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六峰鎮(zhèn)蒼耳王小學 韓小蘭
在“互聯網+”模式下,小學英語教學方式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在實際授課階段,如何能發(fā)揮出“互聯網+”技術的重要輔助教學功能已成為重要的研究方向。為了保證教學質量,英語教師應當為小學生合理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對傳統(tǒng)課程教學模式予以創(chuàng)新,善于應用“互聯網+”思維發(fā)揮出獨特的優(yōu)勢。在應用期間,教師應充分挖掘豐富的學習資源,激發(fā)小學生對英語學科學習的積極性,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當前,小學英語課程教學期間存在教學方法相對單一的情況,加上英語教學資源沒有得到充分挖掘,這必然會影響到小學英語課程的教學效果。同時,基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小學英語教師會按照“聽說讀寫”形式開展教學,在這種狀態(tài)下,教師難以擺脫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束縛,學生只能被動地聽教師所授內容,在“說”的過程中,學生也只是回答教師提出的簡單問題;“讀”的過程主要是按照教師的要求對英語課文進行閱讀和背誦;在“寫”期間只是對單詞或者短語進行抄寫,無法展現出自主學習的優(yōu)勢。從上述分析可以得知,傳統(tǒng)的小學英語授課模式較為封閉,已經很難滿足現代化教育需求,必然會影響到實際授課效果,阻礙了小學英語教學的發(fā)展。
在傳統(tǒng)的小學英語授課模式中,教師主要采用知識點灌輸思想,在整體應用過程中,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同時,在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下,教師也不能有效結合每個小學生的特征教學,最終無法體現出針對性教學的優(yōu)點。而在“互聯網+”模式下,小學英語教學會合理應用網絡技術,在多元化特征的幫助下有效滿足每個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在實踐階段,教師可以相對精確地掌握小學生的具體學習狀況,從多方面出發(fā),考慮到不同小學生的差異性,并真正實現因材施教,最終有效促進小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
小學英語學科屬于語言類課程,學生在學習期間需要借助反復記憶加深印象,并在此基礎上準確掌握英語知識,以實現靈活運用的目標。“互聯網+”模式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有效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阻礙。同時,為了保證教學效果,小學生需要主動掌握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應用,這為學生積極開展自主學習活動提供支持。另外,通過“互聯網+”能有效拓展豐富的學習方法,注重學生的口語、寫作等能力的訓練,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實際授課階段,若教師只是依賴于傳統(tǒng)教材,對相關知識進行簡單的描述,通常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難以滿足小學生學習發(fā)展的需求。反之,受到“互聯網+”思維的積極影響,教師能借助網絡尋找到豐富的教學內容,通過多渠道對這些內容加以整合,積極構建全面化的知識內容體系,并能將英語知識點完全呈現出來。學生在學習期間,可以有效結合自主化學習的方法,充分融入英語知識的海洋,學生在接觸到更多知識內容后也會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強化對英語知識的認知。在實踐階段,學生還可以利用與其他學生進行對話交流的模式提高知識應用能力。教師在拓展教學內容后,要積極引領學生不斷思考和想象,使學生主動探索出更豐富的教育資源,有效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使用微課、視頻等方式對傳統(tǒng)小學英語教育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教師在執(zhí)行期間需要充分借助豐富的網絡資源,合理制作出微課視頻,在完成微課制作后,將視頻呈現給學生,借助微課視頻形式積極組織教學活動的開展。相對于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模式,使用微課形式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課堂的趣味性,對小學生產生更強的吸引力,小學生更愿意接受這種富有趣味性的教學模式。
例如,在學習“On the farm”單元知識期間,教師可以制作相關的微課視頻,將其中的“Welcome to...What are these/those?”視作微課視頻主題,然后對相關知識點予以拓展,把富有代表性的對話和能用于寫作訓練的素材有機融入,確保教師在開展教學期間既可以憑借微課視頻組織教學內容,又能把相關的知識點串聯起來,讓學生掌握固定句式、英語描述等,積極鍛煉小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充分展現出微課視頻教學效果。
同時,在小學英語閱讀課程開展期間,教師還可以積極組織群文閱讀,在明確每節(jié)課程的寫作主題內容后及時拓寬思路,并且利用有關圖片引領學生思考。教師在將圖片內容與英語知識整理成PPT以后,可以提醒學生探明寫作方向并結合思路引導,從多元化視角出發(fā),有效提升學生的文字組織描述能力。
例如,在描述“My family”內容時,教師可以提出有效的指示語,“What's the people's relationship?”“Who is in the picture?”教師在利用這些簡短的提醒進行引導后,就能幫助學生調整思路,并且有效增加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更樂意接受,并通過課堂實踐強化對能力的訓練。
英語學科具有實踐性特征,使用英語語言學習期間要展現出特定優(yōu)勢。研究發(fā)現,如果教師能在英語課堂中借助良好的溝通互動方法,就可以讓學生積極融入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并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情境教學在小學教育過程中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并滿足廣泛性要求。小學生在進行英語知識學習時很難長時間保持注意力,加上教師如果繼續(xù)沿用傳統(tǒng)教學方法,就會降低學生的興趣,單純的理論知識灌輸缺乏靈活性特點,只會讓學生感覺到乏味與厭倦。而在“互聯網+”模式下,小學教師應當善于利用網絡的形式,為小學生積極創(chuàng)設出與日常生活存在緊密聯系的教學情境,有效提升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從實際需求出發(fā),對情境教學予以優(yōu)化和調整,發(fā)揮出情境教學的重要作用,按照情境教學的特點能將學生更好地融入角色扮演中,并通過網絡形式積極引領學生參與相關活動,進一步提升小學生對英語語感和相關知識的掌握,小學生在這種獨特的情景中進行對話交流,也可以促進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學習小學英語課程“Hobbies”期間,教師為了幫助小學生真正了解到該節(jié)內容的主要知識點,就可以采用情景教學方式,使用網絡信息技術完成創(chuàng)建,并讓小學生結合“興趣”話題展開有效討論。在小學生詢問其他學生的興趣愛好時,對方會回答足球、籃球、乒乓球等項目,這種情境化教學在極大程度上拉近了師生、生生之間的關系,并借助網絡優(yōu)勢給學生帶來有效的視覺和聽覺感受,讓學生在這種輕松快樂的學習氛圍中掌握英語知識,并通過交流提升實踐應用能力。同時,教師通過積極鼓勵學生回答問題,讓學生在互動過程中表現自我,開拓出更廣闊的語言交流空間和想象空間,使每個小學生均可以在課堂中大膽地說出自身想法,并確保能長時間保持對英語知識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教師在使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期間,能突破地域對教學資源的限制,讓小學生在學習期間可以接觸到更廣闊的范圍,保證學習資料愈加豐富。同時,教師在實踐教育期間,要善于利用“互聯網+”的優(yōu)勢,對“共享”進行拓展,在讓小學生共享學習資源的背景下分享學習方法,在實踐中實現優(yōu)勢互補,提升學習效率。
例如,在學習“Chinese festival”時,明確以“中國的節(jié)日”為主題,英語教材中涉及該方面的知識內容較多,在此條件下,教師可指導學生采用分組探討的方式,分好小組后,各個小組選一個“中國的節(jié)日”為任務主題。隨后,教師可有效組織學生前往多媒體教室進行查閱,借助“互聯網+”的環(huán)境,讓學生自主完成對相關資料內容的搜集與整理。在學生按照小組模式探討時,教師應給予小學生充分的自主權,在活動中既能讓小學生感受到“互聯網+”對英語學習的積極影響,也可以強化小學生正確應用互聯網的意識。在小學生完成既定任務后,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將成果展現出來,上傳到班級的共享群中,再配合學習筆記講解、微視頻制作等,主動將需要掌握的英語知識點呈現出來。整個過程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思考和實踐能力,借助展示的過程,可以讓小學生主動分享學習方法,讓大家在團結協作的氛圍中共同進步。
聽力教學也屬于小學英語課程重要的組成部分,聽力作為小學英語課程的重點,按照傳統(tǒng)授課方式教學時通常會面臨較大的困難。小學正在生成長發(fā)育過程中,對聲音的刺激較為敏感,在此階段確保聽力教學的合理性,有助于提升小學生的英語知識綜合素養(yǎng)。在“互聯網+”技術支持下,小學英語教師要利用好多媒體信息技術,深入挖掘豐富的英語聽力知識資源,為小學生呈現出多樣化的聽力教學素材。教師通過互聯網思維的帶動,對傳統(tǒng)聽力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擴大英語聽力資源庫,讓學生感受到英語聽力課堂的生動性與趣味性,在獲得真實的體驗感受后,幫助學生加強對英語知識的學習。
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教師可以積極創(chuàng)新“視聽化教學”素材,利用新技術與新工具加強對課堂教學的建設,充分將英語資源與信息載體融入課程中,讓英語知識的呈現可以從靜態(tài)化轉變成立體動態(tài)化模式。第一,教師可以采取故事聽講的方法,讓學生在聽喜愛的英語故事期間強化對聽力的訓練,并且結合故事背景具備的音樂、語言等營造出更好的氛圍,以便學生真正感受到故事角色擁有的思想感情。第二,利用故事配音法。在知識升華階段教師可以充分結合學生個人意愿,讓學生選擇想要扮演的角色,并通過為角色配音的方式共同演繹這個故事,在此狀態(tài)下能加強學生英語口語的訓練,提升表達能力。第三,使用在線人機互動模式。在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幫助下,教師可以選擇智能化的學習軟件,讓小學生在利用軟件進行學習過程中,通過單詞拼寫填空、字母排列、小游戲等方式,感受到英語學習的趣味性,并通過與機器對話彰顯出更活潑的溝通互動特點,有效培養(yǎng)學生對英語知識學習的興趣。
例如,涉及“What color in it?”英語知識內容時,教師可以選擇與顏色有關的英語歌曲或者英語節(jié)目,讓學生在聆聽歌曲、節(jié)目的背景下,主動探索有關各種顏色單詞的描述。教師憑借互聯網聽力資源的優(yōu)勢,在實踐期間進一步提高學生聽力水平,并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增強小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
小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并不僅局限于英語課堂,而需要滲透小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對英語課程而言,教師要積極倡導“學以致用”的教學理念,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可應用親子互動共學的方法,主動邀請家長輔助,在生活中正確指導孩子學習英語知識。
例如,在學習“How much...”內容時,該單元知識內容具有較強的話題性和實踐性,并且比較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教師在授課后,就可以向學生布置具有實踐意義的課后作業(yè),要求小學生利用親子互動的模式,強化對該單元英語知識的學習,在具體執(zhí)行中采用多樣化的方法。首先,可借助微視頻錄像法,讓家長帶領著孩子前往附近的商店、超市中購物,并積極鼓勵小學生使用英語和店員對話交流,雙方在探討期間,由家長錄制拍攝視頻,使該作業(yè)按照小視頻的形式提交。通過這種方法,能讓小學生真正感受到對英語知識的“學以致用”過程。其次,在拍攝完成視頻后,小學生可以通過回看視頻了解到自身的不足之處,善于從發(fā)音標準、語言組織等方面出發(fā),及時判斷英語知識應用正確與否,為后續(xù)的優(yōu)化和調整奠定基礎。最后,在應用親子共學模式下,還可以通過知識復述讓家長參與其中,即教師在向小學生講授完知識內容后,將學習大綱及時發(fā)送給學生的家長,要求小學生在回家后向父母說明今天學到了哪些知識內容,包括具體的單詞、語法、句式等,讓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情況進行精準考察。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親子互動共學變得豐富多彩、生動有趣,這種狀態(tài)也會有助于小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綜上所述,傳統(tǒng)的小學英語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化教學需求,在“互聯網+”模式下,英語教師需要改善傳統(tǒng)英語授課模式,充分利用好網絡信息資源、網絡思維方式、網絡技術等,有效培養(yǎng)學生對英語知識學習的興趣。結合此次研究,“互聯網+”模式展現出有效促進小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強化培養(yǎng)小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不斷豐富和拓展教學內容等優(yōu)點。在實踐期間,教師通過采用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合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促進資源共享并合理分享學習方法、豐富小學生英語聽力知識內容、積極推廣互動型親子共學模式等策略,為小學生展現出豐富多彩的英語知識世界,有效提高小學生對英語知識的運用能力,為后續(xù)英語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