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姝
高質量發展是創新作為第一動力的發展,創新驅動成為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定義性特征。新時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功能定位,既凸顯了首都高質量發展的科技創新驅動特征,又為高質量發展起到引領帶動作用。以創新為動力引擎,首都發展將實現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產業創新、制度創新協同推進,創新創業生態有力支撐的全面創新格局。
1.持續推進關鍵核心技術突破,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強化基礎前沿布局,發揮國家戰略性科技力量作用,持續攻關底層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取得了馬約拉納任意子、新型基因編輯技術、“天機芯”、量子直接通信樣機等一批重大原創成果。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健康等重點產業領域培育原始創新優勢,實現從“0到1”的突破,打造數字經濟、醫藥健康等創新策源地,加速推動相關產業進入“首創”時代。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基于自主創新的底層技術框架和關鍵技術模塊,構建自主可控的長安鏈技術體系,培育長安鏈產業創新生態。
2.產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攻關能力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2016至2020年,北京市研發經費內部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由5.5%上升到6.4%,穩居全國各省市首位;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由6651件上升至8283件,年均增長5.6%。產業創新與科技創新的融合進一步深化。從創新投入、創新組織、創新活動效率效益等方面來看,企業在首都創新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增強。中關村科學城持續實施研發投入倍增計劃,推動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研發體系。與中關村科學城融合發展,2021年,海淀區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0604家,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58家,分別占全國的37%和54%。
1.產業結構創新驅動特征突出。2021年,數字經濟在北京地區生產總值中占比達到40.4%,成為支撐創新發展的主導力量;生產性服務業占比已超過50%,價值鏈高端發展的基礎不斷鞏固。高端創新型產品成為產業發展重要增長極,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倍,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產量分別同比增長56.0%和21.7%。
2.高精尖產業集群創新發展。完善頂層設計和配套政策,加強規劃引領和項目推進,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模式創新,培育核心品牌企業,建設擁有技術主導權的高精尖產業集群,形成支撐首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十四五”時期,北京將繼續打造4-5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同時,積極布局未來產業,培育龍頭企業引領、關鍵環節技術與應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產業鏈。
1.“三城一區”成為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高地。聚焦中關村科學城、突破懷柔科學城、搞活未來科學城、升級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促進“三城一區”融合發展。中關村科學城圍繞科技創新出發地、原始創新策源地、自主創新主陣地功能定位,優化創新服務體系,培育融合創新集聚區;懷柔科學城加快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打造世界級原始創新承載區,培育各類創新主體協同發展的創新創業生態;未來科學城積極布局各類科技創新平臺,推進企業、科研院所、高校協同創新,構建開放合作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加強與“三城”的創新聯動發展,建立合作對接機制,搭建高水平合作平臺,成為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培育重要陣地?!叭且粎^”基于創新鏈和產業鏈關聯,實現技術突破、產品研發、市場模式、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經濟總量占全市比重已超過30%。
2.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創新發展優勢凸顯。中關村示范區聚焦電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醫藥、新材料等高精尖產業,加強研發力度,創新發展效率效益不斷提升。2020年,中關村示范區實現總收入72276.4億元,其中技術收入占比達到22.2%,比2016年提高了5個百分點;收入利潤率達到8.8%,實現持續穩定增長;期末有效發明專利數、當年專利授權數分別是2016年的2.3倍和2倍,增速顯著。疫情沖擊下,中關村示范區創新主陣地功能更加突出。
同時,科技創新驅動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作用尚待提升。主要表現在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創新鏈與產業鏈的融合對接不暢通,科技服務驅動協同創新的潛能沒有充分發揮,創新型中小企業的發展后勁不足,科技成果轉化為新興產業的動力不夠等方面,對新時期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和路徑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當前,因為存在諸多“卡脖子”問題,科技自立自強成為決定我國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能力。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能夠鞏固原始創新、自主創新優勢,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了核心力量,夯實了高質量發展根基。同時,科技自立自強是北京率先融入新發展格局、輻射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科技創新在暢通國內大循環、塑造在國際大循環中主動地位中發揮關鍵作用。新發展階段,首都發展只有立足科技自立自強,整合發展“三城一區”主平臺,做強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主陣地,建設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加強與科技創新中心的科技合作,才能率先融入新發展格局,輻射帶動全國實現建立在科技自立自強基礎上的高質量發展。
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要通過科技成果產業化與產業體系建設來實現,創新驅動、協同發展的高精尖產業體系成為高質量發展的主要載體。只有高精尖產業發展成為主導產業,并與其他產業實現融合互動,形成協同創新合力,才能優化經濟體系質量、結構、效益。以《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高精尖產業發展規劃》實施為契機,積極推進一系列戰略部署,培育更多依靠技術、人才、數據等創新要素的新動能,提高供給體系全要素生產率。這就要求推動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創新,促進科技創新賦能產業發展,提高科技創新貢獻率;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鍛造長板,補齊短板;建設融合型產業體系,實現現代服務業主導的產業融合;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加強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發展,推動數字經濟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切實打造由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健康為支柱產業,集成電路等“北京智造”產業、科技服務業等“北京服務”產業為主導,未來前沿產業有機結合的高精尖產業體系,夯實高質量發展載體。
在科技自立自強根本支撐下,只有科技與經濟實現深度融合,才能將創新動力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現實能力。科技創新引領下高質量經濟的根本特質就在于實現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的深度融合。以促進各類創新主體、創新要素、創新環節融合互動為切入點,加強科技創新統籌協調,建設具有較強輻射引領作用的創新體系,實現科技創新與高質量發展融合互促。這就要求加強先行先試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破除科技向產業轉移轉化的障礙,完善創新成果市場化應用與產業化實現的制度保障;充分發揮企業作為“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的重要力量”的作用,健全各類創新主體和創新環節融合創新、協同創新的市場機制,促進產學研、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加強科技經濟融合的組織機制保障,完善創新服務體系,推動科技服務業發展,貫通科技創新服務鏈。
1.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體系化布局。依托“三城一區”主平臺和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主陣地,加強布局國家重點實驗室,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重組。增強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戰略科技力量布局,以重大科技任務攻關為主線,推動建設跨學科、跨領域、跨主體的協同創新網絡。加強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持續推動量子信息、腦科學、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領域新型研發機構發展,面向未來產業領域新建一批,打造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優勢,實現前沿科技創新和未來產業培育有機融合。促進科技領軍企業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主體,支持領軍企業充分發揮龍頭帶動和資源整合作用,與各類創新主體和上下游企業協同創新,聯合承擔重大科技項目,共同推動重大科技創新。
2.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新型舉國體制。加強戰略科技力量的體系化布局與協同創新攻關,為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提供源頭創新供給。在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重點領域,圍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轉化、高精尖產業全鏈條,探索大縱深、跨領域、跨學科的研發模式,重構組織治理機制,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聚焦主導產業細分產業鏈,制定關鍵核心領域技術路線圖,明確基于問題導向和需求驅動的產業創新圖譜,支持新型研發機構、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科技領軍企業開展戰略協作和聯合攻關,加快底層技術和通用技術突破。
3.暢通創新價值鏈關鍵環節。推動科技基礎設施與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發展形成有效對接,加強科技設施對區域產業發展的輻射帶動和技術擴散作用。圍繞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在物質、信息、材料、生命科學等領域加快突破前沿技術、關鍵核心技術,構建相關技術標準,建設中試基地、產業化促進中心及控股公司,促進原創性科技成果本地轉移轉化。加強綜合性科學中心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建設,聚焦“源頭創新—技術開發—成果轉化—創新創業—新興產業”的創新鏈條,打造專業科技服務和技術轉移機構網絡,完善創新服務支撐,打通基礎研究到產業創新的通道。
1.做優創新驅動、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發展壯大一批擁有國際水平原創成果的創新型領軍企業,以平臺經濟模式推動龍頭企業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主導形成產業創新生態圈,帶動創新型中小微企業發展,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高精尖”企業集群。推動現代制造業轉型升級,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實現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優化,以服務輸出帶動產業協同發展,構建服務融合型產業鏈和產業體系。加強服務創新,以高精尖經濟增長點帶動高端服務業向價值鏈高端升級,推進服務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提升服務業競爭優勢。
2.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聚焦受制于人的高端芯片、核心軟件、重大裝備、關鍵部件、基礎材料等關鍵領域,增強自主保障能力,實現關鍵環節自主可控。優化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生態,聚焦數字經濟等重點領域提升創新引領力和集聚發展能力,鍛造產業鏈供應鏈長板。加強產業生態主導企業培育,推動領軍企業通過前沿性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創新成為“鏈主”,帶動形成根植區域的高精尖產業鏈群。鼓勵企業聚焦產業關鍵基礎領域和環節實現專業化發展,培育產業鏈“專精特新”企業和產業鏈上游“隱形冠軍”企業。
1.完善科技服務業體系。圍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產業培育,推動各類創新主體打造研發服務體系,加強核心技術突破和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健全技術轉移服務鏈條,培育專業化市場化技術轉移機構,承擔技術轉移和創新企業孵化、投資功能,開展項目發現、技術評估、風險投資、企業孵化的全方位服務。加強專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建設,實現“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企業培育”協同對接,完善創業孵化服務。
2.優化產業創新生態。加強融合創新,建設涵蓋操作系統、中間件、整機系統和應用服務的創新生態,提升軟硬件、前后端、上下游、跨領域協同創新能力。面向五子聯動等戰略部署,凝練一批具有較強示范帶動作用的重大應用場景,深度拓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應用。實施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跨體系數字醫療、智能制造等全方位立體化重大場景項目,打造典型案例,支持數字化智能化解決方案研發和產業化,促進應用場景示范和標桿企業培育相得益彰。
1.提升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創新能力。鼓勵企業加強技術創新投入,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支持企業成為重大產業創新的決策者、組織者、投資者,貫通技術研發、產品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等創新鏈環節。加強對行業龍頭企業的創新服務,精準施策,增強其創新帶動力。優化中小創新企業的創新創業環境,培育孵化產業獨角獸企業的生態鏈,支持中小企業加強顛覆性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
2.健全產業創新組織機制。完善高精尖產業領域關鍵共性技術創新組織和機制模式,培育多層次、跨領域的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以中關村先行先試改革為牽引,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優化產業創新治理,完善創新成果高效率轉化和產業化的組織機制保障。優化新興產業發展的制度環境,完善要素投入、激勵保障、服務監管、應用牽引等長效機制,促進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實現政策鏈與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融合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