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雪 江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宋代是我國陶瓷藝術發展史上的頂峰時期,受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陶瓷制作工藝水平達到空前高度。王立夫在《器物:美的思考》一書中說:“兩宋宮廷用瓷器被公認為代表我國瓷器燒造的最高水準,也代表了器物審美的最高境界。”宋瓷成就不僅在于出類拔萃的造型裝飾、精湛高超的工藝技法,更多表現在宋代追求古樸雅致和雋永悠長的審美趣味,凝結了屬于那個時代的完美文化基因。從這個時期盡善盡美的陶瓷器物開始,中國陶瓷史上瓷器的觀賞性壓倒了實用性,精神需求開始超越實用價值。宋瓷以其極高的裝飾藝術成就為中國陶瓷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瓷器裝飾是使用刻劃花、貼印與剔花、施釉或彩釉結合等各種工藝技法來裝飾美化瓷器的一種藝術形式。無論是貼印或刻劃花紋圖案還是施以釉彩都是在裝飾瓷器,宋代制瓷工藝成熟,陶瓷裝飾技法已達到空前水平。下面從刻劃花裝飾、貼印與剔花裝飾、施釉及彩釉結合裝飾三種裝飾技法出發分析宋代陶瓷裝飾的藝術特征。
刻劃花是宋代陶瓷裝飾技法中最常用的一種,應用十分普遍。其指的是將刻、劃、剔等技法相結合,配合刻刀、竹簽或鐵針在陶瓷坯上進行裝飾,此種技法統稱為“刻劃花”。“刻劃花”分為“刻花”與“劃花”,其中“刻花”是宋代陶瓷裝飾中使用最廣泛的一種,多見于宋代定窯燒制的瓷器中。“刻花”中的刀法分為“平口刀”“斜口刀”“針刀”與“篦刀”。“平口刀”是偏鋒下筆,可以繪制出類似國畫中“釘頭鼠尾”的效果;“斜口刀”刻紋較深,似中鋒用筆;“針刀”如國畫中“鐵線描”的效果,繪制線條粗細均勻,剛勁有力;“篦刀”由數根針排列制成,主要用來刻畫水紋或裝飾背景,營造層次豐富的藝術效果。具體的操作技法是用刻刀在半干或已干的陶瓷坯體上刻面積較大且凹凸有致的圖案花紋,修整晾干后再施以透明釉,入窯經高溫燒至成瓷。成瓷后的作品可在釉色中透出刻刀刻印的紋飾。下刀力度與刀法不同,所刻紋飾深淺不一,紋飾呈現層次豐富、立體活潑的空間效果,在釉下顯得朦朧又含蓄,富有美感。“劃花”則是在坯體已有繪畫的基礎上增加“劃”的工藝,即在未干透的坯體表面紋飾上使用木刀、竹條、鐵器等尖銳工具輕輕劃出一些細小的、裝飾性較強的圖案,所制圖案紋飾秀美輕盈,整體畫面干凈整潔又富有變化。如果“刻花”是在進行大面積裝飾,那么“劃花”就是一個細節塑造、錦上添花的過程。
“貼花”顧名思義是以瓷泥為原料,采用模具制作或捏塑制作出花紋圖案、動物、人物等部分,再用泥漿將其粘連在未干燥的胎體表面,待自然風干后施釉送入窯經高溫燒成瓷,成瓷后的作品整體造型渾然天成,相較于平面裝飾的技法更加氣韻生動。
“印花”是一種古老的裝飾技法,最早起源于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約11 000年至7 500年)。最早的印花出現在陶器中的夾砂繩紋陶,是將繩索纏繞在木棍端頭在瓷器表面壓印或拍打出繩紋的裝飾手法。到了宋代,“印花”制作工藝也大幅提升,演變得更加華麗繁復。制瓷工匠先將花紋與紋樣刻印在木制模具上,制作時將刻有紋樣的模具在未干燥的坯體表面壓印出花紋,此技法經常用來制作類似云雷紋、回字紋等二方連續紋樣,一般裝飾在盤口、瓶口或器物的肩部、足部等。“印花”圖案以陽紋居多,施釉燒成后,因刻印的深淺不一多呈現出半浮雕的效果,優美雅致,極具觀賞價值。
“剔花”裝飾最典型的代表是宋代磁州窯的“剔花填彩”技法,藝術效果表現為黑地白花和白地黑花,有留地剔花和剔地留花兩種表現形式。具體的操作技法:前者是在施釉或者施黑彩的坯體繪制好裝飾紋樣,后用尖銳工具沿繪制好的紋樣剔除黑彩,使紋樣部分露出原本的坯體顏色,再經施釉燒成后得到黑地白花的裝飾效果;后者則正好相反,先在坯體上薄敷一層化妝土,在化妝土上繪制出裝飾紋樣,用剔刀剔出紋樣以外的部分,一層紋樣會以淺浮雕的形式自然凸起在坯體上,然后將凸起的紋樣部分填上黑色料,薄施一層透明釉,待燒成之后黑白分明、色彩對比明顯,極富裝飾韻味。
宋代陶瓷裝飾中釉色工藝水平較之前也達到空前高度,我們所熟知的天青色、粉青、梅子青等就是宋代汝窯的代表色。單色釉中鐵系結晶釉也是宋代陶瓷裝飾中的一個突出成就,鐵系結晶釉就是使用含鐵量較高的釉料,經1 300℃左右氧化焰燒成后得到美麗的晶體花紋,別有一番藝術風味。其中建窯的“兔毫”與“油滴”釉色最為出眾,“兔毫”釉并非純黑色,是一種十分接近黑色的赭黑,光照下呈褐色。釉中并排呈現許多毫毛狀紋理,因此得名。宋徽宗曾給出“盞色以青黑為貴,兔毫為上”的論斷,加上當時宋人飲茶之風盛行,兔毫盞在當時極負盛名。“油滴”釉因為此種釉色燒成后黑地上有自然散落的銀灰色金屬光澤小圓點,似落日余暉般閃爍光亮而得名。其金屬光澤部分呈星狀或花朵狀,是當時黑釉裝飾中較為名貴的品種。除了絢麗多彩的鐵系結晶釉外還有光彩奪目的窯變花釉,鈞窯的鈞藍、銅紅等名貴高溫窯變釉,可謂百花齊放、色彩斑斕,將宋代陶瓷裝飾藝術水平推向了頂峰。
宋代彩釉結合裝飾技法是現代各種釉上陶瓷彩繪的雛形,直至今日這種裝飾方式仍然廣為流傳,分為釉上彩繪與釉下彩繪兩種。釉上彩繪是指在已燒制成的器物釉面上運用彩料進行繪畫裝飾,像今天的粉彩瓷、新彩瓷、古彩瓷等都屬于釉上彩繪的范疇,繪制完成后入低溫窯(約600℃至850℃)二次燒成后用手觸摸表面會有凸起的效果,畫面精美,細節生動,極具觀賞價值。釉下彩繪是在施釉前完成彩繪,直接在素坯上使用色料進行彩繪后再施以透明釉,經1300℃左右高溫一次燒制成瓷的品種。釉下彩繪的起源是唐代長沙窯的青瓷釉下褐彩瓷,是我國傳統繪畫應用在陶瓷裝飾中的先驅。今天景德鎮的青花裝飾、醴陵釉下五彩都是我國制瓷工藝與傳統繪畫藝術結合在一起的完美體現。
除以上列舉的這些裝飾技法外,宋代制瓷工藝中的造型法、化妝土法、裂紋釉開片裝飾、冰裂紋(百圾碎、魚子紋、金絲鐵線)等巧奪天工的陶瓷裝飾技法都為宋代陶瓷藝術創作的巔峰地位添磚加瓦,使之迄今一直立于不敗的地位。
裝飾技法是裝飾的主要形式,裝飾紋飾是裝飾的主要內容,內容與形式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吉祥如意是我國古代裝飾紋飾不變的主題,紋飾不僅要在形式上做到樣式精美、生動活潑,更重要的是富有深刻的內涵與良好的寓意。下面對宋代陶瓷裝飾中最具代表性的紋飾進行闡述。
牡丹花紋。牡丹花是我國的國花,早在宋代牡丹就被喻為富貴之花,象征著花團錦簇、和和美美。牡丹花紋幾乎遍布宋代各個窯口的各種器型上。牡丹紋飾的構圖形式多樣,有的花葉纏繞,花朵相抱,有的一枝獨秀,大氣端莊。大多裝飾在器物的主要部位,構圖方式上多為單獨紋樣或者二方連續。繪制手法也是力爭寫實,力求還原牡丹最真實的華麗面貌。并且在進行陶瓷裝飾時都會考量是否與裝飾器型相匹配,配置勻稱得當,將當時時代背景、文化熏陶下產生的裝飾美與造型美有機結合,體現了宋人高超的審美趣味、藝術品位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蓮花紋。蓮花也稱荷花,蓮花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格被世人贊頌至今,在宋代備受文人士大夫喜愛并廣為歌頌。唐代詩人李白曾賦詩“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來贊頌蓮花的高潔品格。蓮花是一種帶有佛教色彩的裝飾紋樣,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蓮花已被大量應用在陶瓷裝飾中。宋代各大名窯出產的瓷器中都能找到蓮花紋飾,在器物上采用“刻花”手法將荷葉輪廓由深至淺地刻在裝飾的中心位置,再用由疏到密的手法刻上花葉筋脈,使得花朵看起來立體豐富,也可以作為二方連續紋樣裝飾在盤的外緣、花瓶肩部等部位。宋代蓮花紋飾幽雅別致、風骨高潔,是文人清流的象征。
花鳥紋。宋代花鳥畫以其高超的寫實技法與超前的審美理念獲得了很好的社會反響,花鳥畫技法趨于成熟,花鳥紋被運用在各種工藝品中,如團扇、手帕等。受宋代花鳥畫影響,宋代陶瓷裝飾中花鳥畫也隨處可見,尤其是在磁州窯出產的瓷枕上多用花鳥紋飾,筆法氣韻生動、豪放活潑。宋代的花鳥紋裝飾生活氣息濃厚,頗有一番情趣。
動物紋。動物紋早在新石器時期就被廣泛用作陶器的主體紋飾,代表性的有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人面魚紋陶盆。在兩晉時期的青瓷罐上也大量出現大雁紋飾。魚紋、鹿紋、雁紋這些代表平安吉祥的傳統紋飾一直廣為流傳,其他種類的動物紋飾也開始出現在宋代陶瓷裝飾中,如用蝙蝠紋代表“福”,鹿紋代表“祿”,鶴紋表示延年益壽,鴛鴦代表愛情和諧美滿等,這些都是帶有美好寓意的動物紋飾。諸如此類的還有喜鵲、孔雀、蝴蝶、虎、龜、羊、馬、豬等,都表明人們期望更加安定、美滿的生活。
龍鳳紋。在傳統文化中,龍是真龍天子的化身,能給百姓帶來安康和祥瑞,是可以呼風喚雨、上天入海的神話動物,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古代社會的最高統治者一般將自己比喻為真龍天子,以此來鞏固自己的絕對統治地位,所以龍紋也被看作是帝王的象征。最早期的龍紋是出現在南朝晚期的青瓷龍紋,唐代以后多以捏塑、堆塑形式裝飾在器物瓶口或盤踞瓶身。宋代以后龍紋開始大量出現在官窯器物中,并且造型愈發精美生動、活靈活現。龍紋一般都是作為主要裝飾以單獨紋樣的形式出現在器物上,也有與其他紋飾相組合的裝飾形式,但很少作為輔助紋飾。龍紋常與鳳紋組合出現,寓意龍鳳呈祥。
嬰戲紋。嬰戲,即孩童嬉鬧玩耍的畫面,此紋飾以孩童為主角,重點描繪孩童追逐嬉笑、攀樹折花、釣魚、蹴鞠、放紙鳶等美好生活場景。要善于抓住生動細節加以繪制,多采用單獨紋樣的構圖形式,再以其他裝飾紋樣作為輔助。所繪孩童體態豐滿、活潑好動、惹人歡喜。宋代嬰戲紋畫面筆法自然,將孩童玩鬧的場景描繪得栩栩如生,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表達了人們對孩童的關心愛護,也表達了他們對多子多福的渴望之情。
書法文字。在宋代文化興盛的背景下,宋人的書法文字、詩詞造詣也達到巔峰。各種詩詞、題記、吉言開始出現在陶瓷裝飾中。這種紋樣裝飾清新雅致,如宋代磁州窯生產的瓷枕上就常用這幾種類型的文字裝飾。
宋代瓷器中除了以上介紹的幾種主體紋飾外,還有許多輔助紋飾,如卷草紋、纏枝蓮紋、云頭紋、曲帶紋、水波紋、蕉葉紋、回紋等。這些輔助紋飾一般裝飾在器物的口、沿、邊、肩、足等部位,在襯托主體的同時豐富畫面,使整體畫面和諧自然、生動有趣。
宋代陶瓷受社會經濟飛速發展、文人審美意趣提高以及走在時代前端的制瓷工藝水平影響,創作出大批精美細膩又極具形式美感的陶瓷藝術作品,為我國現代陶瓷藝術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對現代陶藝創作產生深遠的影響。其裝飾藝術特征主要總結為以下兩點。
宋代作為中國陶瓷制作與生產的黃金時期,在釉色審美上受當時尚文風氣的影響,開創了陶瓷釉色美學新篇章。宋代陶瓷釉色溫潤如玉、古雅質樸,其中以汝窯燒造的青瓷最負盛名,是中國青瓷制作的巔峰,釉色中流淌著素雅恬淡之美。這一時期受道家思想影響,文人雅士崇尚淡泊名利、質樸含蓄的審美意趣,而青瓷正是這種審美情趣的反映,折射出一種清逸無為的思想境界。宋代定窯燒制出的白瓷,色白如紙、瑩潤如玉,被當作北宋貢瓷聞名于世,深受宋代皇室與文人士大夫喜愛。
宋代紋飾在注重紋飾的象征意義與內涵的同時兼顧形式美感,受時代推崇文風影響,文人雅士多以梅、蘭、竹、菊、蓮花、牡丹等富有高潔品質的植物作為載體,撰寫詩詞,作賦,抒發自己寄情山水、怡然自得的內心世界。宋代陶瓷裝飾中的紋飾多受此風格影響,一批具有審美韻味、品行高潔的紋飾圖案活靈活現地裝飾在各種陶瓷器型上,具有鮮明的時代審美特征。
綜上所述,宋代以其濃厚的文化底蘊熏陶出大批裝飾高雅脫俗、形式清冷美觀的陶瓷藝術作品。用最平淡也最不平淡的藝術語言與醇厚韻味獲得人們的贊賞與青睞。宋瓷之美,寧靜致遠、回味悠長。宋瓷融合時代成熟的制瓷工藝與較高的政治、經濟、文化水平以及人們的審美意識,呈現出屬于宋代陶瓷藝術的別具一格的美與時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