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敏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國新聞傳播也逐漸加強了與國際的交流。并且互聯網的發展使新聞傳播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世界信息交流更加頻繁,在英語新聞傳播中通過使用適當的新聞熱詞翻譯技巧,使中國新聞熱詞走向國際,有利于提升新聞的傳播效果,增強對外國受眾的吸引力。
新聞熱詞是一個時間段內,人民群眾對某一新聞熱點事件的總結和提煉出的關鍵詞,并在社會交流中被廣泛傳播的詞語。新聞熱詞最主要的作用體現在“熱”上,即這個新聞熱詞受到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具有重大的社會影響力,從整體上思考,也是對社會思想潮流的反映,是在一個時間段內對該地區甚至國家的經濟、文化、政治狀況的反映。
并且,新聞熱詞在新聞傳播中是對一個新聞事件的代表詞,對整個新聞事件的傳播和解讀具有深遠影響。新聞熱詞的重點在于“熱”和“新聞”兩個方面,“熱”表示這個詞是從熱點的新聞事件中提取出來的,代表了人民群眾一段時間內討論的重點話題,“新聞”則表示詞語是由新聞進行傳播的。
社會信息主要由新聞進行傳播,新聞有多種類型,如社會新聞、政治新聞、娛樂新聞等。這也表明了新聞熱詞在各個領域的廣泛傳播特性,通過對一個國家新聞的解讀可以了解到這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民生等狀況。新聞熱詞可以使國家信息在國際間有效傳播,幫助各個國家了解其他地區的民族文化,為建立國際合作關系打下良好基礎。因此,新聞熱詞的出現和傳播對社會和國際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其一,反映社會文化潮流。新聞熱詞在新聞傳播中會被各類新聞媒體作為報道的重點內容,也是社會大眾廣泛關注的內容,能體現出社會文化潮流的趨向。例如:“復工復產”這個新聞熱詞是在疫情期間出現的,其代表的新聞事件受到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社會大眾對新聞熱詞熱烈討論,表達自身看法,并且一些新聞熱詞具有褒貶性質,社會大眾在進行交流時,帶有個人的情感,也體現國民素質和社會文化潮流的發展趨勢。
其二,具有時代感。新聞熱詞具有時代感的特征,受時間的影響較大。在新聞事件報道完畢后,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可能會漸漸將其淡忘。但新聞熱詞在信息交流中能提升社會大眾對新聞事件的關注程度,一些沒接觸到新聞事件的受眾,通過對新聞熱詞的了解會加深對新聞事件的認知。例如2020年的新聞熱詞中,“新基建”是指加快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宅經濟”是指在疫情期間社會大眾在家辦公和消費而產生的經濟現象。這些都是社會大眾在接觸到新聞事件后,結合社會現狀總結和提煉出來的,具有較強的時代特征。
在進行新聞對外傳播交流時,媒體人員應掌握新聞熱詞翻譯技巧,在新聞傳播中提升新聞熱詞的翻譯準確性,以便外國新聞受眾更好地理解新聞事件。以下為具體的新聞熱詞翻譯技巧:
新聞熱詞是對新聞事件關鍵詞的總結,在翻譯時可以使用直譯的方式。通過直譯保留新聞熱詞的關鍵內容和風格,工作人員在進行直譯時應充分把握英語和漢語的文化共性,并且在翻譯時尊重英語的表達規則,通過以上原則開展英文直譯能原汁原味地翻譯新聞熱詞,并較為準確地體現新聞熱詞的文化內涵,幫助外國的新聞受眾更好地理解新聞熱詞和新聞事件。
例如:在“雙十一”購物活動中經常出現“團購”一詞,可以用英文直譯成“group purchasing”。外國新聞受眾在收看新聞內容時,更加直觀形象,減少了中式英語帶來的文化交流困難。這些新聞熱詞采用直譯法翻譯后,能保留原詞的形象性,在形式上也更加貼近原文。
另外,多數新聞熱詞都含有隱晦的新聞信息和內容,如果外國新聞受眾對中國社會文化不了解,容易出現理解問題,使其不能領悟新聞熱詞的趣味性等深層內涵。針對這類新聞熱詞,相關人員在進行直譯時,應加注進行解釋,通過進一步的補充說明,幫助外國受眾更加全面地體會新聞熱詞的內涵。但是在對新聞熱詞進行直譯的過程中,工作人員不能忽視詞語本身的意義,在中國漢語中,有一些詞常常有多個意義,如“雙節棍”,既往常常指某首歌曲或一種中國武術,但是在經歷了今年的中秋節和國慶節后,“雙節棍”也被定義為過了兩個節日后依舊單身的人。在對這類詞語進行翻譯時,相關翻譯人員應該著重強調詞語所在的實際語境,使其在新聞傳播的過程中能夠讓另一個國家的人對其有正確的理解。相關翻譯人員在選擇是否進行直譯時,要考慮詞語直譯后是否能夠清楚地向非漢語母語的人表達詞語的意義,如果無法表達清楚,相關翻譯人員就要考慮對其進行意譯。
融媒體時代背景下,新媒體得到快速發展,產生了大量的網絡熱詞,這些網絡熱詞是網友互動過程中產生的,網絡熱詞是對新聞事件更加新奇的解讀,具有更強的創造性和更豐富的文化內涵。
因此,在對這些網絡新聞熱詞進行英文翻譯時,部分內容很難找到英文中相對應的詞,需要進行意譯。意譯的過程中需要相關人員能正確理解網絡新聞熱詞的具體意義,并結合英文表達的特點和文化特色進行思考,需要重新斟字酌句展開翻譯工作,需要其具有較高的英文應用能力。
例如:在旅游經濟發展中,一些旅游景點缺乏生活氣息,當地居民人口流失嚴重,形成“文化空巢”,如西塘、烏鎮一類的旅游景點都是外地游客居多,當地旅游文化缺乏內涵。如果采用直譯的方式將其解釋為“the culture vacancy”并不能體現出該詞的深層寓意。因此,使用意譯的“mummified culture”更好,形容某種文化形態如同木乃伊缺乏文化活力,使用意譯法可以更好地傳達網絡新聞熱詞的含義。
現代漢語中,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詞語已經有了不同于以往的含義,且新的含義更為大多數人所接受,國內媒體在進行新聞報道的過程中會熟練運用這些詞語,但如果對其進行直譯,則無法清晰地向非漢語母語的人表達詞語的含義。
例如:“包袱”在以往表示所背的包裹,但是在新時代下的社會背景中,“包袱”可以表示為相聲、小品中能夠逗笑觀眾的笑點設計,或者表示為人們在面對某種社會活動時內心所產生的壓力。在對這類詞語進行翻譯的過程中,翻譯人員要考慮詞語在語境中的具體作用,將其翻譯為能夠清楚表達所涵蓋意義的英文,這就需要翻譯人員具有較強的英文應用能力。
在進行新聞熱詞的英文翻譯時,應結合其語境進行分析。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對一些語境意義深遠的新聞熱詞應進行創譯。在開展創譯時,相關工作人員應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英文詞匯的合成、借詞、混搭、派生等方法,進行形神兼具的翻譯工作,增添新聞熱詞的趣味性。
例如:形容中國大媽的創譯單詞“Dama”,在國際新聞傳播中也被廣泛認可和理解。但這種翻譯方式總體上還有待研究。新聞事件發生之后,互聯網上眾多討論人員會根據事件的具體特征為事件創造特定的詞,例如某平臺推出節目宣傳片《后浪》后,“后浪”就成了社會的熱點話題,這一詞出自我國古訓《增廣賢文》中的“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后浪”一詞主要指晚輩的意思。翻譯人員在對其進行翻譯時,如果將其意譯為“younger”,則忽略了“后浪”一詞的創作語境,使非漢語母語者無法理解其內在含義,這時就需要翻譯人員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對其進行貼切的創譯。
英語新聞傳播應用新聞熱詞翻譯技巧,能使新聞熱詞更加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外國新聞受眾面前,例如“Tuhao”一詞,是對土豪的直接音譯,外國新聞受眾通過互聯網了解中國文化,這種生動有趣的音譯結合有趣的新聞事件,能夠幫助外國受眾更好地理解新聞熱詞的意義,并且相關工作人員為提升新聞的傳播效果,會結合外國受眾的思維特點,在準確表達新聞熱詞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生動幽默的創譯,通過生動形象的新聞熱詞翻譯,有效提升英文新聞的傳播質量。
國內媒體及網友在對新聞事件進行總結和描述時常常使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使人們在閱讀新聞時能夠根據新聞熱詞大概了解整件事情的具體情況。翻譯人員在通過對新聞熱詞的翻譯進行英語新聞傳播的過程中,需要使翻譯出的譯文更加貼合新聞事件的實際情況。
各國之間的文化差異較大。國內新聞媒體在創造熱詞時所考慮的閱讀主體主要是以漢語為母語的群體。翻譯人員在翻譯相關的新聞熱詞時不僅要貼合新聞事件,還要考慮到國外新聞受眾的具體文化程度,使人們在閱讀和理解新聞的過程中能夠更加生動形象地了解新聞敘述的內容。翻譯人員熟練運用直譯或意譯等翻譯手法對新聞熱詞進行翻譯,可以有效提高新聞傳播的時效性和可理解性,提升英文新聞的整體傳播質量。
英語新聞作為我國對外進行媒體信息傳播的主要方式,其對國外受眾了解中國社會實際情況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新聞媒體一定要保障英語新聞的翻譯質量,使新聞傳播更貼近事實,讓國外的新聞受眾通過互聯網等新聞傳播渠道全面掌握新聞真相,使其能夠從正確的角度來認識中國。
新聞熱詞作為很多社會現實情況的高度濃縮表達,其對于外國人了解我國社會現實情況是具有很大幫助的,所以相關媒體工作人員更應該重視新聞熱詞的翻譯,要準確表達其原有含義。媒體在進行新聞傳播時,往往追求新聞的時效性和真實性,因此相關翻譯人員在對新聞熱詞進行翻譯時要保證譯文與原有詞語含義差異不大,且能夠貼合新聞事件的實際情況,保證新聞熱詞在英語新聞傳播中的真實性。
國與國之間的新聞傳播往往存在一定的文化輸出,翻譯人員在翻譯相關熱點新聞及新聞熱詞時如果不注重新聞的時效性和真實性,就會使閱讀新聞的非漢語母語群體對我國的相關文化產生理解偏差。翻譯人員在對新聞事件進行翻譯時要通過多種渠道了解所翻譯事件的具體發生情況,在翻譯熱詞時要充分了解事件的社會背景,結合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對其進行有效翻譯。在這一過程中,翻譯人員要充分體現新聞熱詞的“新”和“聞”兩個字,“新”表示事件的時效性,“聞”則表示翻譯人員在收集相關資料時的所見所聞。翻譯人員只有把握好新聞事件的時效性和真實性,才能使新聞在國際之間進行有效傳播。
在進行英文新聞傳播時,應用新聞熱詞翻譯技巧,有利于增加對受眾的吸引力。從進行英文新聞傳播的意義來看,進行英文新聞報道是為增加國際對我國的社會發展情況的了解程度,取得受眾群體的喜愛和支持。這就需要我國新聞工作者結合外國新聞受眾群體的特點進行研究,在翻譯新聞熱詞時,提升翻譯的科學性,通過提升外國受眾群體的理解能力和增加新聞熱詞的翻譯趣味性,提升英文新聞報道的競爭力。
結合互聯網的傳播優勢,新聞受眾不只是新聞內容的接受者,更是新聞事件的傳播者和編輯者,不少新聞熱詞是網友進行新聞討論時創造出來的。網友們在傳播新聞時,自發地進行新聞熱詞翻譯,豐富了現代文化的表現形式。有一些成語在進行英文直譯時富有趣味性,增強了新聞的幽默感和親民感。例如:網友創造性翻譯出的“no zuo no die”,意思是勸告某些人,行為應符合規矩,其中的“作”就是漢語文化中方言的體現。這種網絡新聞熱詞的傳播,讓更多的外國新聞媒體了解到了中國文化的趣味性。
綜上所述,國際間的新聞傳播是國家經濟實力和文化軟實力之間的較量。為提升我國的新聞傳播效果,在對外進行新聞傳播時,相關人員應熟練掌握并使用新聞熱詞翻譯技巧,增強外國受眾對新聞事件的正確認知程度和接受程度,提升國內新聞媒介的話語權和新聞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