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城關小學 李毅武
隨著我國新課改的不斷深入,為小學美術課堂帶來了全新的教育契機,同時面臨著新的挑戰。在傳統的小學美術教學課堂上,教師主要根據教材內容完成教學任務,并沒有重視培養學生的美術能力,特別是沒有實施針對性的培養策略,導致學生的審美能力無法上升。而為了有效改善這一情況,教師需要優化教學方法,并不斷創新出新的教學手段,為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建設教學平臺,營造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教學氛圍。除此以外,在小學美術課堂上,教師還需要向學生滲透審美教育,注重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促使學生發現美的事物,提高鑒賞能力,從而在大腦中設立正確的審美價值,讓他們擁有一雙能夠發現美的眼睛與創造美的雙手。這對幫助學生掌握與理解美術知識、落實核心素養具有一定的作用。
小學生綜合素質的高或低可以直接影響到自身的各項本領。目前,雖然教育部非常重視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大力倡導學生做到全面發展,但是經過分析現下的小學教學現狀,大部分學校都非常注重培養學生道德與智力,而忽視了對學生審美能力與審美意識的培養,因此,創設出來的美術課程也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小學美術課堂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主要途徑,而且幫助學生形成審美能力對他們今后的生活、工作及學習等都具有一定的推進作用,可以促使學生形成最佳的審美習慣,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健康成長。
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他們的心靈與身體正處在發育的重要時期,此階段的學習對他們今后的成長具有一定的價值。此時的學生對生活、知識、社會都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只要他們能夠獲得教師正確引導與教育,各項能力都可以獲得不斷上升。因為小學階段學生的心智還處在發育階段,他們在課堂上無法長時間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而美術課是學生比較喜愛的科目,比較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美術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要注意有效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小學生更深入地了解美、認識美,以此讓他們對美獲得強烈的感知,使他們可以在學習與生活中感受美與體會美,提高審美能力,降低課堂上的枯燥感和無聊感,產生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
美術是可以把創造力、想象力以及邏輯思維結合到一起的科目,在小學進行美術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創造力。當學生掌握這種能力以后就可以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可以使學生站在多個角度去思考、觀察與分析日常生活當中接觸的事物,提高他們的認知能力,還可以促使他們更深入地觀察到生活中的美。這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對美術知識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讓他們真正做到將美術知識和日常生活進行融合,從中發現和體會到生活中的樂趣。小學美術教師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對學生今后的生活能夠起到積極作用。
眾所周知,美術作為藝術類學科,教師一方面需要掌握豐富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要通過與生活相結合的方式拉近美術這門藝術與學生的距離,在審美能力的培養中,需要以教學整體為基礎,同時,還要進行生活化教學。生活化教學包括教學方法的生活化、教學內容的生活化、教學氛圍的生活化等,在實際教學中,只有保證美術知識與學生生活兩者相結合,才能夠有效實現審美能力培養的目標。調查顯示,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更加側重美術理論知識,美術課堂的“生活含量”較低,因此在講解抽象的知識時,學生會因無法理解而默不作聲,進而出現走神的情況,讓審美能力培養成為空想。枯燥的理論知識,單調的教學方式以及脫離學生生活的課堂內容,都會讓小學生失去學習興趣,難以達到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目的。
雖然現代社會更加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學生的美術素養,但受應試教育影響,美術依然是“邊緣”學科,現階段美術學科的地位較以往雖然有所提升,但依然比主科“低一等”,此種現象影響到了美術教師的備課用心程度。在備課過程中,雖有部分教師會使用多媒體,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多數美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鮮少應用多媒體,尤其是農村小學的中年美術教師,或者因為自己多媒體的應用能力不足,或者缺乏多媒體應用意識,在教學中主要依靠傳統教學手段,對多媒體的應用不足。城市學校的美術教師雖然能夠熟練地掌握多媒體教學,但是在多媒體應用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不靈活之處,課堂教學中僅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一些照片,沒有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體。
社會文化氛圍越來越開放包容,社會中對美的定義愈加寬泛,對美的理解也各有不同。多數美術教師雖具有豐富的美術知識和一定的教學能力,但是在注重素質教學和個性教育的今天,部分美術教師缺乏對審美的合理且充分的認知,這是當前制約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的重要原因之一。被視為邊緣學科的美術,并沒有得到學校、教師的重視,美術授課中也是更加側重理論知識,旨在提高學生的美術技巧,并沒有關注和重視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的美術作品如出一轍、千篇一律。教師對學生的美術評價也采用同一標準,缺乏對審美的認知,限制了學生的審美能力的發展。
在實際的美術教學中,教師多以知識性教學為主,課堂教學中鮮少帶領學生進行作品賞析,尤其在低年級教學中,因為學生年齡小,難以說出符合成人審美要求的言論,且小學生的言論也往往讓人啼笑皆非,教師因此不信任學生,認為低年級小學不具備審美能力,長此以往,導致學生的審美經驗不足。審美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進行經驗累積,通過日積月累欣賞作品,才能豐富自己的藝術見識,進而形成審美能力。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論在實踐中獲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成果,該理論主要闡述知識來自生活,而又應該應用于現實生活這一理念。小學美術教學是生活中的影子,經過繪畫可以展現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所以,小學美術教師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時候需要注意和學生的日常生活進行關聯,落實教學內容和現實生活的有效銜接。審美能力培養的生活化,可以幫助學生獲得觀察能力與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提高他們的美術學習質量,從而提高審美能力。
比如,小學美術教師在講解湘教版一年級上冊第十課“小動物蓋房子”這一課程的時候,就可以以“蓋房子”為教學切入點,讓學生仔細想一想自己都見過什么樣的房子,這些房子都具有什么特點,然后再引導學生把它們繪畫出來,并讓想象一下小動物住這個房子合適不合適,小動物應該住什么樣的房子。學生經過思考就會列舉出爺爺、奶奶家蓋房子時所產生的見聞,或者和父母出去旅游時一些有趣的發現等,并根據自己的日常生活經驗繪畫出小動物蓋房子的情境,有的小動物在搬磚,有的小動物在挑水等。小學生回憶、想象、觀察的這些過程,其實就是發現建筑之美的過程。
隨著我國科技的不斷進步,信息技術已經被大量應用到各行各業的工作中,教育工作也是一樣的。以當下多媒體技術為基礎的全新型教學模式,已經不斷進入大眾視野,而且其具有視頻、圖片、聲音及音樂等相關功能的優勢,深深獲得教師與學生的喜愛。小學美術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應用多媒體教學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更加是落實教育目標的主要方法之一。因此,在美術課堂上,教師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時候,需要靈活應用多媒體教學,借助多媒體技術使一些復雜的、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形象、簡單、具體,更加符合學生年齡特點與形象思維特點,這樣有助于學生吸收知識、消化知識,促使學生積累一些審美技能與審美經驗,提高學習主動性,因此,應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創造更多的培養途徑。
比如,小學美術教師在開展“留住春天”這一美術活動的時候,就可以在課前導入環節應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段有關春天的視頻,把春天的景象不斷展現在學生的面前,這樣能夠促使學生更深入在課堂上體會到春天的氣息,讓學生產生一種仿佛置身在春天景象中,觀賞生機勃勃的春日美好。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用繪畫的方法把春天的景象留住,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拿起畫筆根據多媒體播放的視頻與自身的想象繪畫出一幅有關春天的作品。小學美術教師采用這樣的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在其中體會美、觀察美,并創造美,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在課后拓展中,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美術創作借助電腦、手機等設備,通過視頻軟件上傳到互聯網,將自己的美術作品展示給大眾,與其他學校的學生進行交流學習,并在大家的意見和建議中培養自己的審美能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他們具有超強的模仿能力,不管是在現實生活當中還是在學習的時候,他們都非常喜歡模仿自己周圍的人的行為舉止。因此,小學美術教師在課堂上需要給予學生一些正面的引導,這樣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科學的審美觀念以及最佳的審美能力。相反,假如教師并沒有意識到這一方面,而且不重視關注自身的行為與表達,那么就會非常容易為小學生帶來一些消極情緒,促使他們的思想觀念與行為習慣方面出現不正確的地方。所以,作為一名小學美術教師,需要做到嚴于律己,對自身的要求不斷提高,從而把自身的道德情操與良好的審美觀念傳遞給小學生,讓他們的審美能力能夠不斷提高,有效發揮出教師的榜樣價值與育人作用。
例如,北方小學生在畫樹葉時,會畫出自己常見的楊樹葉子,而某個學生畫出了自己去南方旅游時見過的樹葉,且樹葉形狀與北方常見的樹葉差異巨大,當其他學生的作品千篇一律時,這個學生的作品就顯得格格不入,此時,教師不能否定這個學生,更不能否定學生的美術作品,而是要肯定學生,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表揚,讓學生明白美的形式有千萬種。
大部分畫家在創作的過程中都會經歷一些艱難、困苦的事情。比如,著名畫家達·芬奇在學習美術知識的時候教師對他是極為嚴格的,而且要求也非常高,他在學習美術時基本上都是苦樂參半。假如達·芬奇沒有做到“苦中作樂”,那么就不會在反復的訓練與實踐過程中掌握繪畫技巧的精髓,從而創作出舉世聞名的優秀作品,并成為一名聞名世界的藝術家。因此,美術教師需要不斷創新教學思維,促使學生擊破各種困境與限制,讓他們學會“苦中作樂”。這樣不僅能夠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在內心堅定永不放棄的想法,又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脫離困境的喜悅與成功的快樂,同時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欣賞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是不可缺少的步驟,把審美教學與欣賞教學合二為一是非常重要的,是增強學生審美能力的主要方法。所以,小學美術教師需要積極、主動地創新欣賞教學模式。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組織課外美術欣賞活動,引導學生互評,以此不斷提高教學活動的互動性與趣味性,使學生真正學會欣賞美、創造美、表達美,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在欣賞課堂上不斷積累審美經驗,從而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舉辦親子美術活動,讓學生與家長一起融入創造美與欣賞美的活動中。第一,教師采用這種教學模式能夠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不斷豐富學生學習與實踐的方法;第二,能夠優化家長的教育理念,促使他們注重家庭方面的審美教育,形成家校融合的教學模式。
綜上所述,審美教育是在美術課堂上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及審美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新形勢推進下的美術教學,教師不僅需要向學生傳授美術知識與基礎技能,還要重視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增強學生表達美、發現美及創造美的能力,為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生活打下堅實基礎。現階段的小學美術教學課堂上,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與班級情況進行美術教學,并選擇科學、合理的培養方法,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豐富學習方法,增強審美能力,促使學生的身心能夠健康、茁壯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