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佳琪 | 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觀瀾中心學校
2021年,相關部門先后印發了《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兩份文件,對作業管理提出新要求。筆者認為,教師尤其需要樹立大作業觀,形成以下三點認識。其一,作業是創造性的探究活動,是以學生為主體、提升其創造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手段。其二,作業應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旨歸。其三,作業是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是開展大概念教學的重要步驟,是實現學科融合的有效路徑。基于以上理解,筆者將作業設計細分為3類,以統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為例,進行作業設計實踐的案例分析。
“統一多民族國家”是本單元學習的大概念,理解明清兩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相較于明朝,清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更為復雜,其中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是扭轉時局的關鍵事件,筆者設計了“繪制此次事件連環畫”的作業。此項作業既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又可以調動有繪畫特長的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此外,認識明清時期抵御外來侵略的歷史,有利于學生理解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之不易;學習戚繼光、鄭成功等民族英雄的歷史事跡,能增強學生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己任的愛國主義精神。因此,筆者設計了“完成一篇‘我心中的民族英雄’演講稿”的作業,學生以歷史人物的事例、感情等作為演講素材,表達觀點、抒發情感。
以上兩項作業設計,均打破了學科界限,包含著促使學生主動理解、將歷史知識內化于心的意圖。后續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大多對所學內容印象深刻,提升了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教師可經由作業培養學生在中學歷史學習中應具備的五大核心素養。如“時空觀念”是指在特定的時間聯系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歷史課堂教學中,往往容易忽略對學生歷史空間觀念的培養,為此,筆者設計了“繪制清朝疆域圖”的作業,學生通過手繪地圖,更好地掌握了清政府對臺灣、西藏、西北等地區的管轄措施,體會清朝統治者對大一統王朝的鞏固與維系。又如“史料實證”,強調中學生對史料的辨析與使用。面對如何利用好史料進行教學這一難題,黃牧航教授在專著中介紹的“三次序材料教學法”給筆者以莫大的啟發:第一次序材料是教師教學中的最核心材料,第二次序材料是支持或質疑第一次序材料的材料,第三次序材料是由學生自己尋找到的可以佐證第一次序材料的材料。在第15課“明朝的對外關系”中鄭和下西洋的板塊,筆者在提供了前兩次序的材料后,設計了學生自主進行資料收集與解讀的作業,收獲了喜人的效果,促使學生像歷史學家一樣去思考。
作業本身也是重要的學習活動,教師要利用好這一環節,尋找知識間的邏輯關聯,用作業架起學生新舊認知間的橋梁。例如,一節課無法完成“清朝康乾盛世局面之下隱含的危機”這部分的教學,筆者設計了“康乾盛世是盛世榮耀還是落日余暉?”的論述題作業。不同于簡單的知識填空,這類作業既促使學生運用所學分析問題,又能激發其自主學習新課的欲望。在學習“明清時期的對外關系”的過程中,筆者推薦學生利用節假日時間前往位于深圳的大鵬所城,參觀海防博物館,通過開放式作業將歷史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讓學生的學習探索貫穿于課堂內外,促成學生學會學習、終身學習美好教育愿景的實現。
作業是撬起課程理念、教學方式和評價方式變革的有力支點。隨著“雙減”等教育改革的縱深推進,一線教師有責任更新理念、解放思想,重視作業的功能與價值,結合教學實際和歷史學科的育人目標,積極開發各種類型的作業資源,將立德樹人的目標落到實處。