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輝
體驗式采訪是指記者直接參加到要報道的新聞事件中去親身體驗,以獲得新聞報道所需要的重要素材,并加深自己對該新聞事件的認識。體驗式采訪是新聞記者深入生活、體察民情的一種好方法,對改進記者的思想作風和創新新聞寫作風格都有好處。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關系全局的重大問題。這里面蘊藏了很多鮮活的報道題材。一些來自城市的新聞記者可能對“三農”問題、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存在一定的認知盲點和認識誤區。在這種情況下,運用體驗式的新聞采訪形式,會對其報道和寫作有很多幫助。
體驗式新聞采訪的含義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來進行理解。
①廣義含義。從廣義上講,記者的工作就是貼近生活、了解生活并體驗生活,獲取社會生活的真實情況并進行報道。因此可以說,記者的新聞采訪工作就是深入生活與體驗生活的采訪活動。
②狹義含義。從狹義上講,體驗式新聞采訪指的是記者既是采訪者又是事件的當事人,通過直接參與到事件中來獲取事件的真實情況,親身體會事件的具體發展過程,從而還原事實真相。
在整個采訪過程中,記者在這兩種角色中靈活切換,最終達到報道目的,向受眾傳播準確的信息。
近年來,體驗式新聞采訪得到新聞記者的高度重視和廣泛應用。零距離接觸人民群眾,生動傳神地進行報道,運用這種采訪方式報道出來的很多新聞其生命力、現場感更強,很多優秀的新聞作品出自其中。
長期以來,媒體行業都倡導記者要深入基層,多聽、多看、多感受。一些媒體界的前輩也告誡新入行的年輕記者,要想獲得最新鮮的新聞材料,就要深入現場,深入一線,親身地感受和體會。因此體驗式新聞采訪的前提就是要深入現場、深入一線。
通常情況下,體驗式新聞采訪的報道方式均以第一人稱展開,記者從個人的角度對自身參與新聞事件的過程進行描述,融入自己的切身體會。這樣,新聞受眾在觀看的過程中很容易被帶入新聞現場,仿佛身臨其境,獲得感同身受的體驗。
在體驗式新聞采訪中,新聞記者直接進入新聞現場,融入采訪對象的生活,能夠更好地了解采訪對象的生活狀態,新聞內容也更加充實。
以脫貧攻堅報道為例,常規報道大多是政府、企業對扶貧行為、成果進行宣傳,體現社會對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關注,對貧困地區經濟落后的原因分析也是淺嘗輒止,泛泛地歸咎于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等,分析缺乏針對性,相關報道內容不充實,很難打動人。而通過體驗式采訪,新聞記者進入貧困地區、貧困家庭體驗生活,更能深入了解貧困地區及貧困家庭的具體致貧原因,感受其對脫貧的強烈渴望,具體分析其脫貧致富的優勢條件,借助傳媒的力量為其爭取更多的扶貧資源,探索致富路徑。體驗式新聞采訪讓新聞工作更具現實意義,也更能夠體現報道的溫度和媒體的人文關懷。
另外,在體驗式新聞采訪中,新聞記者能夠對新聞事件進行全面詳細的報道,讓新聞受眾能夠從多個角度去了解新聞事件。如今,社會公眾對新聞的了解欲望和求知欲望在增加。從記者角度來說,采訪工作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當媒體單位要求記者在較短的期限內做出全面、豐富、有深度的報道時,可謂難度較大。很多老記者有時都會面臨無處下手的窘迫局面。此時,體驗式新聞采訪就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記者深入基層一線,與采訪對象打成一片,消除距離感、隔閡感,新聞亮點可能就藏在日常接觸的某個瞬間、某個不易被察覺的角落。記者一次體驗式采訪中的一天,相當于別人數次走馬觀花式采訪的幾天,所獲得的素材會極為豐富,這時寫出的所看所感所想一定是鮮活的、獨特的、冒著熱氣的。在整個過程中,記者不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敘述,而是成為采訪對象中的一分子。
以鄉村振興報道為例,當新聞記者深入鄉村一線,在田間炕頭與當地居民共同生活幾天時,他們就能夠更快速地收集到自己最需要的信息。同時,新聞記者可以邊采訪邊寫作,寫作中遇到問題再隨時去補充采訪,直接與當地農民進行交談,報道內容一定是具體的、生動的、有針對性的,新聞創作的效率也會大大提高。
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報道的目標主要有三:
①拉資源。借助新聞媒體的力量,為貧困地區的發展或美麗鄉村建設爭取更多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等),幫助其拓展發展空間。
②引關注。呼吁社會各界關注,為貧困地區或鄉村經濟建設、當地群眾生活提供有力支持。
③廣宣傳。記者用筆記錄鄉村發展新面貌,用鏡頭定格人民幸福好生活。宣傳好國家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方面的最新政策,讓更多人從中受益。
一些基層媒體關于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報道形式較為單一,分析不夠透徹,沒有充分展示地方優質資源、經濟發展滯緩的主要原因、人民群眾生活的現狀以及當地為了促進經濟發展采取的措施等,整體傳播力較弱。
只有報道有力,才能匯集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到鄉村振興的大業中。因此,亟須增強報道的具象化、生動化。
新媒體時代新聞報道的形式更加多樣化,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報道中,可以開設相關專題,集中進行報道,增強報道的氣勢。
體驗式新聞采訪一般需要較長的采訪周期,通過在報紙、電視和電臺開設專題,使新聞采訪內容有了更多的展示空間。
對新聞記者來說,進行體驗式新聞采訪的過程中,要增強策劃意識,確定報道主題和報道目的,合理選擇采訪對象和新聞素材。新聞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要積極融入當地群眾的生活,多維度地開展調查,注意不要以偏概全、以點代面,影響新聞采訪的客觀性與真實性,真正做到報道貼近生活、貼近群眾。
與常規的新聞采訪形式不同,體驗式新聞采訪要求新聞記者融入新聞環境,采訪與生活合二為一,這種模式既是其作為記者為獲取更多新聞資源而做的努力,也是其作為個人深度體驗他人生活的嘗試。
口味越來越挑剔的新聞受眾對傳統模式的新聞報道已經產生了審美疲勞,這就要求記者在體驗式新聞采訪的過程中創新采訪手段,在下地勞作中、在同吃同住中,去收集最新鮮最特別的素材。
新媒體時代,新聞信息傳遞的時效性有了明顯提升,新聞記者在體驗式新聞采訪中可以零距離接觸新聞受眾,互動也是零距離的。記者甚至可以隨時寫下采訪日志,讀給身邊的受眾,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再根據他們的反饋,及時調整采訪的手段、內容。這種零距離互動能夠顯著增強新聞媒體與受眾之間的聯系,提升新聞采訪工作的針對性。
進入新媒體時代,鄉村振興題材的報道有了更豐富的內容,受眾也有了更多表達自身觀點的欲望。只有重視受眾反饋,新聞報道才能更好地體現時代性和進步性,凸顯媒體的社會責任。
很多記者在脫貧攻堅報道和鄉村振興報道中都會講述典型人物的故事,比如駐村第一書記等,但很多記者都把目光聚焦到他們的工作成績上,對人物的日常生活或者思想狀態談得不多,但是這一部分卻是很多受眾想要了解的內容。如人民日報社記者魏哲哲在報道中就對云南省富寧縣干部秦西寧進行了深度的刻畫。這名記者在與基層干部共同駐村工作中,了解干部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狀態,從多個方面和角度入手,基層干部的形象躍然紙上,用細節突出了他們的親民形象。
通常情況下,只有親身體會后才會有真實感受,所以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報道中記者要多體會多感受。以信陽日報社記者李海為例,他前往光山縣石盤沖村蹲點采訪。在他的一篇報道中,他詳細敘述了自己在貧困戶張耀國家生活的一天。因為有了親身體會、親身感受,他的文字更加流暢,細節刻畫更加細膩,新聞稿件令人印象更加深刻。光明日報社記者葉樂峰深入基層與當地干部共同入戶調查貧困戶生活狀況,在報道中他詳細講述了自己與基層干部共同幫助貧困戶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這種體驗式新聞采訪也給公眾還原了當時的場景,極大地提高了報道的質量和效果。
長期做農村題材報道的記者要堅持和自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站穩群眾立場、樹立群眾觀、增進群眾感情,下決心徹底改造自己,堅決杜絕表面文章、花架子、走過場,著力解決工作不實、不深、不精的問題,切實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始終牢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創作導向,領導帶頭、全員行動,帶著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積極深入農村、深入生活、深入群眾,努力做到腳下有泥、臉上有汗、手里有筆、心中有民,主動拜人民為師、向人民學習,深入了解人民群眾的所思、所想、所愛、所恨、所喜、所憂,真正做到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讓作品帶著泥土芳香、閃爍汗水光芒、體現為民深情,多出來自基層一線、反映人民生活、展現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
體驗式新聞報道的優勢在于深入現場,還原事實真相,向公眾講述新聞事件的原委和經過。與此同時,體驗式新聞采訪也能夠讓記者更快速和及時地獲取報道素材,收集到其他采訪方式難以獲得的信息,進而寫出更加生動感人的新聞報道。在當前新媒體時代下,在快節奏的生活中,這種真正沉下心來做文章的采訪方式也更難能可貴。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毙麄魉枷牍ぷ魇侨罕姽ぷ?,有沒有良好作風直接決定著工作的效果和水平。當年,穆青等一些宣傳思想工作者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深入焦裕祿工作、生活的地方,深入人民群眾之中,寫出了《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這樣的傳世名篇,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為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但是改革開放后,在全球化、市場化、網絡化大潮的沖擊下,一些宣傳思想工作者遠離了基層和群眾,尤其是一些新聞工作者習慣于通過網絡收集材料,習慣于通過電話、郵件進行采訪,習慣于坐在辦公室里根據新聞通稿或材料編寫稿子、依據網上素材或外面來稿攢稿子。時間一長,必然對生活缺乏了解,對時代缺乏體悟,對人民缺少感情,對祖國缺少責任。
如今信息碎片化現象比較明顯,短視頻在當今時代受到了人們的普遍歡迎,在這一背景下,很多媒體記者刻意迎合社會公眾的獵奇需求,一味追求短平快和刺激,卻忽略了內容的深刻性。還有一些記者不去靠自己的“腳力”主動獲取資訊,而是習慣了轉載或借鑒其他媒體發布的信息,只追求發布的效率卻不強調發布內容的內涵。因此,記者亟須補上體驗式新聞采訪這一課。自覺踐行群眾路線,努力深入基層、深入生活、深入群眾,真正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積極主動在基層一線深入調研、深入采訪。
體驗式新聞采訪能夠幫助記者寫出一篇篇有內涵、有思想、有溫度的農村題材新聞報道。在當前新媒體時代下,信息的數量越來越多,信息的傳播速度越來越快,所以更要重視運用體驗式新聞采訪方式,積累經驗。例如信陽日報社記者郭靜前往農村進行體驗式新聞采訪,他和當地村民一樣下地勞動,體會農民的辛苦,運用敏銳的洞察力,找到新聞亮點,提升報道的質量。
進入新媒體時代,新聞報道形式更加多樣化,并且社會公眾對于新聞報道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積極開展體驗式新聞采訪,不僅能夠幫助記者還原事實真相,而且還能夠引發受眾的情感共鳴,提高新聞報道的效果和質量。新聞記者通過體驗式新聞采訪,直接進入報道現場,了解第一手新聞素材,全面向新聞受眾展示報道內容。以人民群眾需求為導向,堅持實事求是的報道要求,讓采訪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