“雙減”政策指導下的作業優化設計建議
(一)作業彈性設計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小學數學作業類型與內容較為固定,采用“一刀切”的辦法設計作業,且要求學生在特定時間內完成相同作業,借助該方法設計小學數學作業不利于因材施教,同時還對學生學習自主性造成了限制,大幅降低小學數學作業質量。除此之外,面對固定模式的作業內容,部分學生易出現應付了事問題,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以“雙減”政策為指導,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根據學生數學基礎及性格特征,將學生分層,設計彈性化分層作業,以此提升作業針對性。
以北師大版“乘法口訣”課程教學為例,“乘法口訣”屬于基礎性重點內容,若學生該部分知識掌握不當,會影響學生數學基礎,繼而對學生后續學習產生負面影響。對“乘法口訣”相關課程,教師可采用分層教學模式,設計彈性作業。在此模式下,可引導基礎扎實的學生,熟練背誦掌握乘法口訣,并獨自完成乘法運算相關習題,而對新知識接受較慢的學生,可引導其參照乘法口訣表完成運算作業。作業彈性設計是否有效的關鍵在于分層是否合理,在上述“乘法口訣”實例中,因知識相對簡單,故按照學生數學基礎情況,將學生分為兩部分,以此彈性設計分層作業。而對小學高年級作業設計,可綜合性評估學生數學水平,將學生分為三個層次,以此進行層次化作業設計。例如,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用方程解決問題”一課中,針對基礎扎實且數學水平較高的學生,可將作業設計為應用題,即完成一定數量的方程應用題練習;對中等水平的學生,作業設計為完成基礎性方程計算練習,并適當完成方程應用題;對數學基礎稍弱的學生,其僅完成基礎性方程計算即可。通過彈性化設計小學數學分層作業,可使不同層次學生完成相應的作業內容,不會給學生造成較大學習負擔,效果較好。
(二)融入生活元素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指出,教育事業發展離不開生活,在教學期間應利用生活化因素,拉近知識與生活間的距離,繼而使學生能從生活化角度理解課程知識,因此,在優化設計小學數學作業時,應以數學教學內容為依據,提取選擇生活元素,將生活元素恰當融入小學數學作業中,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并引導學生學以致用。生活化小學數學作業符合“雙減”政策要求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且可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生活實踐能力,因此,應靈活化使用該設計方法,切實提高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質量。在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觀察與測量”課程結束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回家測量餐桌長寬高、家長身高、自己的身高等數據,使學生在動手實踐測量中,掌握課程知識。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學習“時、分、秒”課程后,為培養學生時間觀念,使學生能學以致用,教師設計“記錄時間表”的作業,引導學生記錄自己的時間安排,如起床、吃飯、上學、寫作業、睡覺的時間點,借助該課后作業,使學生切實掌握“時、分、秒”課程知識,并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在“雙減”政策環境下,教師按照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進行作業設計,不僅實現了作業設計創新,還大幅提升了作業實效,有助于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與知識應用能力,并為學生全方位發展提供助力。
(三)重難點攻克設計
小學數學課程知識存在難易程度差異,為切實提升學生數學水平,促進小學數學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師在設計小學數學作業之前,應做好課程重難點提取工作,并將重難點內容融入課程課后作業中了,增強作業針對性,使學生可通過完成課后作業而逐漸掌握重難點知識。“雙減”政策強調作業減負,但減負的同時,應注意控制作業難度,不可為提升教學水平而設計角度難題,需不同難度的題目相互交錯,并緊緊圍繞課程重點內容設計。以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百分數的應用”為例,在該課學習中,重難點問題在于應用題,而解決應用題的基礎在于基本知識,例如,“學校正在建設花壇,全校月季花共124株,比蘭花少12%,蘭花共有多少株?”學生初步接觸到應用題時,易出現慌亂現象,繼而出錯,此時教師應借助課程時間,講解類似百分數應用題,引導學生把握不同事物之間的數量關系,以此便于后續運算工作的開展。而在課后作業設計過程中,可設計類似題目,引導學生按照課程教學辦法,逐步解決難題,繼而切實提升學生解決難題的能力。
(四)增添趣味環節
按照“雙減”政策指導,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應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站在學生角度,適當融入趣味內容,改變傳統化題海戰術模式,消除課后作業枯燥感,借助趣味性作業激發學生對數學課程的興趣,并依托于該方式,減少學生心理負擔。趣味化作業可大幅提升學生積極性,并使學生逐漸融入作業學習活動中,以趣味元素為導向,緩解由課后作業壓力帶來的負擔,以此起到小學數學作業減負的效果。以北師大版“認識鐘表”一課為例,該課為一年級數學內容,學生對趣味性知識更加感興趣,因此,在教學“認識鐘表”時,教師可將“繪制鐘表”作為課后作業,在此期間,學生可憑借自身想象力及偏好,繪制不同樣式的鐘表,從色彩、形狀等方面進行創作,以此可大幅提升小學數學作業趣味性,并使學生在繪制鐘表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和掌握課程知識,繼而提高小學數學作業優化設計質量。
(五)創新作業形式
在“雙減”政策指導下,小學數學作業應以教學內容為依據進行創新,結合實際情況,設計多樣化課程作業,改變學生對作業枯燥的印象,給予學生不同作業體驗。
1.游戲化作業
小學階段學生對游戲較為感興趣,因此,在設計小學數學作業時,可借助游戲化元素,吸引學生注意力,引導學生通過游戲化數學作業掌握課程知識,并激發學生數學興趣。以北師大版“乘法口訣”課程為例,教師可按照“乘法口訣”規律,設計作業游戲,如引進“一只青蛙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的繞口令游戲,依托于該繞口令游戲提升學生乘法運算水平,而在作業設計時,可引導學生與家長開展該游戲,繼而使學生在游戲中逐漸掌握算法運算技巧,除此之外,教師可根據上述繞口令游戲進行改編,提高繞口令游戲的適用性,繼而進一步提高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實效。
2.采集類作業
小學階段學生仍具有較強的觀察能力及好奇心,對生活細節較為關注,針對學生這一特性,教師可設計采集類作業。以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數據收集與整理”一課為例,引導學生連續記錄一周天氣狀況,并基于天氣預報記錄空氣質量、溫度等數據信息,要求學生在采集信息數據的同時,做好整理匯總工作,繼而培養學生數據采集與整理歸納能力。以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軸對稱圖形”為例,教師可設計實踐性采集作業,引導學生從學校、社區中采集自然掉落的葉子或花瓣,使學生運用自身所采集到的素材創作“軸對稱貼畫”,在此期間教師應對“自然掉落”進行強調,避免學生為完成作業而損害花草樹木。通過該作業形式,不僅可引導學生回顧軸對稱相關課程知識,還有助于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觀察能力、審美能力,繼而促進學生全方位發展。
3.口述類作業
相較于其他作業類型,口述類作業不具備書面內容,學生的作業壓力較小,符合“雙減”政策標準,因此,在小學數學作業設計過程中,可結合實際教學情況,適當設計口述類作業。該類作業需與日常生活情境結合,用于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并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在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觀察與測量”課程教學期間,教師可引導學生自主選擇并測量家居數據,下次課時,留出一定時間,隨機選取學生口述測量過程及結果。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完成“有余數的除法”課程時,同樣可設計口述類作業,引導學生根據課程所學內容,從日常生活中選取“有余數的除法”相關實例,下堂課由學生進行講述。口述類作業的應用可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知識運用能力,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學習不可死記硬背,更不可依靠題海戰術,并可借助口述類作業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在提升學生數學水平的同時,使學生能力感受到數學的樂趣。
4.項目類作業
小學數學課程基于“雙減”政策優化設計作業時,可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合作類項目作業,使學生在集體學習氛圍內成長,從不同角度思考與理解數學知識,繼而大幅提升小學數學教學實效。合作教學法、項目教學法不僅可應用到小學數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同樣可以應用到作業設計中,以學生學情、學生性格的為依據,將學生分組,并依據教學內容設計項目類作業,使學生通過團隊協作共同攻克項目類作業難關,通過此作業方式,不僅可創新優化小學數學作業形式,還可拉近學生之間的關系,并有助于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使學生能力在同一項目作業活動中相互學習、共同提高。以北師大版“折線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教學為例,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周末時間調查特定范圍內的“共享單車”或“垃圾桶”的數量及顏色類型,并根據數據特征,從折線統計圖與扇形統計圖中挑選適宜的統計圖進行繪制,在完成統計圖繪制基礎上,還需做好統計圖分析工作,深化課程知識。對該合作項目類作業,需團隊成員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在布置作業時,可做出一定提示,提醒學生做好分工,將作業任務合理分配,以此方可保障合作項目類作業完成效率與質量。通過該作業活動,不僅有助于鞏固數學知識,還可提升學生實踐能力與團隊協作能力,效果優異。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課程在“雙減”政策指導下,應采用創新式思維,對課后作業進行優化設計,在實踐教學期間,可采用彈性化作業設計方式,給予學生一定自主選擇的空間,以教學內容為依據,將生活化元素融合到作業中,同時為提升作業針對性,教師應將重難點作為作業內容,對小學數學作業形式進行創新,以此良好完成作業優化設計工作。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