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彤
(安徽中醫藥大學 安徽合肥 230012)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主旨演講中首次提出“一帶一路”構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2020年突發的新冠疫情使得全球經濟遭受嚴重沖擊,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議上再次強調“要堅定不移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所以,準確認識、了解和學習此項倡議,將會對我國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被中國正式提出,這是“國家級頂層合作倡議”,該倡議在歷史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對我國國家安全和西部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有著重大意義。“一帶一路”倡議與西部大開發相似,對多方交流具有積極作用,特別是對于西北來說是一次難得的機遇,該地區的全面發展也有望搭乘“一帶一路”的“東風”。中國該如何通過“一帶一路”擴大在歐亞大陸的影響力、該倡議對中國在國際格局中的影響也是學者們關注的重要方向。
“一帶一路”倡議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積極影響是學者們普遍的共識。起初以研究對外貿易開放水平的影響為主,隨著時間的推移,又有學者從金融投融資模式、保費收入增長、區域創新、進出口貿易、零售企業的海外投資、地區貧苦率等不同領域,闡述了國家自身經濟競爭力與影響力因“一帶一路”倡議構想實現提升。“一帶一路”構想加快傳統產業,譬如水泥、建材、鋼鐵、能源等產業的市場需求,這不僅有利于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有效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產業結構升級,實現國家品牌自主化,還有利于推動沿線國家綠色經濟發展。但也有學者對“一帶一路”倡議持辯證看法,研究表明“一帶一路”倡議是使碳足跡增加的因素之一,此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市場拓展難度大、沿線國家政治動蕩以及不同地區較大的文化差異等也可能阻礙一國經濟的發展。
過往學者多在沿線國家的宏觀層面進行研究,很少以國內地區為研究對象。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世界貿易合作、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沿邊區位條件、金融市場、對外投資風險、科研合作。世界貿易合作層面,“一帶一路”不僅給沿線國家帶來了合作機會,還將造福全世界的貿易合作,尤其是目前中國已然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一帶一路”其他沿線國家與中國之間的貿易往來程度不斷加大,未來我國也會進一步推進,聯合相關國家和地區共同構建新的貿易格局。交通基礎設施層面,本文通過分析1991—2016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數據得出,改善沿線國家的交通基礎設施條件或是加強其對交通基礎設施的投資這兩種方法都可以極大促進中國產品的出口和推動其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自身的經濟發展水平。在沿邊區位條件層面,“一帶一路”倡議是否能穩定的發展經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沿邊地區的區位條件。金融市場層面,利用數據包絡分析法進行研究后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是促進欠發達國家金融市場發展的良好方法。投資層面,“一帶一路”倡議能促進外企對外直接投資,緩解投資約束問題,降低中國在沿線國家的債務風險,規避外匯風險。在科研合作層面,科研創新是經濟增長的長期動力,有學者認為倡導建立“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研究院將會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長期增長有重大意義。
近期學者們的研究對象逐漸轉往國內。先是有學者利用PSM-DID模型分析了“一帶一路”倡議與五個省市的經濟增長的關系,而后隨著“國內沿線重要節點城市”概念的提出,學者們將目光焦點對準了國內的節點城市,開始研究該倡議對國內城市經濟發展的效應。但都存在樣本數量匱乏、研究面較窄等問題。本文的研究樣本進一步擴大,將選用全國159個城市的相關面板數據,不再拘泥于國內個別省份或是節點城市。與此同時,本文的研究結論也將更加深入,即會從“能否會對經濟產生影響”的層面推進至“對經濟產生怎樣的影響”以及“如何對經濟產生影響”的層面,以期為國內“一帶一路”沿線城市的經濟發展提供決策參考。
我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包含“五通”等廣泛系統的合作內容。本文結合以上內容,選取了一系列經濟指標,認為其會對城市經濟產生影響。原因如下:
(1)產業結構決定了資源配置。勞動力、技術、資金的合理配置是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資源投入的效率絕大部分取決于產業結構的狀態,低效率的資源配置會對城市的經濟增長產生影響。
(2)居民儲蓄和人口增長推動金融交易往來。居民存款會通過機構投資或者居民消費等活動刺激經濟交易活動,使城市經濟更繁榮。
(3)對外貿易和投資問題已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正處在對外開放的新形勢下,更好地吸收利用外資,更合理的安排投資金額,能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推動經濟增長。
(4)社會消費品零售水平是表現國內消費需求最直接的數據,是反映宏觀經濟類型的重要指標。因此,研究消費領域所發生的變化,可以更深刻地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規律。
據了解,云南省列入中長期規劃的鐵路項目有18個項目,建設規模3496公里,總投資3243億元。規劃建設規模按省份位列全國第二。通過實施以上規劃項目,云南省鐵路網總規模將達到約9000公里,實現全省16個州市全覆蓋。
結合上述理論,關于“一帶一路”倡議推動國內沿線城市經濟增長,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1:“一帶一路”倡議對國內沿線城市的經濟增長產生了積極影響。
假設2:相比欠發達城市,“一帶一路”倡議對發達城市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更為顯著。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以國內“一帶一路”沿線城市為實驗組(treatment group),其余為對照組(control group)。建立以下雙向固定效應雙重差分模型,目的是檢驗“一帶一路”倡議給中國各沿線城市經濟增長帶來的凈效應。

其中,Yit為被解釋變量,以城市實際GDP值和實際人均GDP值表示經濟水平,i表示城市,t 表示年份,C為分組虛擬變量,“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城市取C=1,反之取C=0。T為時間虛擬變量,“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前令T=0,反之T=1。C×T表示DID值計量。Xit代表控制變量,ξt代表時間固定效應,μi代表個體固定效應,εit代表隨機擾動項,α0為常數項,α1、α2為回歸系數。其中α1用來表示“一帶一路”倡議對國內城市經濟增長的凈影響,是模型中的重要系數。
PSM(傾向得分匹配法)可以明顯縮小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差異,公式如下:

其中,Xi表示第i城市的協變量集,其中包括城市的固定資產投資額、實際利用外資額、第二、三產業化水平、政府財政收入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居民儲蓄率、人口自然增長率和科技支出水平等。Pi(X)是第i城市成為沿線城市的概率;眾多非沿線城市中選取與沿線城市傾向得分值接近的經過匹配后得到對照組。
(1)被解釋變量。本文選取指標GDP1和GDP2,以2007年城市實際GDP為基年,按可比價格的實際GDP增長率計算得出。
(3)控制變量。排除共線性干擾后,選取以下9個控制變量。以上指標均以2007年為基期并采用各年GDP平減指數以避免價格因素影響。最終,研究共選取11個變量,計算方法如表1所示。
(4)數據收集。考慮到數據的可靠性,本文選取2007—2021年中國15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數據。原始數據通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各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以及EPS數據庫等得到。
(5)描述性統計。根據SPSS分析出的結果(見表2),實際使用外資水平、第二產業水平、第三產業水平、人口自然增長率這四個指標標準差偏大,表明使用PSM-DID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表1 主要變量及計算方式

表2 變量描述性統計
核匹配法的logit模型是本次實證研究估計傾向得分采取的方法,此方法的優點是樣本信息能保存的相對完好,且結果與真實值較為接近。“一帶一路”實施期間,經由可觀測的匹配控制變量,在共同的取值范圍內對實驗組和對照組樣本進行匹配。
表3顯示,匹配后的各變量標準偏差的絕對值均有較大程度降幅,且匹配后標準偏差均在10%以內(居民儲蓄率除外)。證明傾向得分匹配效果較為理想。對于t檢驗結果,所有變量匹配前均顯著,匹配后均不顯著,這說明經過匹配后的實驗組和對照組數據不存在系統性差異,為雙重差分方法的應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最后,為驗證匹配結果的可靠性,對PSM的平衡性假設進行了檢驗,如圖1所示。

表3 PSM匹配后得到的結果

圖1 傾向得分匹配效果對比
上述結果表明使用PSM后,實驗組與對照組有較好的平行發展趨勢,這滿足DID基本假設。表4為基于半徑匹配的DID估計結果。
表4列(1)、(2)未加入控制變量,列(3)、(4)加入了控制變量。但無論是否加入控制變量,當被解釋變量是GDP1和GDP2時,解釋變量C×T的回歸系數均顯著為正,表明該倡議能夠明顯提升沿線城市經濟發展水平。
另外,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retail)顯著為正,說明消費品零售總額越高的城市,越能推動城市的經濟發展。人口自然增長率(pgrow)、居民儲蓄率(save)與經濟增長呈負相關關系。值得注意的是,固定資產投資(fixin)與經濟增長呈反向關系,這與已有的其他研究結果結論相反。雖然加大固定資產的投資會對經濟發展帶來積極影響,但若投入過大也會造成資金流動不足的局面,使其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表4 基本模型回歸結果
綜上,實證結果符合假設1的預判,說明“一帶一路”倡議能夠顯著促進中國城市的經濟發展。
基于以上結果繼續對數據進行分析,本文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對中國發達城市的影響會比欠發達城市更強。為驗證該假設,將2013年城市GDP排名前30的城市認定為發達城市,其余為欠發達城市。分組回歸的結果見表5。
表5結果顯示發達城市GDP1和GDP2的C×T數值均高于欠發達城市,表明“一帶一路”倡議對發達城市經濟的推動作用更強,假設2成立。發達城市本身的經濟基礎較好,產業完整多樣,政府政策積極及時,面對“一帶一路”倡議可以更快整理自身優勢充分融入“一帶一路”的發展中,而欠發達地區受制于政策、經濟基礎、生產力水平和歷史因素,能否抓住“一帶一路”倡議的東風成為重要的課題。這啟示了欠發達城市要想達到發達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更要把握住“一帶一路”的歷史發展機遇。

表5 城市發展水平的異質性分析結果
本文選取了各城市2007—2021年的面板數據。分析表明,2013年至今,相較2007—2012年(政策沖擊前),各城市經濟增長的效應顯著為正,但不能確定若改變“一帶一路”倡議推行前后的時間區段,結果是否不同。因而有必要研究事件沖擊前后不同時間段內的效果。本文依據前人的研究方法,進一步證明“一帶一路”對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倡議實施在2013年,本文分別取2012年、2011年、2010年為實施年份進行異質性分析,表6為檢驗結果。
從表6中結果得出,改變事件沖擊時間,GDP1和GDP2的C×T結果均不顯著。由此證明,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確實源自“一帶一路”的發起,政策唯一性良好作用得到了更好的體現。
本文基于2007—2021年“一帶一路”國內沿線城市與非沿線城市共159個地級市的面板數據,運用PSM-DID模型研究了“一帶一路”提出并實施以來對國內城市經濟方面的影響,得出“一帶一路”倡議對城市的經濟發展有明顯的積極影響,其中對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實際使用外資額影響最為顯著。異質性分析結果顯示,與欠發達城市比較,倡議更能推動發達城市的經濟增長。針對上述研究結論,得出以下啟示:

表6 安慰劑檢驗結果
第一,國家在實施“一帶一路”倡議時,應做到因地制宜,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將倡議落地細化,譬如,應將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使用外資作為主要發展方向。在商品消費方面,各地區政府可以通過完善收入分配政策,縮小收入差距,讓居民們有能力消費。同時需要加大宣傳,讓居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鼓勵合理消費,以此提高消費品零售額;在貿易投資方面,政府應加大引導力度,鼓勵上市企業加入“一帶一路”構建,并為其建立配套的可實行的保障措施,注重培養公司正確的投資理財理念,以此提升城市實際使用外資水平。各地區政府也需留意自身固定資產投資水平,不可投入過大,否則會給經濟發展帶來一定的反作用。
第二,國內城市都應積極主動參與“一帶一路”倡議,把握其帶來的發展機遇,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促進經濟持續高效的發展。分析以上研究發現,倡議對我國城市的經濟發展具有積極影響,且對發達城市經濟的促進作用顯著強于欠發達城市。如今新冠疫情依然面臨嚴峻挑戰,對經濟不發達的地區來說如何在不確定中把握確定,把握政策先機,揚長避短提高經濟發展韌性已然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