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燕山大學 張瑋
自媒體是指具有主觀性、民俗性、普適性的個人媒體平臺,是以智能化、信息化的方式向特殊人群和個體傳遞信息的媒介的統稱。新浪微博、TikTok等“個人自媒體”迅猛發展,標志著自媒體時期的來臨。其獨有的時效性、互動性、泛娛樂化、多主體化等特點,對當今大學生的習慣養成、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有著重大影響,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教學邏輯思維、教學方法、課程內容、教育主體的產生方式和發展前景。因此,高校要積極探索自媒體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特色,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創新,做到“因勢而變、真實而新”。
(一)缺乏較為靈活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主題。從新階段的自媒體視角看,高校教師在對本校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時,必須改變自身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以解決傳統說教式教育的桎梏。在信息開放的新時代,自媒體在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然而,一些思政教育的教職員工對“自媒體”概念的實質了解不多,鮮少利用自媒體教學方式進行思政教育。此外,部分專任教師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狹隘認知,認為思政課程的重要性無法和專業課相提并論。筆者認為,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站在互聯網的思政教育的發展前沿,了解大學生所喜愛的自媒體平臺,才能在教學中充分利用自媒體的特點,有的放矢進行思政教育。
(二)思政教育教學內容難以敲定。在自媒體的推動下,各種熱點新聞信息的傳播速度之快令人震驚,傳播范圍之廣不可估量。大學生只要使用便攜式電子設備,就可以接收到大量未經審查和驗證的特定內容。在如此繁雜的信息流中,教師很難快速篩選出有利于學生成長的內容。這就導致教師需要消耗大量精力、時間和資金去識別教學信息,導致教學內容難以敲定。
(三)自媒體教學的基礎建設不足。合理平衡傳統媒體與自媒體之間的差異,對推動自媒體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但從現階段遇到的具體情況來看,不少高校在信息發布和獲取上仍然很大程度依賴微信公眾號和微博平臺。這意味著大多數大學生在思政教育中接觸到的主流媒體還局限于傳統媒體,自媒體教學的作用未能最大程度地發揮。
自媒體的傳播優勢,使得高校教師敢于探索思政教育的新模式、新思路,這為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一些新的特點。
(一)自媒體教學取代了傳統思政教學中“一言堂”教學方式。傳統思政教育更注重理論宣傳,學生在思政學習過程中相對被動,蘊含著鮮明的教師“一言堂”色彩。自媒體教育則打破了教學時空的限制,只要具備充足條件就可以隨時進行思政教育。除此之外,自媒體教學還可以通過各種生動具體的內容展示形式,吸引學生集中注意力。思政教育貫穿師生交往和雙重信息傳遞的全過程,教育主客體關系趨于公平。
(二)交流主體更具有隱蔽性。以往的思政教育課堂教學,僅限于教師與學生、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自媒體時期,媒體扮演著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的橋梁作用。這意味著傳統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成了人與媒體之間的交流。媒體已經成為與人交流、傳遞信息的關鍵專用工具。大學生更愿意使用智能手機、平板等設備進行交流,使得媒介兩端的人成為特定人群中獨特的人。信息上傳者很可能不知道誰接收信息,信息接收者也不知道信息的來源。交流主體之間更具有隱蔽性。
(三)主流教育觀念遭受沖擊。媒體的快速發展影響了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使大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獲取新知識。同時,大學生在信息選擇上也表現出主動性,往往對傳統教學模式缺乏興趣,進一步挑戰著傳統思政教育的權威性。受信息繁雜的影響,當前大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有所下降,容易受到非主流觀念的負面影響,導致自身信仰和觀念發生不良改變,影響大學生基本價值觀的確立,不利于大學生的長遠發展。
(一)突出學生的主體性。隨著自媒體技術的發展,教師要應對思政教育產生的新特點,突出學生學習主體地位,使學生從被動接受信息向主動探索信息轉變。同時,思政教育工作者還需要提高運用自媒體的能力,具備良好的不良信息過濾水平,讓自媒體技術為思想政治學習服務。思政教師要熟練掌握自媒體的實際操作技術,將其引入傳統思政課堂,及時獲取合理信息,主動與學生交流。思想政治課教師也要利用媒體技術豐富課堂教學,融合學生所學專業特點,發布有目的性的課程內容,在課堂上運用自媒體主動與學生交流,突出學生主體性,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二)打造以“立德樹人”理念為核心的自媒體服務平臺。思政教師要始終以“立德樹人”核心思想指導教育工作。要根據自媒體創新發展的特點,觀察學生思想動態,掌握學生思想言談舉止,關注學生關切的重點問題,及早發現學生不當思想的滋生并開展正確引導。同時,思政課教師需要積極參與思政教育自媒體平臺的基礎建設,在平臺上傾聽學生群體的不同聲音,發表對事件的不同看法,與學生討論話題,掌握彼此之間的思想矛盾。讓學生融入課堂氛圍中來,正確引導學生弘揚社會主義基調,幫助學生之間進行真誠交流。
(三)建立具備自媒體專業素養的師資隊伍。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工作中,要著力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為方便把握自媒體時期思政教育的新特點,應正確引導學生靈活運用自媒體工具,深入剖析思政專業知識,主動提高思想認知水平。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團隊管理要立足于寬廣的視野,將思政教師和員工投入團隊管理中,使其始終堅持中華傳統美德,堅決打擊不正確的價值觀,正確引導教師理解自媒體核心理念與自媒體教學的優勢。要關注自媒體時期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困境,以多種方式正確引導大家開展思政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同時,加強輿論宣傳,及早發現學生應用自媒體時出現的問題,創設高校自媒體管理方法。整合各方力量,完成高校意識形態工作中的責任認定,加強對自媒體技術應用、學生思想狀況監督以及學科設計等方面的監管,構建思政教育一體化管理體系。
(四)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人員人文素質的基礎建設。應對頻繁的信息變化和“魚龍混雜”的信息流,思政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堅定理想信念,具備高度的理論自信,確保思政教育最基本的思想根基和理論高度。這也是思政教育工作者理性分析時事、辨別媒體信息是非的重要素質。同時,應對自媒體的大眾化,思想工作者必須意識到利用自媒體開展高校思政教育的必然趨勢,在認識上從傳統媒體向自媒體轉變,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自媒體。開發設計具有挑戰性、互動性的自媒體思想政治教育產品,以自己的教育風格、人格修養、知識技能解決“文化反哺”中的負面影響。
(五)實現以文育德的教育目標。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時,既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將中國傳統文化引入校園,又可以緊密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組織思政教育。例如在思政教育工作中開展藝術鑒賞主題活動,不僅能豐富大學生的學校生活,還能有效提高大學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從而實現“以文育德”的教學目標。
(六)開辟思政教育新陣地。自媒體視域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媒介優勢和思政效用,緊扣熱點話題,整合重要時間節點,聚焦學生對具體內容的關注,在思政自媒體建設中積極發力。其中,思想性、教育性是第一位的。要用教育素材展現偉大時代的生動實踐,正確引導學生思考真理、探索真理。幫助學生解決成長過程中的困難。通過介紹校園師生身邊發生的事情,鼓勵學生勇于表達。在思政教育過程中,要把大學生對思政教育內容的偏見,轉化為“真真切切”的感受,把“大道理”轉化為“好故事”,把“理論思想”轉化為“自我思考”。
自媒體的發展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傳統媒體的傳播效果、生活方式和教學方式,為思政教育提供了各種形式的網絡資源媒介。對此,高校和思政教育工作者們,要善于運用生活化的方法,將自媒體融入學生日常學習訓練,充分發揮自媒體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不斷完善思政教育的具體內容,拓展網絡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