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鋁城第二小學 馮愛敏 ■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潘南北校 陳加甲
信息技術對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起著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是踐行新課改的重要手段。教師運用好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將事半功倍。信息技術圖文并茂、聲形兼備,能豐富學生的感官和視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且直觀形象,方便學生理解教學重難點,提升知識和能力。當前,有些教師在應用過程中存在著重難點模糊、時間安排混亂、學生積極性不高等問題,本文就這些現象,從創設情境、整合精簡、綜合拓展三個方面,探究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為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效率提出建議。
信息技術能塑造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讓教學過程實現情景交融、聲形并茂。小學學生充滿著好奇心和求知欲,豐富的感性材料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語文是重視情境營造和感受的科目,教師在講解篇章時,應利用信息技術,將文字轉化為學生的視聽感受,創設情境,降低學生理解難度,豐富學生的視聽體驗,開闊學生視野。
無論是抒情性作品,還是敘事性作品,誦讀都是品讀文章,學習語文的重要方法。很多教師只重視筆頭功夫的培養,忽略了學生的口語能力,造成學生不能將文字與視聽感受相結合,限制了想象力,削弱了審美體驗。教師應該注重誦讀這一教學方法的應用,并與信息技術結合,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和詩意的畫面中感受文章的文字之美。例如,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古詩三首”,圍繞愛國主題,向學生介紹了《示兒》《題臨安邸》《己亥雜詩》三首詩歌。教師可以讓學生配樂誦讀,品味詩歌的情緒和表達。教師自身要具備優秀的誦讀能力,吐字清晰,感情充沛,對詩歌有著充分的了解和把握,把詩歌的精髓通過咬字、停頓、語調等形式表現出來。繼而讓學生跟讀,自主品味詩句,并講出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在文本誦讀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自身的誦讀能力和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讓信息技術為學生立體形象的理解提供條件。教師還應該重視學生自主性的發揮,尊重學生在誦讀中注入自己的理解。
很多教師將語文課的講解壓縮成語文知識的灌輸,忽略了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語文能力和素養的全面提升,既依賴于文字材料的大量積累,也離不開學生的實際生活體驗。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下多以圖片、錄像的方式記錄生活,進行積累;也可以將生活情境帶到課堂中,用信息技術將生活場景和見聞模擬出來,讓學生更直觀形象地理解文章。例如,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課文都是描寫祖國河山的寫景作品,有古代的詩歌,有現代的散文。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可以準備好相關的主題圖片,并配以合適的音樂,讓學生在合適的氛圍中進行感受和學習。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課下搜集資料,在課上以圖片或錄像的形式進行分享。如課文中提到的小興安嶺、洞庭湖、西湖等景點,有的學生可能跟隨家長旅游過,教師可以讓他們分享經歷和感受,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和感受能力。
教師在利用信息技術豐富學生的視聽體驗的時候,切忌喧賓奪主,讓影視和音樂的享受奪走了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因小失大,而要合理規劃信息技術的使用安排,讓信息技術的應用價值發揮到最大。
語文教學的選材范圍極廣,有的文章年代久遠,理解難度較大,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催生了學生的畏難情緒。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及時補充文化背景等相關信息,幫助學生掃清理解障礙,抓住文章核心,理解精髓。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在課前利用網絡等渠道,就文章的創作背景、作者生平、歷代評價等信息進行搜集。例如,《少年閏土》一課,節選自魯迅先生的文章《故鄉》。該文年代久遠,也涉及復雜的社會歷史背景,對學生來說有著不小的理解難度。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先預習,反復閱讀文章,掃清字詞障礙,把握文章大致內容,并結合課后習題思考。課上,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通過屏幕展示文章的相關背景資料,讓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復雜的思想情感。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前通過網絡等方式搜集資料,對魯迅先生的創作做大致了解。如之前《少年中國說》《圓明園的毀滅》等文章教學涉及的近現代史的內容,教師也可以應用到該篇的背景補充中,讓學生能夠對文章有更準確和深刻的理解。
相比于以往的查找書籍、報刊等方式,信息技術具有便捷性、廣泛性的特點。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工具,方便教學,提高效率,同時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搜集信息的能力。
教材的教學內容都是精細挑選后的成果,為教師留下了廣闊的發揮空間。教師在實際教學活動中,也應注重簡潔的原則,不以過多、過重的教學任務加大學生的學習負擔,也不讓講解流于表面。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通過微課、多媒體等方式,讓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整合和提煉,從而深化理解,打通思路,形成系統性的認知,切實提升學生語文能力和素養。
微課具有短小、精悍的特點,常常用于教學內容的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對課前預習的微課,教師應該以課文中最能引起學生關注的方面作為引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如一些科技題材,雖然與學生實際生活較遠,但是其陌生感和新奇感同樣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對課后復習的微課,教師可以在課件中利用表格、大括號等形式進行歸納匯總,讓學生在課后能鞏固知識點。教師還可以在課后微課中提供新的理解文章的思路,讓學有余力的學生進行自主探索。例如,《大自然的聲音》一課,要求學生朗讀課文,體會大自然聲音的美妙。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使這一活動生動形象起來,在課前制作微課作為引入,以自己的朗讀帶領學生走進自然,親近自然;并且播放相應的背景音,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去公園、植物園、校園綠植角落,搜集各種各樣自然的聲音,留作課堂分享。在微課中,除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外,還可以初步帶領學生掃清字詞障礙,梳理文章內容。課后,教師可以結合閱讀鏈接中的詩歌《瀑布》,進行拓展延伸。
除了課前、課后,教師還可以在微課中加入課外閱讀賞析等內容,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語文學習材料,打造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在制作微課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微課短小、精悍的特質,內容不應繁雜,而應與正式課堂相區分。
以往,很多教師只是用表格、大括號等總結性圖表和大量的習題,幫助學生完成復盤回顧。這種方式費時低效,而且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在每節課后利用微課、課件等方式,幫助學生復盤當天所學內容,再讓學生將作業上傳到網絡,第二天在課堂上針對學生作業共同的問題,用屏幕進行展示,讓學生先自行討論,找出錯誤,解決問題,余下的問題再由教師指正。教師可以調整教學進度,定期組織復盤課,用信息技術將該階段的教學內容以形象化、系統化的方式展現在屏幕上。例如,部編版五四制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圍繞“寫景”這一主題,教師可以在完成該單元課文教學之后,組織復盤課。可以在課前布置作業,讓學生總結該單元散文和詩歌的寫景手法,并畫成思維導圖,上傳到班群作業板塊。課上,教師將完成得較好的思維導圖通過屏幕展示出來,并引導學生進行修改、匯總。還可以在復盤課后,用微課幫助學生回顧,加深印象,并布置習作,讓學生運用課上總結的方法完成一段景色描寫。學生的寫作作業也可以上傳到班群的作業板塊,教師可以通過屏幕將其展示出來,引導學生自主修改、完善。
與傳統教學相比,信息技術可以讓一份材料展示出來,讓班內所有學生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并進行思考點評,大大降低了教學難度,提升了課堂效率。教師應該利用好這一優勢,引導學生及時做好復盤回顧。
信息技術融入語文教學課堂,為發揮學生主體性和創造力提供了平臺。師生互換,是一種重視學生主體地位,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并鍛煉學生表達組織能力的教學方法。學生要在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之后,將教材內容進行整理和綜合,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將知識用通俗易懂的形式講給教師和其他學生。以往,學生面臨著大量的板書壓力,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學生可以自主制作課件,并豐富教學內容的展現方式,讓課堂更為多彩。例如,“人物描寫一組”一課,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學,并制作課件,做小講師。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幾組,讓其各選一段自己感興趣的人物描寫,作為自己的自學任務。而教師要引導學生,說明教學重點在于學習人物描寫的多種方法,形成基本的感知能力和鑒賞能力。并讓學生通過網絡、書籍、報刊等渠道搜集資料,并使用電腦制作課件。同時要講明,讓學生注意到課件設計應簡潔大方,重點突出,刪繁就簡,并且可以創新教學環節,比如加入圖片、影像、音樂等,豐富課堂體驗。在課上,教師要將課堂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講,自己聽,教師在一旁做好記錄。在學生講完之后,教師可以點評學生的教學表現,并補充漏掉的知識點,指出講解錯誤的地方。最后,教師在課下總結反思,將教學內容疏漏之處,以微課的形式展現出來。
信息技術增加了師生互換的自由度和豐富性,增強了可操作性。教師要注意教學內容的選擇,難易適當,讓學生通過自學提高能力。教師還應勤于反思,完善課堂教學活動,并從講解姿態、語調等方面指導學生,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信息技術不僅可以輔助教師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還能開闊學生視野,拓展學生知識,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語文、學習語文的習慣。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主挖掘學習潛力。教師可以整合教學內容,綜合性地提升學生語文能力,還可以改變課堂教學形式,將課堂的中心交給學生。
信息技術為學生合作探究、分享交流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很多教師在組織合作探究、分享交流的時候,缺乏經驗,既沒有制定合作交流的紀律,也無法控制活動的時長,使效果事倍功半。信息技術可以輔助學生和教師在教學活動前進行準備,由此避免了正式課堂上費時低效的情況。信息技術還可以改變合作交流的形式,拓展這一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課下也可以完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探討。例如,“自相矛盾”一課,屬于文言文教學,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掃清閱讀障礙。教師在課前準備好學案,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完成提問,填好學案。教師可以在屏幕上展示討論每個問題的建議時長,并讓完成任務的學生上傳學案。討論結束之后,可以將學生的學案展示出來,一起評判學案完成的情況,指出其中的疏漏。該課文是一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課下搜集《韓非子》《戰國策》《莊子》等典籍中的文言寓言故事,通過網絡進行班內的交流分享。因此,教師應善用信息技術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教學形式,利用信息技術輔助合作探究活動,課前做好準備,課上調節進程,課后鼓勵學生開闊視野,交流分享。
閱讀和寫作是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的。大量的閱讀和思考,是寫出好文章的基礎,寫作能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生發出新的解讀和體悟。以往,教師將閱讀和寫作教學分開,課文講解不布置練筆,作文教學不提供閱讀指引。實際上,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結合讀寫教學,讓學生拓展閱讀量的同時得到充分的筆頭鍛煉機會。并且,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交流點評,進一步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例如,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課文選自中國古代四大名著,習作布置了一篇讀后感,之間的聯系不言而喻。教師在課文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在課上將自己的閱讀感受以口頭的方式表述出來,并鼓勵感興趣的學生課下閱讀原著,進行練筆,上傳到網絡,讓其他學生也一起交流討論。在習作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將這些練筆拿出來,進行擴充改寫。對選擇同一本書目作為讀后感寫作對象的學生,教師還可以讓其在課下通過網絡進行交流,生發新的角度、新的理解。在批改作文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具有典型性的作文展示到屏幕上,讓學生進行評點,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和修改自己文章的能力。
通過信息技術,閱讀理解有了分享交流的平臺,寫作教學有了良好的實踐環境,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發表意見,獲得提升。由于部分讀寫教學難度較大,教師還應及時關注到學生遇到的問題和學習狀態變化,耐心解答和引導。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以鍛煉學生語文能力、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為目標,教師應通過信息技術增強課堂趣味性,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并開放多種課堂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和素養。通過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創設情境,豐富學生的視聽體驗,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拓展學生想象空間。教師可以通過微課、師生互換、讀寫結合等方式,將教材內容進行整合、拓展、延伸,提升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