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艷君
近年來融媒體成為新聞業界的熱詞。在傳統媒體向融媒體轉變的過程中,新聞記者的轉型成為關鍵。記者是新聞信息的生產者,是新聞事業的開拓者。記者的轉型成功與否,關乎媒體融合的效果。融媒體時代是一個媒介邊界模糊的時代。隨著數字技術的創新應用,傳播符號、媒體平臺、信息生產者、傳播者等失去了鮮明的界限,人人都是信息生產者與傳播者,傳播符號和媒體平臺越來越廣泛。由于邊界的消融,新聞生產、傳播、經營、管理等發生了深刻變革,呈現出集約化生產與全民寫作、內容融合與渠道融合等新模式。融媒體的采制與運營方式對記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重新定義了記者。這促使新聞記者不得不主動面對媒體變革,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向全媒體傳播者轉型。
融媒體是數字技術進步的產物。數字技術改變了媒介傳播方式,傳媒行業的運作模式已經和原來相去甚遠。新聞記者是傳媒行業的生力軍。身為一線工作者,新聞記者起到了推動整個傳統媒體轉型升級的重要作用。因此,為了滿足傳媒行業發展要求,融媒體中心記者必須轉型。融媒體中心記者的轉型有利于推動傳媒行業向前發展。
自新媒體、自媒體出現以來,信息內容與形式越來越多樣化,受眾的審美也呈現多元化特點,簡單的、同質化的信息內容已經無法滿足受眾的審美需求。作為信息的生產者與傳播者,新聞記者要有更高的審美能力。倘若新聞記者仍然固守傳統的工作思維和工作方法,勢必會被時代淘汰。因此,媒體融合環境下,出身傳統媒體的融媒體中心記者必須積極轉型,生產出符合大眾審美要求的信息內容。
融媒體時代,記者要積極適應媒介環境的變化,發揮自身優勢,推動新聞媒體轉型發展。為此,新聞記者要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和業務水平,根據受眾需求調整自己的轉型方向,時刻保持自身的先進性,達到融媒體中心崗位要求,促進新聞事業的發展。
傳統新聞傳播活動中,記者的地位比較高,既是信息采編者,又是新聞把關人,還是輿論引導者。傳統媒體記者幾乎把控了所有的新聞源。但是,隨著智能手機的出現,新型新聞采編工具的應用以及新媒體平臺的開放,記者跌落“神壇”。信息生產方式和受眾閱讀方式的改變讓記者有些無所適從,記者的角色悄然轉變。
①把關人角色弱化
傳統新聞信息傳播是自上而下的“沙漏式”傳播模式,記者位于信息源頭,扮演著把關人的角色。他們就像一張網,篩選符合新聞采集價值標準的信息,過濾劣質信息。記者會根據新聞信息本身的價值、媒體風格以及個人價值觀進行新聞采寫。傳統媒體時代下,記者決定著“寫什么”、“怎么寫”。然而,融媒體時代更加注重新聞的實時傳播、雙向互動。融媒體的信息傳播特征打破了記者在信息傳播活動中的壟斷地位,更多地將新聞傳播權利賦予大眾。大眾成為“公民記者”,利用智能工具以及自媒體平臺隨時發布信息、反饋信息。融媒體時代,大眾的信息傳播參與度極大提高,在信息傳播活動中扮演重要角色。
由于融媒體的信息傳播活動是一場雙向互動,受眾對新聞記者的牽制作用越來越強,專業記者的新聞傳播特權被取消,把關人角色被極大弱化。與此同時,自媒體平臺提供了海量的信息存儲與發布空間,數以億計的網民成為信息源頭。過大的網絡信息發布量讓記者無從下手,即使想要把關,也力不從心。所以,融媒體時代記者的把關人身份被削弱。
②宣傳者角色弱化
新聞記者必須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人們積極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以,新聞記者扮演著宣傳者角色。
然而,從一定程度上說,融媒體開放、多元、共享等信息傳播特點弱化了記者的話語權,其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提供者,草根意見領袖越來越多,記者的宣傳功能大大弱化,宣傳難度大大提高。記者需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植入宣傳內容。
由此可見,受眾賦予新聞記者的話語權被一些草根媒體搶占,新聞記者的宣傳者身份被弱化。
③策劃者角色強化
傳統媒體記者的主要任務是采寫,日常工作的重點是新聞采集與撰寫。記者會去現場進行信息采集,通過文字、圖片或視頻將信息素材制作成有價值的新聞,傳遞給受眾。融媒體時代,新聞媒體的生存環境發生改變,尤其是紙媒發布的新聞信息大多不再新鮮。大眾每天通過互聯網平臺可以看見各種新聞,傳統記者的采寫能力不足以滿足信息社會的新聞傳播要求。因此,新聞記者的策劃者角色被強化。新聞記者要多開展獨家策劃,增強新聞的新穎性,開拓新聞藍海。新聞的新穎性是指新聞采編的角度獨一無二,即使受眾在別處看過這則新聞內容,仍然感覺收獲頗多。
融媒體時代為新聞策劃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創意、創新成為媒體平臺脫穎而出的關鍵。因此,新聞記者的策劃者角色被強化。新聞記者要對新聞生產、加工、傳播等多個環節進行匠心獨運的運營與籌謀,最大限度挖掘新聞價值,給受眾提供最有價值的新聞。
④服務者角色強化
新聞媒體既是社會公器,又是社會組織。在追求公共利益的同時也在追逐經濟利益。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新聞媒體的“社會組織”身份被無限放大,其費盡心力地打造優質信息產品,希望牢牢鎖住受眾的目光,換取流量價值和經濟價值。在經濟利益驅動下,新聞媒體更加看重記者的服務精神。記者從輿論引導者變成信息服務提供者,一門心思生產符合受眾審美要求的新聞產品,為受眾提供多元化、個性化的信息服務。所以,融媒體時代,新聞記者更多地屬于信息服務者。
鑒于融媒體時代新聞記者角色的變化,融媒體中心記者要轉型成媒體技術達人、知識提供者和信息供應商,更好地服務融媒體中心,實現融媒體中心的可持續發展。
①媒體技術達人
隨著數字技術與媒體融合,媒體技術成為融媒體中心在競爭中制勝的關鍵。媒體技術越先進,內容形式越新穎,信息產品就越能取得受眾的青睞。因此,融媒體中心記者正在向媒體技術達人方向發展,掌握多種多樣的媒體技術,多手段處理新聞信息,給受眾最佳的信息閱讀體驗。具體來說,新聞記者要學會使用數碼相機、攝像機、Photoshop等視頻處理軟件、多屏同傳等媒體技術,多手段處理文字、聲音、圖形、圖像、視頻等多類型信息,讓受眾更加便捷地閱讀新聞信息。只有這樣,融媒體中心的作品才能被受眾深深記住。
②知識提供者
近些年,信息量成幾何級數爆發增長的趨勢愈演愈烈,信息過剩、信息堵塞等問題給受眾造成極大的閱讀負擔。面對這些無法及時處理的信息,融媒體中心記者要發揮作用,嘗試變廢為寶,過濾、整合網絡信息,在一些有用信息中加入自己的思考和觀點,把信息轉化成知識。在知識經濟時代,這種過剩信息處理模式比較適用。基于此,融媒體中心記者成為知識提供者,他們在相關技術支持下采集網絡信息并進行管理和應用,將信息轉化成知識,輸出給有需求的受眾。
③信息供應商
流量時代,內容為王。對于媒體來說,原創新聞已經不再具備絕對優勢,獨家信息加工方式、處理手段和表現方式決定受眾的多寡。基于此,記者應主動了解受眾需求,通過大數據技術分析受眾的信息喜好、獲取渠道、閱讀方式、生活習慣等,為受眾提供可供選擇的準確信息,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從這點可以看出,記者已經完全成為信息供應商,受眾就是客戶。因此,融媒體中心記者要向信息供應商轉型,從信息生產者轉變為信息服務者,增強融媒體中心的競爭優勢。
面對日趨激烈的媒體競爭環境,新聞記者轉型迫在眉睫。結合融媒體中心記者轉型方向,記者可以在以下幾方面努力,切實提高自身業務能力和職業素養。
自媒體改變了新聞信息生產與傳播模式,對新聞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實現自我突破,打造新聞精品,成為擺在融媒體中心記者面前的重要課題。所謂融媒體,是指將廣播、電視、報紙、互聯網等不同媒體的人力、內容等整合到某個媒介載體,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融媒體時代,記者要增強融媒體意識,學會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價值的最大化。
具體來說,記者要培養融媒體思維。融媒體思維是融媒體意識形成的基石。思維改變,行動才會轉變。那么如何培養融媒體思維?融媒體思維的形成主要依靠學習與實踐,新聞記者可以多搜集一些融媒體轉型成功的案例,通過案例分析和經驗總結建立融媒體思維,增強融媒體意識。
①建立融合報道機制
為了提高內容生產能力,完成記者的轉型升級,融媒體中心要建立融合報道機制,讓記者深入內容生產一線,鼓勵其進行融合新聞采編實踐。在實踐過程中,新聞記者要運用多媒體技術采集與制作新聞,學習各種采編器材應用技巧,掌握不同媒體平臺傳播特點。有了這些知識儲備,記者就能提高內容生產能力,創造出符合受眾需求的新聞。
②開展全媒體課程培訓
媒體融合本質上是多媒體平臺的跨越。不同的媒體平臺有不同的調性、不同的內容需求、不同的受眾群,新聞記者如何生產符合多數媒體平臺要求的新聞信息成為融媒體成功的關鍵。基于此,融媒體中心要對記者進行全媒體課程培訓,引導記者學習、掌握不同媒體平臺的知識與技能,提高自身內容生產能力,實現從單一信息采編者到復雜信息處理者的轉型。
③開設全媒體賬號
融媒體中心記者要想轉型成功,必須對新媒體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在轉型道路上,記者要補齊新媒體的短板,利用新媒體發揮傳統新聞采編技能優勢,提升自身職業素養。
除了建立融合報道機制、開設全媒體課程培訓之外,記者也可以開通自媒體平臺賬號,如微博、微信公眾號、頭條賬號、抖音賬號等,了解平臺內容輸出形式和風格調性,掌握圖文編排、H5場景制作、短視頻剪輯、漫畫設計等多種技能。只有這樣,記者才能發揮自身深厚的知識底蘊優勢,將專業知識與新媒體形式完美結合,實現自身的成功轉型。
融媒體時代,信息產品生產都應建立在對數據分析的基礎上。信息生產者通過大數據技術挖掘用戶需求,進行信息的迭代優化。新聞記者要轉型成為信息服務商,為受眾提供高質量的信息服務。新聞記者要掌握數據分析能力,有針對性地篩選信息、策劃內容,增強受眾黏度。融媒體中心的數據分析一定是全媒體數據分析,掌握網頁、移動終端、電視等不同渠道的用戶數據,全面分析用戶的喜好趨向、行為意識和審美觀念。只有這樣,記者才能對自己媒體的受眾形成總體印象,為受眾提供優質的信息服務。
無論融媒體中心記者如何轉型,都要把握好道德的尺度,不能為了獲取高關注度而生產媚俗、劣質的信息產品。因此,在轉型道路上,融媒體中心記者要增強自身職業道德素養,保證新聞信息產品的品質。
新聞記者應該堅持初心使命,不要過分追逐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效益。基于此,融媒體中心記者要增強職業道德素養,將自己與普通的信息生產者區分開,實現自身的高質量轉型。具體來說,要做到以下兩點:
正確的道德觀是新聞記者持續奮斗的精神支撐。只有新聞記者敢于發聲,敢于曝光各種有違社會道德的現象,才能引導受眾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理念。
由于自媒體的繁榮,各種信息充斥于受眾周圍,其中包括許多劣質新聞信息,如虛假、媚俗信息。這些劣質信息給判斷力差的受眾帶來了負面影響。因此,融媒體中心記者要堅守職業操守,維護新聞媒體的公信力。記者在轉型道路上要堅持職業精神,嚴格履行把關人職責,過濾不良新聞信息,增強信息價值,維護新聞界的正義。
融媒體中心的新聞工作者必須轉變傳統觀念,提升自身素養,融入全媒體時代。只有實現自身的轉型發展,增強自身的專業性和權威性,融媒體中心記者生產、制作的信息內容才能被受眾接受并喜歡,提高融媒體中心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