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威 周金鐘 | 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中心小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出,學習任務群的安排注重整體規劃。教師若能從單元整體出發,優化教學模式,就能提升課堂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中,筆者以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為例,分析如何從備課、教學環節入手,把握單元主線、優化課堂教學。
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統編版教材首次以單元方式引導學生接觸小說,單元的語文要素可概述為:讀小說,關注情節、環境,感受人物形象。教師要帶領學生理解小說情節、環境描寫等特點以及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本單元選編了3篇小說:《橋》《窮人》和《金色的魚鉤》,刻畫了普通人物在面臨困境時所閃現的人性光輝。教學中,教師要有單元整體意識,在教授時各有側重,層層遞進,引導學生感受情節、不同的描寫對塑造人物的作用。教授《橋》時,搭建情節框架,關注環境描寫;教授《窮人》時,梳理情節鏈條,學習語言、心理描寫;教授《金色的魚鉤》時,運用前文學到的方式,分析文中的主要情節和關鍵語句。教材中的“快樂讀書吧”板塊向學生推薦了3本小說,教師可鼓勵學生將課內所學遷移至課外閱讀中,提升其閱讀力。習作板塊“筆尖流出的故事”要求學生自己創編故事,是對學生由閱讀轉向寫作的高層次要求。因此,在前文的教學中,教師就需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結合課文思考刻畫人物的方式,為這部分的學習打下基礎。
在閱讀方面,通過五年的學習,學生已經明白可以通過語言、動作、心理描寫來理解人物形象,但對小說的認識大多處于初級階段。如不了解小說的三要素,不能獨立發現小說情節和環境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等。在寫作方面,學生基本能夠重現生活中的人或事,但在展開想象、創編故事時,存在想象不合理、情節不豐富等問題。
明確單元主題和整體架構,做好學情分析,有助于教師有的放矢地教學。
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要設計教學“核心問題串”,做好課時分配,在單文本的教學中,把握單元主線。如在教授《窮人》一文時,學生經過第一課的學習已初步體會到故事情節的重要性,但如何以情節凸顯人物特征?本課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以下環節入手。
梳理情節線,把握課文內容。學生初讀文章后,依據課文內容梳理小說情節線,并在小組內相互交流。而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果用一條曲線表示主人公桑娜的內心變化,你認為這條線的最高點應該在哪?意在從整體入手,使學生初步感受到小說情節的跌宕起伏和人物內心的變化。
品讀復雜心理,感悟善良品格。本文最精彩的部分是呈現了桑娜真實而細膩的心理活動,因此教師要抓住文中的心理描寫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充分感受桑娜復雜的心理,進而體會其優秀品格。
進行課堂練筆,深入人物內心。教師要結合文中的情節,為學生提供練筆的機會。如:當桑娜面對一無所獲、剛剛從死亡線上掙扎回來的丈夫時,她在沉默中會想些什么呢?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桑娜的內心活動,利用試寫補白她的矛盾心理,為學生體會人物形象提供支點;同時關注另一主要人物漁夫的言行,抓住“熬”字引導學生體會漁夫寧愿自己受苦也要幫助他人的美好品質。
觀照“溫暖舒適”,拓展類比閱讀。教師引讀“這間漁家的小屋里溫暖而舒適”,再次啟發學生思考:讓人感到溫暖的僅僅是環境嗎?課前,教師已經讓學生閱讀了作者托爾斯泰的另一篇小說《人靠什么活著》,此時可讓學生基于閱讀感悟,討論兩篇文章的異同,引導他們提煉小說寫法上的特點,激發其閱讀興趣,感受人性的美好。
語文教學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提升其綜合素養。基于單元整體的教學,能夠幫助學生系統化、深入地學習某一語文要素,提升課堂教學效益,進而更好地實現“以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