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某國企下屬三家企業合并重組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尚書
(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0010)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作為國有企業改革的突破口,已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
積極響應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助于國有企業提高公司治理能力,激發內部活力,全面提升在行業中的競爭力。在具體實施改革的過程中,國有企業可以保持國有資本絕對控股、相對控股或參股的不同地位,充分發揮各方股東優勢,真正形成有效制衡的治理機制,做到擇優選擇投資者,合理確定股權比例,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確保各權利主體按章程行使權利。
積極響應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助于國有企業提高公司治理能力。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國有企業可以充分發揮各方股東優勢,形成有效制衡的治理機制。某國企在推進下屬企業合并重組的過程中,對章程的文本設計進行了創新,公司章程的部分條款體現了切實保障參股股東利益的要求。本文主要從某國企下屬三家企業合并重組的案例切入,系統論述如何運用公司章程確保中小股東的權益[1]。
某國企為依托當地物流資源,與地方客戶建立更全面的合作關系,與某民企合資設立了A公司、B公司以及C公司,三家公司分別負責運營同一物流項目的不同階段。在這三家企業中,國企僅控股管理A公司,作為中小股東對B公司和C公司進行參股。在三家企業的實際運營過程中,某國企越來越認識到三家企業合并重組的必要性。
首先,股權利益不統一限制了三家企業的未來發展。控股股東的不同,各企業利益不一致,導致物流各階段各自為政、內耗嚴重,嚴重影響了物流項目的綜合競爭力。
其次,A公司面臨著來自某民企控股的同業企業日益激烈的競爭壓力。該同業企業與A公司距離很近,能夠與B公司、C公司實現物流設備的連接,正準備以更低價格與A公司搶占客戶。某國企所控股的倉儲公司在競爭中出現被邊緣化的潛在風險,在利益上將面臨嚴重沖擊。
最后,有利于明確股東間的安全管理責任。三家企業合并前,由于控股主體不同,存在安全管理界面不清的問題,合并后公司安全管理納入某民企管理體系,解決了三家企業安全責任劃分問題,明確了安全管理責任主體。
如果不能盡快排除管理界面差異帶來的障礙,某國企在當地的戰略布局將受到威脅。因此,其最終決定采用C公司吸收合并剩余A公司和B公司的方式對三家企業進行整合,以降低管理內耗,真正實現降本增效。合并重組完成后,某國企在C公司中將屬于參股的中小股東。
公司章程作為公司內部的根本大法,對公司內部各方主體均具有約束力。面對中小股東利益易受損害的現實,運用公司章程保護中小股東的權益十分必要,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以下簡稱《公司法》)也賦予了公司協商約定部分條款的空間。
《公司法》的法律規則按照是否允許自主調整可以劃分為強行性規則和任意性規則[2]。強行性規則為公司制定了明確的行為規范,強調公司必須遵守規則,不允許公司自行協議約定,違反強行性規則的章程是無效的。一般來說,禁止性規則與義務性規則都是強行性規則。任意性規則在規定公司權利義務的同時,允許公司股東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通過協商自行設定權利與義務,只有在公司章程沒有約定的情況下,才使用法律規則[3]。
與大股東相比,出資相對較少的中小股東在股比、股東會投票權、董事會席位和對管理層的管控上均處于不利地位。在股東利益一致的情況下或能相安無事,一旦存在矛盾和沖突,經常出現大股東凌駕于中小股東之上的情況,進而損害整個公司的利益[4]。
例如,大股東借由股東會和董事會議事規則,利用在董事會上的多數席位通過不利于中小股東的投資方案,利用關聯交易轉移合資公司的經營利潤,或者在盈利的情況下多年不分紅或少分紅,或者向中小股東隱瞞合資公司的財務情況。這些都是中小股東在合資公司章程起草之初就應想到的問題[5]。
以下根據《公司法》的具體條款內容,并結合某國企的整合經驗,著重介紹中小股東借用公司章程這一公司“憲法大綱”保護自身利益的幾項舉措。
根據股東持有股比和董事會席位,股東會和董事會分別采用了兩種議事規則來確保某國企在重大事項上的決策權。
某國企和某民企在整合后將在新C公司占股36.2%和63.8%,因此兩家股東約定對股東會職權下的重大事項(如投資計劃、利潤分配、公司增減資等)要求有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決權的股東表決通過,對于其他事宜,則要求代表二分之一表決權的股東通過。
而在董事會中,董事會共設6名董事,某國企和某民企分別占據2席和4席。據此,兩家股東約定在董事會議事規則中設計兩種表決機制,四分之三以上表決通過和三分之二以上表決通過。其中,適用于四分之三通過比例的事項有投資方案、計劃外資產購置、關聯交易等重大事項,其他事項則使用三分之二的通過比例。
由此,某國企在公司董事會重大決策事項上掌握了決策權,尤其是在股東會和董事會上均可以否決不符合自身利益的投資項目和投資計劃,有效防控了投資風險。
成為中小股東后,某國企的關注點從實業投資向財務投資轉變,更加注重項目的投資收益和股東的定期分紅回報。為了保證投資收益,在章程中就對利潤分配的順序和比例作出了約定。
章程約定公司繳納所得稅后的利潤,在彌補完上一年度的虧損和提取法定公積金后應用于支付股東股利。同時,要求支付股東的股利數額不低于稅后利潤彌補虧損及扣除公積金后余額的75%。若因公司發展需要,可以適當調整利潤分配比例,并在股東會上作出決議。而根據章程中對議事規則的規定,某國企對利潤分配方案和彌補虧損方案擁有否決權。
為了防止大股東通過關聯交易轉移企業利潤,某國企將限制關聯交易的條款成功寫入公司章程中。
通過多方研究,并參考其他案例,決定通過設置年度交易累計限額、控制交易單價的方式限制關聯交易。具體為在章程中約定董事會有權決定關聯交易的年度累計限額,并決定超出年度累計限額的關聯交易事項和金額,而某國企對該決定事項擁有否決權。同時,章程規定如相應關聯交易有市場公允價格,該關聯交易應當按照市場公允價格履行。由此從單價上對關聯交易進行了限制。
為了保障股東的權益,限制公司購置資產的權限,雙方股東就嚴格控制計劃外資產購置和處置達成了一致的意見。
具體來說,若要在公司年度經營計劃以外,購置單一交易或多項累計金額超過100萬元的資產和處置100萬元的資產,需要四分之三以上的董事表決通過。這在金額和決策權上對資產購置和處置進行了限制,并且通過限制“多項累計金額”的方式避免了公司用“拆單”來逃避審批的風險。
為了避免公司或大股東隱瞞公司經營狀況,某國企通過協商談判,就多項章程條款達成了一致意見,有效確保了作為股東的知情權。
首先,某國企在新C公司派駐高層和中層管理人員。在章程中規定某民企推薦4名副總經理,某國企推薦2名副總經理。同時,某國企將推薦財務副總監和財務副經理的人選。
其次,某國企享有對公司財務狀況的知情權。章程中規定了股東有權自費聘請會計師查閱公司賬目,有權自費聘請審計師對公司財務狀況進行審計。各方均有權檢查和復制任何必要或適當的賬冊、記錄、票據等文件。
通過上述舉措,某國企在決策權限、重大事項、公司知情權等方面加大了把控力度,有效規避了新C公司未來的經營和投資風險。
根據《公司法》,股份有限公司有兩種推選董事、監事的方式。一種是直接投票制,即股東將自己的選票平均投給自己推選的董事或監事人選,不能將選票集中到一個人選上。而在累積投票制下,在股東大會選舉董事或監事時,每一股份有與應選人數相同的表決權,股東的選票可以集中投給一個人選。因此,在直接投票制下,大股東更容易選出代表自己利益的董事和監事,進而實現控制整個公司的目標;而在累積投票制下,如果中小股東團結起來,集中投票,有可能選出代表自身利益的董事和監事,確保自身利益。
根據《公司法》第四十二條,股東會由股東按照出資比例行使表決權。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規定的除外,這就為有限責任公司中推行累積投票制留下了空間。由于累積投票制在《公司法》中屬于任意性規定,如果大股東認為這對他們不利,則將累積投票制寫入公司章程的難度較大[6]。
大股東在有關聯利益的事項上參與表決,存在利用自身優勢地位謀取私利的嫌疑,可能損害中小股東權益。而如果在關聯交易的決策中,要求大股東“避嫌”,有助于規避此類風險。
《公司法》第十六條規定,公司為公司股東或者實際控制人提供擔保的,必須經股東或者股東大會決議。同時,該股東或者受該實際控制人支配的股東,不得參加前述規定事項的表決。這實質上是一種大股東回避制,遺憾的是《公司法》僅僅就擔保問題規定了回避制,適用的范圍有限。
文中列舉的兩種方式都是中小股東在事前和事中保障自身權益的手段,而異議股東股份回購則是一種事后救濟渠道。
根據《公司法》第七十四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對股東會該項決議投反對票的股東可以請求公司按照合理的價格收購其股權:一是公司連續五年不向股東分配利潤,而公司該五年連續盈利,并且符合本法規定的分配利潤條件的;二是公司合并、分立、轉讓主要財產的;三是公司章程規定的營業期限屆滿或者章程規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現,股東會會議通過決議修改章程使公司存續的,自股東會會議決議通過之日起六十日內,股東與公司不能達成股權收購協議的,股東可以自股東會會議決議通過之日起九十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該條款賦予了股東一項救濟權利,即如果中小股東的利益在公司受到損害,卻又難以轉讓股權,可以通過該救濟渠道及時止損,從公司撤出相應的投資。
1.股東代表訴訟
如果公司的董事、監事、高管人員侵犯了公司權益,則應承擔賠償責任,但公司怠于行使訴權時,可以由符合法定條件的股東以自己的名義代表公司提起訴訟。這也被稱為股東代表訴訟,或股東代位訴訟。
在《公司法》中,如果董事和高管損害了公司利益,連續一百八十日以上單獨或合計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東,可以書面請求監事會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而如果是監事損害了公司的利益,上述條件股東可以書面請求董事提起訴訟。如果收到請求之日起三十日內沒有提起訴訟,或者情況緊急、不立即提起訴訟將會使公司利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上述條件下的股東可以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義向法院提起訴訟。
2.股東直接訴訟
股東的另外一條訴訟渠道就是,股東在個人利益受到損害的情況下,也可以以自己的名義發起訴訟,這被稱為股東直接訴訟。根據《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二條,董事、高級管理人員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損害股東利益的,股東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股東直接訴訟與股東代表訴訟的差異就是,在股東直接訴訟中,中小股東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提起訴訟,而在股東代表訴訟中,中小股東是為了公司利益提起訴訟。
自2017年聯通發布混改方案后,央企混改進程進一步提速,中國鐵路總公司、中糧集團乃至中石油等紛紛宣布加入央企混改的大潮。在此背景下,各國有企業無法置身事外,以往沒有嘗試過混合所有制的企業應當提早為參與混改作出必要的準備,既要借混改之東風實現提質增效,又要避免因盲目從眾造成資產流失。這就要求企業設計出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混改方案,包括通過公司章程保障股東權益等,從而對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進行科學有效的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