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謹 | 廣東省珠海市第十六中學
廣東省珠海市第十六中學創辦于2021年,建設規模為24個班,是香洲區一所規模較小的初級中學。廣東省中小學“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智能教育名校長培養項目的一路陪伴和引領,滋養著這所“小微”初中的出生與成長。
2022年4月,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語文等16個課程標準(2022年版),并于2022年秋季學期開始執行。研讀《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及各學科課程標準,回顧學校一年來的辦學歷程,我們心中逐漸升起一個信念:持續踐行智能教育便能讓新課標在學校落地生根。

學校辦學起點不高,缺乏規模優勢,辦公經費緊張,教師編制短缺,教研力量不足。鑒于此,我們決定以“學習共同體”理念為依托,努力構建技術融合的生態化學習環境。在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迅猛發展的“智能+”新時代,我們希望把學校建設成為一個充分鏈接線上線下資源,集學校、家庭、社會、網絡等多種力量聯合辦學的廣闊平臺。因此,我們將學校的辦學宗旨確定為——創建無邊界的學習共同體。
在這一愿景下,智能教育將成為我們辦學的突破點:以豐富、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為師生搭建廣闊的教與學平臺,以多維、持續的數據反饋幫助教師深切體察學情,以先進的教育信息技術支撐課堂教育教學模式的轉變,以不斷完善的師生畫像輔助師生認識自我、發現自我,激發師生的內驅力,促進深度學習的發生,為教育走向個性化做出我們的嘗試和探索,努力培養“自主發展、創造未來的新時代人才”,將學校建設成為一所現代化、智慧化的精品學校,通過學校的數字化轉型,探索香洲教育未來學校的建設路徑,辦好社區人民滿意的教育,從而實現“課堂以學生為中心,學校以教師為中心,社區以學校為中心”的良好生態格局。
珠海十六中建校之初就確立了信息化辦學特色,希望在多個教育場景深入應用信息技術,推動教育教學變革,為學校高質量發展埋下優質基因。
其一,智能設備普及化。學校將60%以上開辦經費用于智慧校園建設:基礎硬件建設,保障校園教育教學的正常秩序與便捷;教室信息化配套,以便高效獲取教育資源,使知識呈現更加豐富多樣;云教室建設,為教師制作微課、開展信息化教研活動、準備各類信息化教學比賽提供良好環境;打造AI學智慧教育平臺,支持各學科備課、上課、作業、輔導等日常教育教學活動,同時實現個性資源提供及自適應精準推送;智學網練習試卷掃描閱卷系統,自動分析各項數據,精準把握學生的階段學習情況;與翼課網、洋蔥學園、科大訊飛等公司合作,免費拓展學習資源,實現優質資源各取所需。
其二,信息培訓全員化?!督逃畔⒒?.0行動計劃》要求“到2022年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的發展目標,即教學應用覆蓋全體教師、學習應用覆蓋全體適齡學生、數字校園建設覆蓋全體學校,信息化應用水平和師生信息素養普遍提高,建成‘互聯網+教育’大平臺”。根據全省的工作部署,我們完成了省信息化2.0全員培訓,推進方案獲得全區優秀案例獎,3個課例榮獲全區優秀課例評比一等獎前三名。
其三,AI 課程常態化。除國家規定的信息技術課程外,我們還面向全體學生開設了人工智能校本必修課,如無人機課程、圖形化編程課程、科技探究課程等。同時開設了人工智能自動駕駛、C++編程、數碼影像制作等社團課程,著力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信息素養,提升學校數字智能水平。
其一,線上線下融合,校內校外一體。無論在學校課堂,還是在家庭和校外,AI學平臺的常態化使用,使得線上線下無縫對接、緊密聯系,及時的學情反饋、豐富的互動模式、不間斷的師生交流,使得“4A學習模式(任何人、隨時、隨地、任何地方)”得以實現。持續的數據積累,能夠生成學生個體和班級整體的成長曲線,減弱教學的碎片化和卡頓感,促進教學過程的貫通性、持續性和一體化。
其二,信息反饋同步,家校協同一致。AI學智慧教育平臺通過微信公眾號向家長提供學生個體的豐富數據,讓家長隨時隨地了解孩子的學習行為、學習狀態、學習程度,使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更具時效性和針對性。
其三,支持彈性學習,滿足個性發展。實時詳盡的反饋,便于教師精準把脈學情,為不同學生準備有針對性的練習,設置不同的學習時段和學習時長。豐富的學習資源、自適應的智能推送、靈活的作業申請機制,保證了學生的選擇權與個性化發展。教師可將“以教為主”與“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有機結合,加強以學生為中心的、興趣驅動的知識建構性學習設計,實現多場景融合、個性化定制的教育教學。
在專家團隊的幫助與支持下,用信息化手段搭建學校教育發展平臺,以核心素養為目標,以項目式學習為路徑,將過程性評價貫穿教與學的始終,建構“教學評一體化”的學校教育新生態,是我們探索的方向。
我們將“培養自主發展、創造未來的新時代人才”設定為學校的育人目標。適應新時代,是能力素養范疇,新時代要求五育并舉,需要5C核心素養等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自主發展,是動力范疇,只有能夠自我發現、自我評估,才能自主選擇、個性化發展。創造未來,則是價值成就范疇,既要自我實現,也要心懷家國、放眼世界。
我們正在探索“兩個結合”,一是以“5C核心素養為指向的跨學科項目式學習”與“學科核心素養導向的學科常態化微項目學習”相結合,二是“學科內縱向貫穿式微項目學習”與“橫向主題式微項目學習”相結合??鐚W科項目式學習中,在人文領域,以心理、語文、歷史等學科牽頭,開發心理戲劇校本課程,覆蓋“文化理解與傳承”“溝通”“合作”三大核心素養;在科學領域,以物理、數學等學科牽頭,依托科學探究課程,覆蓋“審辨”“創新”兩大核心素養。學科學習中,以語文學科為例,縱向貫穿的課前演講將“語言運用”這一學科素養扎實落地;“活字印刷術”“為珠海近代歷史名人立傳”等橫向主題項目式學習則將“文化自信”“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等多種學科素養貫通培養。
教師與學生都是學習者,應當共同構建學習標準,對照學習標準做到及時反饋、隨時調整、逐步進階,讓學習在每一名學生身上真實發生,保障每一名學生的學習權,讓每一位教師成為學習型專家。評價是和育人目標、課程體系密切相關,促進學習真實發生、不斷進階的系統。目前,我們在借鑒國內外優秀學校做法的基礎上,正積極探索能在本校落地的評價系統。
上海海事大學副教授魏忠在其著作《智能時代的教育智慧》里寫道,“技術總在變化,我們其實低看了藏在技術背后的人以及人的進化”,“每次單一的技術進步總是讓人懷疑生命的效率,而當使用了技術工具,人又會作為智慧復雜的生命體表現出高度智慧的適應性。這種適應性總是讓技術望塵莫及!”的確,為什么我們要堅持踐行智能教育?因為智能教育恰當地利用技術的進步與發展,支撐人不斷完善先進的教育理念,不斷升級先進的教與學方式,用技術賦能人類一步步實現教育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